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少妈妈都在朋友圈晒万圣节照片,主角南瓜当然少不了。

可是,你知道南瓜相关的故事吗?你知道南瓜、北瓜、冬瓜其实是一家吗?万圣节,就请上海植物园的专家来给大家上一堂植物学课。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1)

南瓜果实做成的南瓜灯是万圣节的装饰之一。在中国,南瓜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的植物。

俗名众:南瓜又名倭瓜、窝瓜、东瓜、金瓜、金冬瓜、番瓜、饭瓜、米瓜、麦瓜、番南瓜、北瓜。

南瓜起源于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南瓜于16世纪初由欧人传入亚洲后,16世纪中叶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然后传遍中国内地。在中国的文献中,《本草纲目》始有明确的较详细的关于南瓜的记载,入清后《红楼梦》也曾提及南瓜,《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其药用功能,吴其浚则较早画出了逼真的南瓜图。中国人对南瓜的栽培、开发、利用(包括药用)等都有贡献,由于从乾隆时代起中国人口剧增,南瓜在用作蔬菜的同时,有时也成为粮食的代用品。

广义的南瓜则是指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草本爬蔓植物,包含5个栽培种和至少12个野生种,其中每个栽培种中又有许许多多的类型和品种。5大南瓜属栽培种分别为:中国南瓜、印度南瓜、美洲南瓜、黑籽南瓜和灰籽南瓜。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2)

▲你确定这些都是正宗的南瓜么?

说到这里,你想不想知道万圣节“南瓜灯”原材料究竟是哪种南瓜吗?至少有三种,而且同为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所谓北瓜(注意啦不是当下被称为“北瓜”的西葫芦),其实是“广义的南瓜”中的一种,它的正名应叫“印度南瓜”,俗名也叫“笋瓜”、“搅瓜”。清《(光绪)黄岩县志》一段说法:“南瓜俗名南京瓜,实大如钵;北瓜差小,俗名北岸瓜,以来自江北也。”此说不知所据,或是当地民间口耳相传,保存了一丝南、北瓜名称由来之始的历史记忆。南、北瓜之分说明“南瓜”在我国的传种并非仅有一个品种或传入途径。最初所传至少应有两个主要品类,分属长江南、北两岸,更有可能是葡萄牙使者在南、北两京时以不同南瓜或瓜种分别授受,而形成南、北不同的品种体系。

随着种植的不断扩展而会流并见,性状、质量明显不同,遂以南、北分别称之。另据明朝周文华《汝南圃史》中记载:“南瓜,红皮如丹枫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又载:“南瓜形扁,北瓜形长,盖同类也。”说明两者的差别既有形状层面的,南瓜多是扁圆形,北瓜则多呈长圆或葫芦形;也有颜色层面的,成熟的南瓜或黄或红,而北瓜成熟时皮色多为深绿、青黑或带纵纹。

需要解释的是,这些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区别依据,两者瓜蒂膨大与否才是最靠谱的——笋瓜果实基部的瓜蒂完全不膨大而南瓜则反之。由于笋瓜在英语里面跟(狭义的)南瓜一样都叫pumpkin,这就导致了用笋瓜制成的万圣节鬼灯被译成“南瓜灯”。而且,正如其种加词maxima的含义是“最大的”,笋瓜的果实可以长到非常大。所有超过100磅的“巨型南瓜”,以及南瓜节上超大的“南瓜王”,在物种上其实都是笋瓜。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3)

▲总是被当作“南瓜”的笋瓜,请看它的瓜蒂

另有一种西葫芦也被称为“北瓜”——没错,就是在菜市场中常见的那种果肉白嫩、口感鲜脆、供人们采食嫩果的西葫芦,只是那些色泽像南瓜那么黄澄澄、口感像南瓜那么糯嗒嗒的西葫芦品种,被吃货们一律按(广义的)南瓜论处。西葫芦与笋瓜的区别同样在于瓜蒂——笋瓜不膨大而西葫芦略膨大且具5棱。另外,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各种观赏南瓜,其实大都为西葫芦的园艺变种。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4)

▲同样被当作“南瓜”的西葫芦,请看它的瓜蒂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5)

▲ 这些“萌萌哒”观赏南瓜,大多是“观赏西葫芦”

最后再来科普一下真正的南瓜,同前两种“南瓜”相比,它那与瓜身相接处的瓜蒂明显扩大成喇叭状,看上去好像有一圈带蹼的鸭掌“踩”着(其实是“托”着)瓜身。不过由于这三者形态、功能和用途大同小异,因此被统称为“南瓜”,若非物种鉴别之需,也就不必再去刻意分清彼此了。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6)

▲这才是南瓜本尊,请看它的瓜蒂

万圣节南瓜创意(万圣节来上一堂植物课)(7)

▲像这种正宗的南瓜,其实却并不多见

至于它们(之所以称“它们”,当然指的是广义的南瓜)为何又有东瓜(注意啦是东瓜,不是冬瓜哦)、倭瓜和高丽瓜的别名,那是因为它们亦曾自日本和朝鲜等东邻国家进入我国。然而有趣的是当时的日本民众却误以为这些瓜是中国货,故命名为“唐茄子”。

作者:郁文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