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及其原理(三聚氰胺与学术考核)(1)

黄仕忠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书的诱惑》。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学制品,主要用于塑料及涂料业,它的暴得大名,缘于乳制品业的检测方式。

人们很早就发现,食品的营养主要在于蛋白质,但蛋白质的含量很难检测,1883年,丹麦化学家约翰·基耶达(Johan Kjeldahl,1849-1900,一译凯道尔)发明了通过检测氮含量来换算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成为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经典方法,也被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采纳,例如奶粉外包装标注的蛋白质含量,就是根据这种“凯氏定氮法”换算得来的。

后来,有人发现,只要加入一种名为“三聚氰胺”的化合物,就可以让氮含量得到大幅提升。因为通常情况下,牛乳的氮含量是15.7%,大豆则为 16%,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这“C”即氮,含三个氮原子,故三聚氰胺中的氮含量高达66.7%。由于它呈白色晶体,几乎无味,添加后不易被发现,而“氮含量”增幅显著,所以被称作“蛋白精”,又称为“蛋白粉”,被广泛添加在饲料、奶粉、液态奶中,用来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值”。

不幸的是,2008年9月,媒体曝光了“三鹿牌”奶粉导致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