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所进行的三大战役中的首战,该战役的成功为后续的两场大决战开了个好头,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中,前线总指挥林彪与毛主席就如何打好这次战略决战曾有过四次明显的分歧。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

战争背景

1948年3月,国共两党已经走到了战略决战的十字路口。此时,经过多年养精蓄锐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兵强马壮。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认为在东北歼灭国民党主力精锐的战略决战时刻已经到来,而以东三省为战场的辽沈战役就在此背景下率先拉开战争的序幕。

经过前两年的作战,解放军已经控制了东北领域土地面积的97%,人口的86%,国民党军队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零零的大城市,只能靠北平到沈阳的北宁线进行物资补给,解放军在东北处于绝对优势。

在此条件下,党中央和毛主席认为,必须将东北的国民党部队堵截在东北地区并歼灭,防止其逃出东北。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2)

1948年3月到5月,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

当时,东北局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对东北的战场形势的看法跟中央军委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林彪在具体作战行动上却有不同的看法。

当时国民党在长春、沈阳、锦州的指挥官分别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总司令卫立煌和副总司令范汉杰。

兵力配置上,长春有2个军10万人;沈阳作为国民党在东北的指挥大本营,配置有2个兵团,30余万人;锦州配有1个兵团15万人。

在毛主席看来,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队逃往华北地区的唯一陆上咽喉要道,如果国民党成功撤回关内,将和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合兵一处,那么将会对围困华北的解放军部队产生极大的压力,不利于华北战场的决战。而占领锦州,将封死国民党唯一的陆上逃往通道,将在战略上形成对国民党在东北部队的关门打狗之势。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3)

因此,每次在与东北局的电报中,毛主席都强调攻占锦州的重要性,要求东野抓住时机尽快南下北宁线,切断国民党的外逃之路。

而林彪虽然在总体战略上也认为将国民党的东北部队堵截并歼灭在东北范围之内,对全国的战略决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是其认为战役的切入点在攻打长春,不必非要关闭锦州大门

他认为只要拖住长春守敌,国民党就难以下从东北撤军的决心,必从锦州和沈阳调兵增援长春,而这正方便解放军在东北打“围点打援”的运动战。

为了尽快消灭国民党在东北的势力,毛主席先同意了林彪攻打长春的方案。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4)

比较毛主席与林彪对东北战场的作战部署可以看出,毛主席更讲究战略,锦州是东北战场的大门,是整个东北战役胜利的制高点,毛主席的战法是打蛇打七寸。

而林彪的战法是“拉”国军的尾巴,目的也是将其拖在东北动弹不得,而且打长春的好处是守军兵力较少,再加上东北野战军主力在北满,离长春更近,不用长途奔袭。

还有一点,长春在北满地区,与沈阳相距较远,一旦沈阳出兵必然陷入解放军的围点打援战略陷阱中。

再从两座城市具体防御上分析,锦州的防御兵力有15万人,比长春多5万,但是防御工事坚固程度远不如长春那么坚固。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5)

不过在理论上,锦州一旦有事能得到关内傅作义集团50万大军的支援,而且沈阳的卫立煌集团也能支援,这是打锦州的顾忌所在。

总之,打锦州的意义更大,但是打长春更稳一些。

一举打下长春还是长久围困

得到中央批准后,林彪于1948年5月下旬命令东野对长春外围的大房身机场进行攻击,目的是为切断国民党沈阳到长春的空中补给走廊,但这次短暂的攻击行动却使得林彪改变了对攻打长春的一贯看法。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6)

1948年5月21日,东北野战军1、6、12纵共7个师展开对大房身机场的攻坚战。因为陆上通道已经被解放军切断,该补给点是国民党长春守军唯一的空中补给点,于是郑洞国派其新编第7军的38师和暂编61师两个师,加上60军中实力最强悍的第182师守卫该战略要点。

由于该机场是国民党长春守军的生命线,因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政府军政首脑先后视察这一机场,并要求加固该机场的防御工事,力阻解放军。

虽说经过长期围困,国民党部队的士气多多少少还是受到影响,但是对于防御大房身机场,国民党还是非常重视的。这也决定了这场攻坚战一定是场恶战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7)

对于脱离主城防御的这3个师,解放军很快就切断了其退路,经过激战,于当日下午攻占了大房身机场。

听闻机场失守的郑洞国大惊失色,其立刻命令38师和61师进行反扑,企图趁解放军立足未稳之时再夺回来。

然而我军采取路进攻,一路迂回包抄的战术,将敌38师的先锋2个团围住,士兵看到部队被包围,便转身要跑,但是被该师师长史说拼命拦下。受到激励的这两个团的士兵拼命奋战才突破解放军的包围,在随后赶来的大部队的掩护下狼狈退回城内。

