“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9号那一天,天安门发布讣告,下半旗致哀,11号的下午,人民群众冒着寒风,自发聚集在长安街,送总理的最后一程,随即,八宝山公墓成为了总理最后的归宿。

人民深刻怀念他,也深刻地铭记他。

总理的一生,对于国家和人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觉得“温润如玉,谦谦君子”这个词语用在他的身上非常合适,也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周恩来总理这样性格的人?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1)

儒雅的周总理

“籍贯从祖代算起,我算浙江绍兴人。”

1898年的3月5号,江苏省淮安府山阴县城内的驸马巷,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市楚州区,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父母为他取了一个乳名,叫做“大鸾”,我估计是期望孩子能够像飞腾的鸟儿一样自由生长,表达的是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祝愿。

这名男婴就是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虽然说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市,但是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祖籍应当算是在浙江绍兴。

“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算是浙江绍兴人。”这是1946年,周恩来在面对外媒记者李博曼的采访时,亲口说出的话。

周恩来的祖上,确实是浙江人士。他的祖父名叫周起魁,原本是浙江绍兴人,不过后来因为工作调动,这才去了江苏上任。

最初时,周起魁担任的是“江宁布仓大使”,也就是一种掌管公仓的财政官,但最后去往淮安当了师爷,一家人也就随着他一起定居淮安。

就此,才有了周恩来在淮安出生成长的机会。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2)

浙江绍兴周恩来祖居

但是,周起魁到了淮安之后,并没有成就一番大事业。

晚年的时候,他虽然谋得了山阳县候补知县的位置,但因为前面的知县迟迟不肯卸任,周起魁只能等待,也只能当一个候补知县。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这知县的位置都没能落到他的头上。

1897年,在周恩来出生之前的一年,爷爷周起魁去世了。他的去世对于整个周家来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起魁年轻的时候,和当时的许多文人有着一样的通病,那就是不事生产。因此,家中只除了老太爷有薪资,竟没有了多余的进项。

老爷子一生生了四个孩子,周恩来的父亲排行老二,名叫周贻能,上面有一个大伯周贻赓,下面有两个叔叔周贻奎和周贻淦(gan四声)。

他去世之后,整个周家已经到了“除了那所大房子外,就剩城外的几分坟地”的地步。

家族已经衰败到如此地步,按理说,周恩来的童年时期应当会生活地十分落魄才对的,在什么因素的影响下,他才能成长地那么优秀?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3)

生父周贻能和生母万氏,关于亲生家庭

前面说过,周恩来的爷爷周起魁老爷子是一个不事生产的人,有四个儿子,那儿子们成家立业之后,其实并不能从父亲那里获得多少的经济支撑。

因此,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几乎可以说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要在外奔波,忙着养家糊口,但依然收入十分微薄。所以,周恩来的童年,其实是苦过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从小便懂得生活的艰辛。

父亲周贻能在外努力挣钱,那么教育孩子的事情,便落到了母亲万氏的身上。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在那个封建年代,应当算是大家闺秀,她是淮安府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与周恩来的父亲家世上算得上相当。

嫁给周贻能之后,万氏生了三个孩子,周恩来排行老大,是家中的长子,颇有担当,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周恩博和周恩寿。

万氏读过几年的私塾,有些学识,人们在评价她的时候,也会用上“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来形容,因此在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可以担任孩子们的启蒙老师。

不过,幼年时期的周恩来,却并没有机会享受亲生母亲的教育,因为在他仅仅只有半岁的时候,最小的叔叔周贻淦病重,于是,他便被过继到了四叔家中。

就此,年纪小小的周恩来不得不与亲生父母分离。有人可能要说,这不过是换一个锅头吃饭罢了,有什么不同?其实大有不同。

封建时代,人们最是重视子嗣的传承,哪一房的子嗣如果断了,不能有孩子承欢膝下也就算了,更让人介意的是,去世之后便连供奉香火的人都没有。

而过继了子嗣之后,虽然叔叔的香火得以传承,但是这也意味着,周恩来以后不能再称呼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爹娘,而是要称呼伯父伯母了。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4)

