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诞辰100周年活动(诞辰140周年纪念②)(1)

填《感恩多》纪念荣德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德隆谱鸿程,少壮勤工耕,衣食半重天,经世梦。

大公兴学济民,舞神笔,画乾坤,泽被桑梓,圣贤永生。

第一次听到“荣德生”这个名字,约五十年前,中学老师介绍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爱国的民族工商业家,特别提到他在上海时期创业报国的故事。又过了几年,到无锡上大学,才感受到“荣德生”这个名字家喻户晓,如雷贯耳,代表着传奇,他的形象日益高大。后来工作中,有幸多次拜见荣毅仁副主席和荣智健先生,先后得到教诲时跨二秩。更难能可贵的是,所供职的江南大学得到荣氏家族长达七十年的厚爱与鼎助,如今已跻身大学前五十强之列,得以告慰离开我们的荣德生和荣毅仁两代鸿儒。

虽无缘瞻仰真容,但印象是,德生老先生智商与情商超乎寻常,能力与素养出类拔萃,品德与人格极具魅力。他的基因堪称绝佳,也许得益于山东祖先仁义、稳健、坚韧品质与江南先辈勤勉、精进、儒雅气质的相互交融,多元的人格优势汇聚于一身,实属难得。当然后天的努力与文化的自觉更是成功的秘诀。

短短几年塾学,他养成了饱读诗书、博学强记、与时俱进的好习惯。艰辛茹苦的学徒生涯,他人学得区区匠技,而他却以孔窥天,肩挑发展民族实业之重任。衣食乃民天,他引入近代技术,面粉工业和纺织工业在国内几乎占有三分天下。日寇践踏神州的年代,有的民族企业家顶不住放弃了,他却能遇匪不惧,坚韧不拔,在夹缝里获得新生。面粉以“兵船”为商标,我理解,表达着“抵御日寇、强我中华”之意志。他的相当一部分收益都投向抗战救亡、投向民族福祉。解放前夕,多少工商业者选择迁业香港,甚至海外,而德生老先生和子女们意志坚定、护厂守业,并主动配合公私合营改造,在极大的程度上帮助人民政权稳定了建国初期的经济格局。后人称“经世报国实业家”、“民族工业先驱者”,实至名归!倘若仅尊德生老先生为“爱国实业家”,那可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人才之兴,良师、益友、书籍,三者不可或缺。余有鉴于斯,故兴办学校、建立图书馆”。这是德生老先生总结“兴学育才”的初衷,也是他心系教育的毕生情怀。要是以为他是在晚年事业有成之后,才开始资助“普通国民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兴学育才”是德生老先生一辈子的奉献。早在家乡创办“公益小学”时,他还不到“三十而立”,实业刚有起色,尚无多少收益,他就倾囊创办基础教育,可见“人才兴国”之思想在年轻的荣德生心中已经生根发芽。31岁那年,又办起了“公益工商中学”,接着“中国纺织染业专科学校”,直至1947年创办私立“江南大学”。他所办的各类学校都以“强基础、重德育、讲实效”为特色,科目设置体系独树一帜。过了知天命之年,他邀请挚友、大教育家唐文治等编撰《人道须知》,作为子嗣、学生和员工的诵读手册。以现代教育学的眼光审析,不难看出,德生老先生所兴之学涵盖小学、中学、职业技术教育和本科高等教育,恰恰与今天的“普通国民教育”的大构架不谋而合。

世人也许另有不知之处,德生老先生还是“继续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创办实业的同时,他有感于职工文化质素对于个人养成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陆续办起了“职工子弟学校”、“机工养成所”、“职工养成所”等各类在职员工培训基地,他的产品质量上乘,也得益于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另外,德生老先生还热衷于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收藏了史书、经书和孤本、珍本等各类图书18万册,他还创建了“大公图书馆”,家藏图书无偿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在梅园开设各类“读书班”,开展文化培训,旨在提高民众知识,丰富市民素养。我以为尊他为“近代教育家”,毫不为过!

