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对北京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每一个好似白驹过隙的瞬间,都写满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北京用文化发展的一张张优异答卷,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么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十年来,在这片有着千年古韵的土壤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文化行业领军人,本期《为你喝彩》就带您走近这群人,看他们如何跑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加速度”。

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跑出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1)

丰富厚重红色文化

将革命记忆转成红色烙印

黄雪寅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2021年3月“伟大征程”红色主题展览成功举办,作为全国首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红色主题展览,其文物数量之多,展览规模之高,策展难度之大,对于黄雪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归功于策展人们的辛勤付出,更是源于首都博物馆事业的多年积淀。十年间,随着北京推进“书香京城”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备案博物馆从162座增加至204座,年均推出600多项线下展览和100多项线上展览,走进博物馆,已然成为市民生活日常。

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跑出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2)

马国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参与或主持过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点建筑项目的马国馨,堪称北京红色文化“活招牌”,由他参与设计这些建筑大多都是北京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北京精心打造三大革命主题片区,将革命记忆转成红色烙印,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科技手段揭开历史面纱

让普通大众体味北京古都文化

张 涛 北京考古研究院科技保护研究室主任

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让古建预防性保护体系一步一步走向完善是张涛一直坚持在做的事。他所研究的预防性保护就是给这些成千上百年的古建筑做“体检”,一般也被戏称是古建医生。而他发明的微钻阻力仪可以轻松检测古建筑内部的情况,就像体检时心电图上的曲线一样简洁明了,这项技术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的检测手法,让古建检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跑出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3)

郭京宁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

用考古发现串联起北京历史发展的链条,让观众切身感受文化自信。作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院长,郭京宁挖掘的通州路县故城遗址对于北京打造全国文化中心极具意义。古都文化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也很近,无论是张涛还是郭京宁,他们摸索前行,勇于开拓,在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条路上下足了功夫。

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跑出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4)

保护、推介和开发京味文化

将传承深扎于土壤

濮存昕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在过去的十年里,北京人艺不断以新的艺术视角、新的舞台手段推动文化创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去年新排的《雷雨》是他以导演兼演员身份的尝试。从老剧场到新剧场,从老版剧目到新排剧目,从老演员到年轻一代,他对戏剧的赤诚与执着一如既往,守护与传承着戏剧文化。

胡文阁 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

传承文化的方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在北京有人将传承深扎于土壤,也有人将传承赋予上了时代的印记。北京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胡文阁,是梅葆玖先生唯一的男旦弟子,也是梅派第三代唯一的男旦传承人。他一方面鞭策师弟师妹学习梅派精髓,一方面积极参加演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京剧。数年一曲,粉墨春秋,胡文阁在实现京剧文化传承的同时,更屡次远赴海外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积极参与实现京剧的创新。

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跑出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5)

创新文化让城市焕发新活力

将传承赋予时代印记

吴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当城市建筑传统与创新,新与旧的理念相冲突,该摒弃还是该坚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作为国内中青年建筑师的代表,他在北京中轴线北段保护复兴设计研究中,做到了北京坊的和而不同,还留下了很多品味北京之美的小惊喜。十年来,以北京坊为代表,一片融合历史基因与城市未来的中国式建筑集群悄然兴起,各富特色的文化创意园遍布京城各地,成为首都北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首都文化治理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跑出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6)

回望这十年,在北京这座城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红色文化得到赓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弘扬。为了将北京打造成文化中心城市,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在北京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