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月余,曾经在上海滩引得众生颠倒的“流浪大师”沈巍,在互联网上又“红”了一次只不过,和上次毫无预兆、不期而至的爆红不同,当沈巍再度走向舆论的聚光灯下,他的身上已经有了不少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商业气息,而公众对沈巍的评价也出现了由正转负的趋势,呈现出了某种微妙的撕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对于人们努力追捧流浪大师的感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对于人们努力追捧流浪大师的感悟(流浪大师的闹剧)

对于人们努力追捧流浪大师的感悟

时隔月余,曾经在上海滩引得众生颠倒的“流浪大师”沈巍,在互联网上又“红”了一次。只不过,和上次毫无预兆、不期而至的爆红不同,当沈巍再度走向舆论的聚光灯下,他的身上已经有了不少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商业气息,而公众对沈巍的评价也出现了由正转负的趋势,呈现出了某种微妙的撕裂。

让沈巍再度成为焦点的关键,是“红星新闻”近日对他的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沈巍表示自己已经正式投身直播行业,每个月可以得到二三十万的“打赏”。谈及对花钱的计划,沈巍更是直言“天天想买房”,并表示自己以前的流浪生活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房子住谁不愿意”。报道发表之后,迅速得到了大量转发,一方面,网友普遍对沈巍在直播平台上月入数十万元的赚钱能力感到惊叹,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大呼沈巍“人设崩塌”,认为沈巍开直播赚钱的做法辜负了公众对“大师”的期待。

一定程度上,不论是开直播、收打赏,还是离开街头、住进酒店,沈巍的行动与言论,确实都和此前公众心目中“流浪大师”的人设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有人深感“受骗”,也算是人之常情。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名为“流浪大师”的人设根本就不是沈巍自己树立起来的。所谓“流浪大师”的称号,自始至终都是新闻媒体和蜂拥而至的自媒体人安在沈巍头上的一顶“帽子”,沈巍本人一直对这样的溢美之词敬谢不敏。从这个角度上看,沈巍“背叛”的不过是一个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的东西,要怪的话,恐怕只能怪有些网友太过入戏,把靠不住的人设当了真。

互联网是个花花世界,现实世界有多少奇闻异事,互联网便会把这些奇闻异事的影响力放大百倍。每天都有新的“网红”诞生,每天也都有旧的“网红”陨落。在“网红”的队伍里,沈巍的个人气质虽然显得颇为与众不同,但从本质上讲,却也并非什么空前绝后的角色。

难能可贵的是,沈巍是众多“网红”之中,少有的能清晰认识自己的位置与分量的人。或许是因为他有着充满挫折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因为他有着还算不错的文化素养,他很清楚自己并非真正的“大师”,也明白围绕在他身边的拥趸很可能只是想利用他,而非真正崇拜他。他选择直播,完全是因为这是一条可以让他趁着热度还没消退,赚到一些钱,取得一点人生成就的道路,而没有任何自我膨胀、自我吹嘘的倾向。而他对金钱、名利的坦率态度,更是明白告诉了所有试图给他戴高帽的人:他就是一个和旁人没有太大差别的凡人。

每一年,互联网上都会出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迷因(Meme)。“流浪大师”和曾经红极一时的“犀利哥”“纽约留学女”一样,是这种文化迷因之一。早晚有一天,“流浪大师”的热度会和过去那些文化迷因一样消退殆尽,新的文化迷因则会取而代之。

到那时,不会再有多少人鞍前马后地围着沈巍转,社会也不会再讨论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大师”。在采访中,我们不难看出,沈巍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预判,才选择了用直播来赚钱,这样在喧嚣过后,他至少还能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遗憾的是,不论是那些卖力蹭热度的网络主播,还是对沈巍大加“捧杀”的自媒体人,对这场闹剧的本质都没有沈巍本人看得清楚,这才是最令人无奈的现实。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