嗣父周贻淦和嗣母陈氏,关于过继和养身家庭

周贻淦的身体一直就不怎么好,成婚之后,膝下也一直没有孩子。周恩来出生之后不久,小叔叔的身体竟然开始出现病危的状况。

那个时候,当家里有人身体不适时,兴“冲喜”。

考虑到弟弟膝下无子,香火需要人供奉,弟媳陈氏孤苦一人,周贻能与妻子商量之后,便做出了将长子恩来过继给四弟的决定。指不定,在知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弟弟心情一好,身体便能痊愈。

万氏心中尽管非常不舍,但是最终也只能忍痛应下了这件事情,二房的“大鸾”也就此成为了四房的“恩来”。

但是,尽管周恩来被过继给了叔父家,却依然没能留住叔父的性命。两个月之后,周贻淦还是久病不治离开了人世。

这个时候,失去“父亲”的周恩来,就被嗣母陈氏抚养起来。

在称呼上,开始说话的小恩来,也学会叫陈氏为“娘”,而亲生母亲万氏,他则称呼对方为“干妈”。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5)

周恩来生母万氏画像

与生母万氏相比,嗣母陈氏在学识和见识上也不差。她虽然说是出身宝应县的一户贫困人家,但是因为陈氏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酸腐不酸腐我们不知道,穷到是真的。

但穷秀才身份的唯一一个便利的地方就在于,他算是一个较有学识的人,能够称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

除此以外,陈氏的父亲还会一点医术,因此,在这样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之下,她自小便喜欢看书。小时喜欢拽着爹爹的裤脚让他教自己识字,长大之后便喜欢捧着父亲所有的书籍看。

十几岁时的陈氏已经有着较为广博的学识和较深的文学素养了,虽然传统,但是有才也是真的,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才女。

年纪轻轻丈夫就离她而去,膝下无子的她,在养育周恩来这个嗣子的时候,也是非常尽心,花费了很多的心思。

情感与精力的双重付出,让周恩来一直将陈氏这位嗣母看成了亲生母亲一样的存在。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6)

小小的周恩来,自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实在那个封建社会习性以及思想还没有除去的年代,关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秉持着的,还是过去上千年来的那种教育方式。

开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周恩来也不例外。因此,在将周恩来送去家塾学习之前,略有文学素养的陈氏,便利用空余时间,教周恩来比较基础的学习方法,背唐诗。

每当看到才四岁的小男孩摇头晃脑地对着她背唐诗时,陈氏都忍不住弯弯眉眼。

对于没有子嗣的她来说,养育并教育好周恩来,是她余生的一种精神支撑。

有了陈氏先前的铺垫,小男孩“大鸾”终于在他5岁的那一年,被送往了家塾念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周恩来,字翔宇。

上了家塾之后,周恩来小小的脑袋瓜中,每一天都在不断被各种各样的知识填充。

他们家塾里面所教授的内容,都是非常偏向于传统教育,像什么《三字经》啊,《千字文》啊,都是必不可学的教材,《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里面比较深奥的内容,也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而开始涉猎。

当时的周恩来虽然年纪小,不能逐字逐句看懂书中的内容,但是就像如今的小婴儿学习语言一样,环境的熏陶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夜以继日不间断的学习,让周恩来小小年纪,便有了一副学识派的气质,加上他本身也算比较好学,在学习那些必学的书本知识之外,他还喜欢接触中国流传下来的优秀小说,我国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成为了周恩来闲暇之余最爱看的书本。

也正是因为从小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周恩来成人之后,身上才总是会出现那种淡然的文人气质,如果要是放在古代,那绝对是一个翩翩佳公子形象。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7)

年轻时英气逼人的周恩来

对于嗣母,周恩来曾深情地说: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陈氏在养育周恩来的时候,非常尽心尽力,比之亲生母亲丝毫不差。但同时,她对周恩来也非常严格。

周恩来读书学习期间,每天天不亮就会被嗣母喊起床,然后或教他或看着他读书学习。

放在今天,父母亲如果总是这样盯着孩子学习,那长时间下来,孩子可能就会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或者不能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但是对周恩来来说却恰恰相反。

在回忆起过去嗣母陈氏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方式时,已经成为党国领袖级别人物的他,也忍不住感激地说:

“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做足上好学的道路。”

一个文化学者,拥有好学的这一项特质,是非常重要的,而陈氏早期对周恩来的严格管教,为他后期对待学习的勤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8)

读书时期的周恩来(前排坐于地面者)

1904年对于周恩来来说,是小小年纪的他学习的一个小高潮时期。这一年,亲生父亲周贻能和亲生母亲万氏带着两个弟弟,他以及嗣母陈氏去往了清河县清江浦居住,并去往外祖父家的家塾读书。

