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不行”是一直困扰孔子的问题,这一日,也许是觉得无聊,孔子在家里有一下没一下的在那击磬,也就是在那儿想着心事,很不专心的在玩音乐。这时一隐世高人路过,听出了这音乐中的深意,大概就和“高山流水”的事差不多吧。几句话点醒了孔子。这段故事被记载于《论语.宪问篇》第三十九章,其原文是: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为孔子守丧最久的是什么(隐士荷蒉用一句话)(1)

“击磬”,磬,qìng,一种用石或玉制作的打击乐器。“荷蒉”,蒉,kuì,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担土。“荷”在这里是担的意思。“荷蒉”就是肩挑草筐之人的意思,隐世高人嘛,肯定不会给你留下真实姓名的,所以就用他当时的打扮来称呼他了,晨门、接舆都是这种情况。

为孔子守丧最久的是什么(隐士荷蒉用一句话)(2)

“鄙哉!硁硁乎!”, 硁字的读间为kēng,硁硁声是敲打石头的声音,有着坚定、固执之意。孔子的心思应该本就不在击磬,能把乐器敲的和敲石头差不多,大概就和弹琴象弹棉花一样。从孔子击磬的声音中,荷蒉听出了孔子坚定、固执的内心思虑,故评论孔子不懂得随世事变通,称之为“鄙哉”。

为孔子守丧最久的是什么(隐士荷蒉用一句话)(3)

“深则厉,浅则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一诗中的句子。过河的时候,如果水比较深,比方说水到你腰以上了,反正拎下摆、卷裤腿什么的也没什么用,就穿着衣服直接过,这就是“厉”。如果水不深,只到你小腿,那你还是拎起衣服下摆,卷起裤腿,过了河衣裤都是干的,这就是“揭”。荷蒉者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孔子不懂得审时度势,当时社会已经礼崩乐坏,无可救药了,孔子却还在感慨世人对他的不了解。

为孔子守丧最久的是什么(隐士荷蒉用一句话)(4)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在卫国时,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位肩挑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啊!”一会儿又说:“真是固执啊!这击磬的声音硁硁的,像敲石头一样。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生活就是了。就如同诗经中的诗句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这人说得对啊,如果这样面对世事确实没什么困难可言了。”

为孔子守丧最久的是什么(隐士荷蒉用一句话)(5)

对于“末之难矣”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孔子对于荷蒉者没有什么话可驳难的;还有一种看法则认为是对于荷蒉者,他能如此果决的不在意世事,则世事对他来说也就没什么困难可言了。但是我总觉得这两种解读都有点牵强硬解的感觉,根本没搞懂孔子到底想说什么,只是从字面上强行解释。

为孔子守丧最久的是什么(隐士荷蒉用一句话)(6)

其实设身处地的想想并不难理解,荷蒉从击磬声中听出了孔子有心事,应该没错,故孔子所说的“果哉”与其解释为果决,不如理解为“仅从击磬声中就能听出我有心事,真准!”。“末之难”理解为“世事对他来说没什么困难可言”没错,但是并不是因为这个人不在意世事,而是因为他能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会因为困难瞻前顾后。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从过河一件小事来说,“深则厉,浅则揭”,想那么多有什么用?该挽裤腿就挽,如果没用真正趟过去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