经过一天的激战,我军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5000多人,林彪听完汇报后觉得在优势兵力下伤亡都这么大,再考虑到长春的防御工事是之前日寇修筑的,而国民党军在1946年攻占长春后又加修了不少工事,因此向中央军委发电报陈述攻打长春的难点。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8)

在电报中,东北局将攻打长春的策略改为长久围困长春,目的是诱导沈阳的卫立煌派兵支援长春,实现对敌人进行围点打援的歼灭战。

但对于林彪的这一改变,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没有明确表态,而是在回电中详细询问大房身机场作战中的部队伤亡情况,以及对长春外围据点的攻坚作战进度。

同时,还向林彪详细介绍了徐向前所部在临汾攻坚作战中的实战经验。

很明显,毛主席和党中央是希望林彪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长春这座城池,而对于林彪所述的在攻打长春中所存在的各种困难没有过多关照。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9)

因为长春以城防工事坚固可靠闻名全国,国民党部队在被解放军长期围困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就是因为其对自身城防工事的牢固性的绝对信心。

长春在1946年被国军攻占后,在原来日军占领时期修筑的工事上又进行了加固。原驻守在长春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还花高价从外地聘请了多名工程建设专家,对长春的整体防御工事进行评估论证,征调数十万民工,使用了1500吨以上的钢筋,围绕长春修成一个包含上千地堡在内的环形防御圈。

地堡内修建有厨房、水源和库房,方便长期坚守,地堡之间有通道和掩体连接,外部部署铁丝网等障碍物,通过设置重重障碍,国民党意图将长春修成固若金汤的城池,为解放军进攻增加障碍,以此达到长期镇守的目的。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0)

而从人员和武器装备上看,长春守军虽然人数只有10万,但其中的新7军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是原五大主力之一新1军的王牌主力师新38师扩编来的,该师曾参加过滇缅战役,击败过号称“丛林战争之王”的日军精锐第18师团

而第60军虽然不是国军嫡系,但是其装备的全部是法系装备,在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大战,拥有较强的战斗力。

坚固的城防加上较强的战斗力让郑洞国对防守长春充满信心。

因此,攻破这一武装到牙齿的城市,将大大增强解放军在城市攻坚战中的信心,沉重打击镇守沈阳和锦州的国民党部队的士气。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1)

这与林彪只将围困长春作为诱饵打运动战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后来发生的事情也令林彪大失所望。

在大房身机场的战斗打得如火如荼之时,沈阳的卫立煌居然没有向长春派出一兵一卒,没有给林彪提供交战的机会

国共双方交战多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围点打援的战法很是熟悉,因此卫立煌不肯出兵也未必不是考虑到这一点。

这也是蒋介石的战略部署,因为蒋某人对东北局势的主张一直都是通过占据一座城池牵制解放军的南下意图。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2)

长春的坚固城防工事以及卫立煌的固守不出,加上林彪对之前四平惨败的教训总结,其在攻打长春问题上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局面,尽管毛主席不断发来电报询问他攻打长春的进度。

1948年6月25日,在毛主席的同意下,林彪开始部署围困长春的计划。长春市周围25公里都变成解放军的封锁区域,长春逐渐变成一座死城。

东野决定南下,但是华北部队要配合

自大房身机场战役后,经过长期围困,东北野战军始终没能等到卫立煌集团出兵支援长春的战机,在国民党高挂免战金牌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尽快进行战斗,解放军的兵力将长期处于无故消耗状态,这对军心和战役形势都是非常不利的。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3)

因此,东北局决定留少数部队继续围困,主力部队准备于8月中旬开始南下,该方案于7月20日提交给中央军委。

在东野已经做好南下北宁线的同时,林彪因为顾忌华北傅作义集团从关内增援锦州,于1948年7月22日向中央军委提出,华北军区必须要先有动作去吸引傅作义,以减轻东野南下的压力。

为了使东野尽快南下展开攻占锦州的准备,中央军委电令华北杨成武兵团向绥远进发,为东野南下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林彪在思想上仍然顾虑重重,于1948年8月8日再次向中央军委致电,在电报中特意申明,杨成武兵团的行动是东野南下的先决条件。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4)

