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名叫“刘可乐”的姑娘火了,她在《奇葩大会2》上,分享了自己曾确诊躁郁症,认识和了解这种病,并与之“斗争”的经历。演讲很感人,也让“躁郁症”这个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吗(得躁郁症很时尚)(1)

《奇葩大会2》截图

躁郁症,也就是“双相障碍”,这是一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它属于心境障碍的范畴。根据2016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超过150万名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与“冰”“火”两个魔鬼反复斗争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躁狂发作期,患者往往情绪非常高涨,并很容易被激怒。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很多而且说得急迫,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精力充沛总感觉不到累,还可能会有些不计后果的行为,比如说挥霍等等。

而在抑郁发作期,患者就非常的低落。表现在:兴趣丧失、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意思,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总是自责和内疚,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等等。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吗(得躁郁症很时尚)(2)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两类性质截然相反的、极端的状态之间反复经历着剧烈的变化,我们都可以想象,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将经历多少的折磨。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难受。

得没得病?听医生的

看到上面的描述,相信很多网友开始对号入座了吧?对哦,我就是这样的啊,有时候兴奋得不行,但是有时候又特别特别的低落,我是不是就是得了这个躁郁症了?

没这么简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躁郁症,必须严格经过专业医师的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的过程极具专业性,不仅需要逐一核实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否符合上述症状标准,而且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说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出现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等,还需要排除患者患有其他生理疾病以及类似的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样才能够最终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也是很严肃的过程。严禁非专业人士给自己或他人随意贴上患有心理疾病的“标签”。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或他人身上出现了心理方面的症状,需要及时向专业医疗机构求助,并由专业医师来进行诊断,千万不要自己判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延误治疗。

药能不能停?还是听医生的

与很多心理疾病一样,躁郁症的发生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的原因。所以,治疗也需要同时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来进行。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吗(得躁郁症很时尚)(3)

在药物治疗方面,服用特定的精神类药物,比如精神镇定药物、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等,有助于控制躁郁症的症状表现。

在服药时,应该特别注意:需要向专业医师详细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疗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服药过程中如果感觉到不舒服,需要及时向专业医师反映情况;不要在未获得专业医师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停止服药,以免导致病情加剧。所以说,刘可乐在演讲中提到自己觉得状态不错就擅自停药了,这其实是很不明智的行为。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目前常被采纳的心理咨询技术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聚焦疗法、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以及心理教育等。

值得注意的是,躁郁症是一种医学疾病,同时涉及到生理与心理层面的病因,没有办法依靠自身的调节达到自行康复的目的!必须及时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才能有效缓解症状表现。

正视精神类疾病给予温暖关怀

躁郁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其实一提到“精神类疾病”,相信很多网友都会有所顾忌,并退避三舍,甚至会加以耻辱性的标签,这也就是一些精神类疾病的“污名现象”。让我们来看看躁郁症的“近亲”——抑郁症的污名化情况。

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朱廷劭研究组联合北京林业大学李昂组,对抑郁症污名信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心理语言表达模式进行了探索。

研究人员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从一百万名活跃用户公开发表的微博中,筛选出15879条带有抑郁症关键词的微博,对这些微博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这15879条微博中,有6.09%的微博被确认为抑郁症污名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三种污名类型是:(1)认为抑郁症患者的言行举止难以预料;(2)认为罹患抑郁症是个性软弱的表现;(3)认为抑郁症不是一种医学疾病。微博用户在发布抑郁症污名信息时,会更多使用一些特定类别的词汇,包括:差距词、排除词、消极情绪词、社会历程词、暂定词。

由此可见,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对于抑郁症患者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污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我们就可以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对海量用户信息开展实时、自动监测,提高对抑郁症污名信息的识别效率,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来提供有益的帮助。

这是我们科研人员关于抑郁症污名化情况的一些研究和探索,而这项研究结果,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类疾病的污名化情况。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类疾病的污名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得躁郁症自己知道吗(得躁郁症很时尚)(4)

图片来自网络

上文我们提到,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是降低精神类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污名现象,比如对精神类患者给予歧视、排斥等,导致了一些精神类疾病患者不敢去看专业的医生,不敢承认自己得病,还有擅自停药证明自己“没病”的,这些都不是正常的、良性的社会态度。

其实,对于精神类疾病,很多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对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当前,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研究者对精神类疾病的研究深入,可以预期在未来还将涌现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理论与技术。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精神类疾病,给予患者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我们所能做的一些的帮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