前文说过,周恩来的母亲万氏是清河县知事的女儿,因此外祖父家的藏书有很多,在万家家塾读书的周恩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个地方。

读书开阔了周恩来的眼界也增长了他的学识。

而关于生母和嗣母,周恩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

“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5岁时就经常给我讲故事。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地人,因此,我的性格中也有她的一部分。”

这是两个对周恩来的一生的性格影响最大的人,也正是因为她们,在上个世纪时,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中国的外交事业上,周总理给我们呈现出来的,都是那样一副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的形象。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9)

周恩来年轻时与妻子邓颖超的合照

从淮安到东北铁岭,南方男子变成了北方汉子,但温润的气质一直没变

1907年对于周恩来来说,又是一个特殊的人生节点。

这一年的春天,他的生母万氏病故,这对于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而更悲剧的是,第二年嗣母陈氏也因为患上了肺结核而就此离他而去。

连着两年办丧礼,这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甚至不得不靠着典当家中的物件来支撑生活。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经人介绍,去往湖北谋事,好歹算有了一个营生。

而才10岁的周恩来,还是半大孩子的他,只能带着两个年纪更小的弟弟,护送嗣母陈氏的灵柩回乡与嗣父合葬。

那一年,是周恩来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个阶段之一。

父亲和几个叔父在外谋生,家中虽然还有一个三叔周贻奎,但是他的身体也不好。10岁的周恩来身为家中同辈中最大的那个,不得不以稚嫩的肩膀,挑起重担,将家务活干得有模有样。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周恩来12岁。父亲和叔父在外谋生,周恩来在此期间也没有断过与大伯之间的联系。

彼时周贻赓正好已经在奉天度支司升任科员,经济较为充裕,兼之膝下无子,就特别喜欢周恩来这个懂事好学的侄子,于是便托人带信回老家,想要接周恩来北上到自己身边继续读书。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1910年,12岁的周恩来就此离开了生长的淮安,北上去往了奉天府,成为了半路出家的北方人。但尽管如此,他身上的温润气质却一直没有变过。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10)

1912年周恩来在奉天(今沈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出这一句话的时候,周恩来还不过12岁

小学的时候,班级墙上挂着的一副名人名言画,其中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差不多大的年纪里,周恩来已经展示了这样宏大的抱负,而当时的有些人却还看着这句话,懵懵懂懂甚至是不知所云。

周恩来去往北方之后,在叔父的安排下,进入了当地的学堂读书,几经周折之下,终于开始了在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丁班学习(后为东关模范学校)。

在校期间,周恩来表现不俗,文笔不错的他,在来到那个学校的第二年,就写出了一篇感言作文,纪念自己来到东关学校两年,随后这篇作文更是被两家出版社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收。

或许时势造英雄,让当时年纪尚小的周恩来就已经有了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偶然随同学出去玩耍,但后来他在知道那个地方涉及到一段屈辱历史时,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或许在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在心中握紧了拳头,势必要通过读书改变国家的命运。

因此在一天的课上,授课的老师开展了一个开放式的话题:读书是为了什么时,班上的同学都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无外乎什么为了光耀门楣啊,为了个人前途啊。

轮到周恩来的时候,这个12岁的小小少年缓缓站起,迎着老师的目光,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至理名言。

从此,他真的开启了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周恩来的一生中,经历过封建教育,也经历过西方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教育的对象从母亲到家塾的老师再到学校的老师,能够成就后来的周恩来,这每个阶段的人都非常重要。

但是,能够让周恩来最终的好学意识定型的,却是最开始那两个看起来与普通女人别无二致的女性。

生母啥意思(生母和嗣母如何成就他温润如玉)(11)

结语:

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真的非常深远。我们也非常感谢,这样两位女性能够教育出这样的孩子,给了我们一个这样好的总理。

周总理的离世,对于国家,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想起一九八八年,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先生,曾经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过这样的一句话:春天到了,百花竟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曾经的总理最是喜爱那片海棠花,但是如今,花依在,人未归。但尽管如今距离他去世已经四十余年,但总理温润如玉的形象,却一直还留在很多人的心中。

即便我们没有见过总理他老人家,但这一份情怀,这一份对于人民好总理的怀念,我们会一直铭记在心,永不敢忘,也永不会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