眼看林彪在南下北宁线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中央军委于8月9日的回电中给予了林彪严厉批评,但是东北局当时一看这口气就是毛主席的,认为其要求视杨成武的行动为先决条件的想法是错误的,东野老在华北解放军是否行动的问题上动脑筋,这不是南下锦州的重点。

被毛主席严厉批评之后,林彪一改之前对华北解放军的要求,将缺粮食和水灾问题作为东野南下的困难呈报给中央军委。

而毛主席在8月12日的回电中更不客气了,直接指出东北局在南下的问题上把困难放在华北解放军的行动上,放在粮食、水灾等问题上,但却不放在解放锦州的意义上,是极其错误的。毛主席还指出,粮食问题是早在2个月之前就要求东野着力解决,看现在的情况是根本就没解决。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5)

毛主席对林彪瞻前顾后行为的多番指责,使林彪感受到了中央军委对其迟迟不迅速南下行为的强烈不满,于是林彪开始调动部队南下,但在南下的兵力上,他只把12个纵队中的5个部署到锦州到唐山之间的战场,而剩下的7个纵队却部署在长春到沈阳一线的西侧,目的是为防止这两地的国军逃跑或支援锦州。

而且林彪的指挥部还在哈尔滨附近的双城县,其心思还没有全部扑到打锦州的部署上边。后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又多次与林彪沟通,林彪才在主力南下问题上开始加快进度。

8月29日,东野向全军下发了南下北宁线的动员文件,并于9月3日将具体安排提交给中央军委,毛主席于9月5日给予批准此次军事调动行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6)

毛、林在针对锦州战役部署上的分歧

在军事作战问题上,即使是在一开始能够抓住战略目标,但是当真正开始作战行动时,由于战场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各种住客观条件相互影响,很可能导致主帅陷入作战迷茫,林彪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在东野南下北宁线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同时,林彪也开始思考随针对锦州战役开始进行兵力部署问题,但是其在作战目标上似乎又偏离了锦州这个重点,为此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再次对其进行提点指示。

早在7月20日,东北局就致电中央军委,东野的作战目标将以锦州西部为起点,并逐步转移到关内的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傅作义防区。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7)

根据东野的作战规划,作战的核心已经不是锦州,而是关内华北一带,这与中央军委攻占锦州,瓮中捉鳖的战略背道而驰。

因此在之后的几次电报中再次提醒林彪将锦州作为作战核心,于是在9月6号,林彪终于向中央军委确认了将锦州作为决战目标的决心,中央军委在回电中给予“甚好甚慰”的肯定答复。

9月12日辽沈战役开打,蒋介石赶紧找傅作义协商,从防卫华北的国军中抽调5个师,再从烟台增援2个师,加上锦西和葫芦岛部署的4个师,总共11个师由侯镜如任司令,组成东进兵团向锦州进发;同时蒋介石飞赴沈阳施压卫立煌,由廖耀湘任司令,率5个军组成西进兵团从沈阳出发向锦州驰援。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8)

面对东西同进的国民党援军,在已经扫清锦州外围并攻陷其北部重镇义县的情况下,林彪又对能否攻占锦州产生怀疑,于10月2日22时向军委发电,大致内容是再次回头攻打长春和继续攻打锦州,如何抉择。

在这一关键时刻,毛主席一针见血地在回电中严令,不可动摇攻打锦州的决心。

后来在刘亚楼、罗荣桓的协力规劝力争之下,林彪终于回到继续攻打锦州的轨道上来,罗荣桓亲自起草电文,经林彪修正后于10月3日21日以东北局三人集体名义发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在10月4日凌晨1点半时刻回电肯定其继续攻打锦州的决心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19)

至此,林彪不再有回头攻打长春的念头,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1948年10月15日下午5点钟锦州被攻克,歼敌10万多,俘虏司令范汉杰。从10月14日上午10点开始,总共只花了31个小时。同时锦西的塔山阻击战也成功阻挡住了东进兵团的进攻。

锦州被攻克后,国民党几十万东北部队就被封堵在东北地区,但蒋介石企图重新攻占锦州,因此严令东北兵团继续前进。

但东进兵团就是过不了塔山,攻克锦州的解放军主力回过头来很快就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分割包围,并歼灭,而东进兵团也随之撤退到葫芦岛一线防守。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20)

结语

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成功的关键,林彪在攻打长春还是锦州之间与毛主席反复争论,但是终究能够解决分歧,按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完成作战,说明中国将帅之间在作战问题上不可避免的有分歧,但是终究能够上下同心,获得最终的胜利,而这一点恰恰是国民党缺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