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的名字。这位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首次出版《给教师的建议》,38年来,已累计发行超过200万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为何具有如此魅力?10月20日下午,教育科学出版社在京举办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暨《给教师的建议》出版38周年阅读分享会。来自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学生等100余位读者在现场交流与分享阅读感受,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魅力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读苏霍姆林斯基)(1)

人学为本,常读常新

时隔近百年,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在今天还有用吗?相信许多教师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但当你翻开《给教师的建议》,便会明白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会成为“鲜活的”教育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比较教育学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肖甦从“鲜活的人”“鲜活理论和实践鲜活”“教育的活水常读常新”“鲜活的生命力超越时空”四方面解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培养鲜活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学就是人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学的命题。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要指向人,以人为本。教育要关注人,要关注人的和谐发展,要关注和谐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历史是记录人的时代,必须要关注人,在教育中则必须要关注人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读人的德性的关注。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人文知识、科学知识同等重要。所以,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能收获个人幸福的人。

肖甦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对当今我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极具现实意义。完成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任务均可从“活的教育学”中获得启迪。像苏霍姆林斯基学做教师,从本国、本地、本校、本班乃至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学着去过问学生的精神生活。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对于处在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来说,会有不同的体会,让人常读常新、常读常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读苏霍姆林斯基)(2)

尊重规律,知行合一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自从教以来便与苏霍姆林斯基结下了“不解之缘”。刘飞说,自己在刚参加工作时手上就有三本书: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还有一本就是《给教师的建议》。初为人师时他关注“术”,《给教师的建议》中的100条建议,就像100根“救命稻草”,每当遇到问题时,阅读它总能找到答案,在学、教、课上都有新的启发与收获;做管理者后关注“法”,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怎么做校长的方法,重视“听课”和“评课”,在尊重规律的同时,把握时代变化,达到“知行合一”。舍得有法,整合为佳,尊重规律,把握变数,立足常规,立足特色,尊重计划,贵在执行;从教30年,感悟“道”。在思考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时,再次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明白教育是从人化到化人的过程,应该努力追求用“人”的方式,思考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尊重了教师的人性。

刘飞认为教师在关注最新教学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作为经典传世的苏霍姆林斯基系列作品,认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会让人受益良多。

真正的教育,从落地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读苏霍姆林斯基)(3)

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就要从落地开始,而《给教师的建议》正是一本“落地”的经典书籍。

教育部“国培计划”学科专家、特级教师赵景瑞已经75岁了,他特地把自己珍藏的1980年教科社出版的《给教师的建议》带到了现场,这本已被翻皱的小书,也伴随着他教育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赵景瑞从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知识”的建议和“智力”的建议出发,就“用知的转化力”和“创新思维力”进行了分享。他认为,“知识”是为了运用。“用”不是倒出昨天的知识,不是死记应试,而是用在今天的实际需要,解释现实的现象;用在获取明天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当下教育的薄弱环节正是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仅要求学生的回答要符合老师的答案。教师应该启发引导,让知识变成思维的利器。

赵景瑞认为,《给教师的建议》走进学校,贴近教师,深入教学,走进学生。从教师的需求中谈理论,从教学的实例中引出理论,从建议中让老师们运用理论,理论充实又亲切具体,是一本真正做到“落地”的经典。

这一本“落地”的经典的确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北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常青藤校区语文教师李雪彤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启发。比如,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对学生真诚而恰当的鼓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为什么要读苏霍姆林斯基)(4)

在全国各地,像李雪彤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在本次阅读分享会之前,教育科学出版社已经在线上发起了“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 苏氏经典百校阅读活动”,活动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的积极响应,共有200多所学校的教师参与了活动。时光荏苒,历久弥新,苏霍姆林斯基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苏霍姆林斯基?也许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也会有自己的教育故事和体验。但我们翻开《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肩负着责任与理想,为做一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师而付诸行动。(中国教育新闻网 彭诗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