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石油》也是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之前让孩子背过选自梦溪笔谈的《陨石》和《化石》,《梦溪笔谈》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高晓松说沈括对于各种知识的了解,在西方只有达芬奇可以相比,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1)

沈括的确是算全才,无论是文学还是天文地理他都是非常的擅长的。但虽然沈括是个全才,但是他的人品真的是不行,和苏轼、王安石的关系都不是很好,而且对于朋友甚至还存在着落井下石的行为。

看来学术水平高的人的人品真不一定就好,就好像郭沫若,鲁迅不是说郭沫若就是才子加流氓吗。

我们还是看这段文言文的原文吧,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鄜、延境内有石油, 鄜、延指的是鄜州和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公元1080—1082年,沈括在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曾对石油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了科学考察。北宋元丰三年的隆冬季节,沈括途经陕北,来到鄜延境内。他下马步行进城,只见延河两岸,炊烟袅袅,热气腾腾,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他想:此时正值大雪封山,柴禾来源艰难,这里的百姓烧的又是什么呢?他进一步了解,原来是一种黑色液体。这种液体粘稠似漆,燃烧起来比麻杵还旺,发出的热量极大。这种黑色液体从哪里来的呢?沈括决定亲自到实地考察,发现这种粘稠似油漆的液体和泉水、沙石混杂在一起,从岩石缝隙中漫漫溢出,漂浮在山涧小溪的水面。这油不是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的吗?沈括考察了这种油的产状、性质以后,把它命名为“石油”。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2)

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石油,是沈括起的名字,在沈括之前,石油已有石脂水、石漆、泥井油、火井油等名称。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石油露头产生在水边的沙石地面,或者与泉水相混。关于石油的形成,一般有两种说法,1、生物沉淀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里面的生物在地底经过漫长的化学变化所形成的,由生物沉淀变成的油,具有不可再生性。2、而石化油则认为石油是由地壳里面的炭变化而成的,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目前生物沉淀的说法更为人所接受。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3)

惘惘而出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因为石油比较粘稠,所以流动比较缓慢。

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石油,采集到大罐子中。当时的人都不能说是开采石油,只能说是收集石油,对于我们现代来说,石油的开采技术太重要了,第一次采油是靠地层本身的天然能力,相当于把油顶出来的,这种形式采油率很低。当天然能量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靠往油层中注水,提高地层的压力,通过提高压力,相当于把油从地层中用水挤出来,这是二次采油,采油率在40%左右。第三次采油,主要向地层注入聚合物进一步提高油层的采油率,相当于靠化学药剂把油洗出来。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4)

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下面开始描述石油的形态以及用途了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5)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6)

不过很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这种“延川石液”的墨了,因为沈括后来被贬到别的地方去了,就没有人在用石油制作墨了。如果沈括能把延川石液坚持下去,一直到现在应该是千年品牌了。不过据说,沈括使用自己制作的延川石液的墨写出了《梦溪笔谈》。

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好多翻译都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句话里的“物”指的是延川石液这种墨,我觉得不是这样吧,我觉得这句话里的“物”指的是“石油”,也就是说,沈括认为,石油在将来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应用,不过是我先利用的(把石油的副产品制作成了墨)。

一到六年级所有文言文及翻译(和孩子一起学习文言文)(7)

我们从这段文言文的结构上来看,结构非常完整,先开门见山,说石油的产地,然后说产生环境,如何采集,接下来描述石油的形态,用途,然后说明石油燃烧之后的烟这种副产品的用途,最后预测了石油在将来的前景。文章的行文自然流畅,信息量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