如果说,1919年是荣德生老先生在家乡大展宏图、大兴实业的高潮之年,那么又有谁会想到,早在1912年,人生事业尚未崭露头角,经济实力暂且不足以推动社会发展之时,他已经把目光聚焦于《无锡之未来》。眼界开阔、思维新潮、思考深刻、谋划系统,所勾勒的“城市规划”蓝图要义非常领先,如此神来之笔堪称地方史志之精华。百年后的今天,无锡城乡发展现状竟然与德生先生当年的憧憬如此的不谋而合。1936年,他又提出了“太湖风景区”大规划,初步形成了太湖地域旅游业的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而后捐资并督建“宝界桥”,使无锡市区与宝界山、鼋头渚相通,奠定了太湖旅游景区的开发。1942年,德生老先生向民国政府提出“大农计划”———即,开发甘肃、青海,帮助西部地区发展农工产业,促进东西部相携并进。1946年,他还提出推进苏锡常连片发展,实行城市统一供电、供水,新建外环道路联通各市,打造江南百万人大市的宏伟计划,并与上海联动发展,说到这里,你也许已经领悟到,德生老先生其实还是一位高瞻远瞩、大气磅礴的“社会经济学家”、“社会发展设计师”。

更让晚生佩服的是,德生老先生推动社会发展之理想绝非纸上谈兵,他的后半生,乃至子孙后代都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付出极大的努力。当年有感于无锡地域水网密布,乡里村间道路不畅,荣氏家族造桥百条,修路不计其数,营建专类码头、打造商贸集市,大大推进了地方经贸事业的发展。考虑到市民文化休闲的需求,购地千亩,建造梅园,开放市民,赏梅踏青。其实上述的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德生老先生又是一位“公益圣贤”。勤勉节俭、开拓进取,一生收益部分几乎全部用于兴办民族实业、推进社会进步、繁荣教育文化,至于他究竟向国家和社会捐赠了多少份额,恐怕难以精确统计。据说,在德生老先生仙逝之前,其积蓄所剩寥寥无几。他的“公益”思想早在青年时期已经萌生发芽,不仅身体力行,并传给了后裔子孙。荣氏三代经年不息,为社会、为教育、为文化所做的贡献中,都留下了“公益”这一不灭的印记,堪称德高望重的“三代社会贤德”。

今天,教育部直属江南大学的图书馆依然冠以“公益图书馆”,馆厅上方高悬荣毅仁副主席生前的题歀,牌匾在阳光下依然栩栩生辉,映衬出荣副主席虽身居高位,但毕生钟情于家乡的教育事业。荣副主席从1947年辅佐父亲执掌老“江南大学”的办学,到后来历任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之职,直至2005年10月仙逝。每次回到家乡无锡,都悉心听取江南大学党政领导的汇报。令人十分感动的是,在“荣氏古里”纪念馆中,荣副主席任职榜上,“江南大学董事长”一职与他的国家领导人任职相并列,看得出,他老人家对这一职务是多么的看重。

第三代荣智健先生秉承家风,执掌大业的同时,也一如既往地鼎助家乡的教育和医疗事业,2008年-2010.年,他为无锡市人民医院捐资4000万元,用于提高儿童医疗条件;以“荣毅仁教育基金”的名义,向江南大学捐赠6000万元,分别用于“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公益图书馆数字图情中心”、“大学生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如今本校食品学科名列全国同类一级学科之首;图书馆不仅提供精神食粮,建成了教育部科技图情服务平台,还是中小学生融入知识海洋、放飞科学理想的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体育中心”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高水平棒球运动员和女子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组团视察我校办学的过程中,对荣氏三代的高风与美德给予很高的评价。

“博大的情怀,永久的丰碑”,纪念荣德生老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敬以此文,感怀德生老先生心系国家民族的大情怀,跨越苍穹时空的大智慧,以及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三代贤德所赠予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南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稿件撰写:王武

官方微博:@江南大学

官方江南大学(jnu-1958)

官方QQ公众号:江南大学(jnu-1958)

今日头条:江南大学

官方论坛:bbs.jiangnan.edu.cn

论坛微博:@江南大学江南听雨BBS

论坛江南听雨BBS

我们不是在新闻报道的现场,就是走在去新闻报道现场的路上

【专注身边,感知你我】

投稿邮箱:jnuxmt2014@163.com

江南大学新媒体工作室打造最具影响力的校园传播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