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句:凭栏望月诗情涌

凭栏闲看月对联下一句(凭栏望月诗情涌)(1)

出句“凭栏望月诗情涌”,是写了人物从靠着栏杆到仰望皓月、再到人物内心诗情涌动的层递抒写。句式层层递进,内容上也是层层递升。两个动词“凭”和“望”,“凭”递升到“望”,“望”再递升到情感。由此可知,“凭栏”与“望月”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层递关系,这也是写下联时要注意到的关键点。只有上下句式结构一致,内容逻辑便经得起推敲。其它方面只要做到意境不隔,在上联意思的基础上生发,或顺承、或转折、或递进都是可以的。但,除了意境不隔,主题也不能与上联脱离得太远。

诗情涌动是内心世界,至于这诗情背后的感情色彩,由你的内心来决定。如我自己所对,“凭栏望月诗情涌;得句同君逸兴飞。”对句顺承上联,写的是与友人一起凭栏望月,触动诗情,一起吟诗的超然境界,但这不是用来衡量好句的标准,相反更期待百花齐放。一个出句拿出来大家对,就没有标准答案。

上期出句:砧声断续乡心切

联友对句:

月色空濛秋叶寒【德之遴选】

简评:对句以“月色空濛”切入,秋寒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凄美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出句的“砧声断续”是冷色调的,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远行的亲人赶制新衣做准备。而砧声则最易勾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无论是即将远行的还是已经在外的游子,听到砧声都会触动心弦。出句先是听觉到触觉,对句有视觉到触觉,“秋夜寒”进一步烘托思乡之心的迫切。唐朝高蟾远望金陵城时说:“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出成。”六朝那些让文人感慨伤怀的朝代,用画笔是很难具体表现的,总不能把街上行人一个个都画得愁眉苦脸吧。但韦庄并不这么认为,谁说画不成呢?还不是因为画家媚俗,只跟着世人的爱好走,不能挖掘世人没能发现的内涵。韦庄觉得《金陵图》的作者就是有心人,他画苍老的古木,寒气逼人的高云,从景物渲染六朝的伤感:“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对句也是采用这种艺术模式,只写景的悲凉,凄寒,其实这里面满满的都是人的情感感受啊!对句承接自然,造语贴切 ,联语凄美委婉,启人逸思。佳对!

雁影依稀俚语亲【温柔板砖】

简评:对句以“雁影依稀”切入,依稀之意是模糊、不清晰之意。如果说出句是由听觉到触觉的转换,那么对句就是视觉到听觉的升华。“砧声断续”使人惆怅,思乡之意油然而生。远离家乡的游子很久没有家乡的消息,依稀记得鸿雁传书,但是越来越远的模糊雁影,是否能寄去我对家乡的思念都未可知。俚语亲,我更倾向于没有听到他人在说,因为思念的急迫性,是脑海中各种亲人话语的回响,这其实比听到乡音更让人心动和伤感。当然理解成听到也可。对句造语自然贴切,关联密切,佳对!

秋水苍茫棹影孤【游于艺】

简评:出句的“乡心切”如果说只是一个心情的起伏,而对句“棹影孤”,就是一个实际行动中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心情的反衬。对句的背景寂寥而广阔,被一股苍凉之气所弥漫,更加衬托出了棹影孤的渺小而单薄。这种反衬极具视角的震撼力,和人物的代入感,让人顿生缠绵之情,凄凉之意。大背景下的小点缀,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既照顾了画面的整体美,也照顾了情感的催情效果。对句状物绘景,象意并茂。佳对!

月色凄凉铁甲寒【流星】

简评:此对句也是以“月色”切入不同的是月色凄凉使用了“通感”手法,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丝丝寒意。结句的“铁甲寒”点明了戍守边关将士的环境恶劣。“铁甲如冰透骨寒”,“铁甲凌寒雾,毡重积夜霜。防秋今正急,壮士莫思乡”。在遥远的边塞,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听到“砧声断续”那令人心碎的捣衣之声!征人为这凄凉的气氛所感染,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思念之意更加迫切。对句绘景寄情,自然超妙。用“铁甲寒”将“思乡切”密切关联起来,画面感强,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佳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