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皇家禁地。这里既是皇帝的家,也是皇帝的办公场所,所谓前朝后宫,也是因为紫禁城的布局才有的叫法。 所谓内外有别,这前朝也就是外朝,王公大臣们可以在这里会见君王;后宫则是内廷,这里是皇帝的家,非召不得入。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

三大殿是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或者举行盛典时用的宫殿。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中和殿最小。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

按照风水所说的,紫禁城就是处在北京城的最佳位置上,而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所处的位置就是明堂所在地。俯瞰故宫你便会发现,三大殿就是整个故宫的重点,是整个紫禁城建筑的核心。可谓是居天下之中心,正与天空中央玉皇大帝所居的紫微宫遥遥对应,这就是三大殿的选址缘由。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

从规模和装潢上来说,三大殿在整个故宫内也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占据了紫禁城最主要的空间,面积达85000平方米。它们依次布置在高达8米的台基上,台基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为须弥座形式,四周围着汉白玉栏杆。每根望柱上都雕有精美纹饰,下部雕有华美螭首----口内凿孔以便于排水。遇到大雨滂沱时,会出现千龙吐水的奇观,胜似泉涌,蔚为壮观。在建筑设计和艺术构思上,它们凭借着自身所具有的气势威严、规模雄伟、装修华丽、色彩神秘而成为紫禁城中最辉煌的建筑群。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

三大殿是中国明清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

一般对于屋顶等级的说法是: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6)

我们看一组故宫三大殿的图片,这里房顶等级一目了然。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7)

故宫三大殿鸟瞰图

上图从左往右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筑体量上太和殿最大,保和殿次之,中和殿最小。与之对应的太和殿使用重檐庑殿顶,保和殿使用重檐歇山顶,中和殿使用攒尖顶。这个例子非常清晰地表明,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和建筑等级是对应的。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8)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9)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0)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1)

建:即创建、建立之意;极:原指房屋中脊之栋梁,在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绥(suí):原义是古代的旌旗或上车时绳索制成的拉手儿,后来也有安抚、顺应的意思;猷 (yóu):既有谋划、功绩的意思,也指道和法则。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2)

三大殿中,太和殿最高、最大,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全殿内外立着八十四根大柱,是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的。它建于康熙36年(1697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富丽堂皇。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3)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高的殿堂,高达35.5米。屋顶是宫殿中等级最高的四大坡庑(音同“午”)殿,两重房檐,庑殿是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封建社会里,庑殿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其他官府及及庶民不许采用。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4)

庑顶示意图

斗拱数量也最多,上檐用九踩斗拱,下檐用七踩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太和殿——上篷檐是九踩斗拱,下篷檐是七踩斗拱的重檐大殿。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5)

中国古人的智慧-斗拱,仅几十根柱子就撑起了两千多吨的太和殿。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6)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7)

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8)

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目前中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 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太和殿的大吻,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处在正脊两端的叫吻兽,也称鸱吻(chī wěn),相传鸱吻也是龙的九子之一,排行老九。这个龙家的幺儿名字还很多,正吻、螭吻、大吻、吻等都是它的名字。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19)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0)

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太和殿屋面为二样黄色琉璃瓦,体制最尊。龙吻高达3.36米,垂基的走兽摆件品种也最多,最前端是仙人骑凤,往上数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总数为十一,在故宫所有宫殿中数目最多,尺寸也最大。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1)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排共有12个兽件,但是最前面骑着一只鸡的仙人不算脊兽,它叫做“骑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寓意“逢凶化吉”。最后面头很大那个的叫“戗(qiāng)兽”,民间称为“嘲风”,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之一,排行老三,它也不算入脊兽行列。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2)

龙: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是祥瑞的象征。

凤:从凤仪天下、龙凤胎等词来看,好多人以为凤是雌性动物吧,其实人家也是纯爷们。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称凰,通称为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在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

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3)

天马:天马指神马,长着一对翅膀,速度非常快。

海马:海马是各种海兽的通称,也称为“落龙子”。

天马和海马一起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4)

押鱼:是海中的异兽,传说它能喷出水柱,寓意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狻猊:狻猊(还记得它怎么读吗?suān ní,想要成功装逼,可要记牢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长相形似狮子,又被人们叫做金猊或者青狮子。传说中狻猊喜烟火,所以形象一般在香炉上出现。

獬豸:又称獬廌、解豸(读音皆为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这个不是龙的儿子了。传说中,它身似麒麟,头有一角,能辨是非。当两人争执不下时,獬豸会用独角顶倒狡辩之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平、公正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司法的象征。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5)

斗牛:在汉族传说中是一种虬螭(qiú chī),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行什:为什么叫行什?话说是就因为他排行老十,也不知道谁给起的名字,还真是够凑合了事的。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的猴子,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这尖嘴、猴腮、鹰爪、双翼,和雷震子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啊,大概就是防雷的象征。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6)

位于仔角梁端头的兽物则叫做套兽,套兽形状为狮子头或龙头,它的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雨水侵蚀。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7)

我是套兽,我在最下面

最后,对于各种兽物在屋顶的位置,再给大家来一张大合影。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8)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29)

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共有三层,每层的四周都有这些螭首,总计1142只,龙头的嘴通于地面,每逢下雨时,积水便通过这1142个龙头流到地面上,所以便有了“千龙吐水”这一奇观。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0)

这些螭首是殿顶、台面的主要排水管: 你要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嘴里都有一个又细又长的小孔,当下大雨的时候,大量的水就涌向螭首后面的入水孔,而因为小孔外小里大,又细又长,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压迫着雨水从龙嘴出水孔喷涌而出。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1)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紫禁城台基通高37.44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2)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太和殿外面两边平台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汉白玉雕凿的日晷guǐ。在一块圆石板上,中间插一根铁针,周围刻有刻度。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指向哪个时刻,就表示是什么时辰了。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3)

日晷

嘉量是一座石头亭子,在嘉量的里面有石斛(hú)、斗、升、合(gé)、龠(yuè)五种计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们还常用斗和升来称量东西。在中国古代,时间和度量衡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在世间,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规定时间和计量的权力,放在这里的日晷和嘉量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4)

铜龟、铜鹤 :摆放在日晷和嘉量旁边的铜龟、铜鹤是举行大典时熏香用的,它们的背都盖着盖儿,每当大典时,就把盖掀起来,放入檀香燃烧,那烟就从它们的嘴里缓缓溢出,就好像它们都在吞云吐雾一样。同时它们也象征着国运永昌,“千年仙鹤,万年龟”。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5)

铜鹤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6)

铜龟

在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上,有许多青铜鼎,其实那是香炉,因为它们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炉。三层石台上共有18个香炉,象征着清朝的18个行省。每当大典时,就在香炉腹部装上香料,然后将香料点燃,18个香炉就一起散出缕缕青烟,使太和殿显得更加神秘庄严。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7)

铜鼎18座,象征清朝18个省

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8)

镏金铜缸

殿前左右各有一对镏金铜缸,是清乾隆年间铸造成的,每缸重约2吨,也称门海,用于防火,故宫里现在总共有308口铜缸或铁缸,分散在各个宫殿附近。故宫的缸都有一个特点,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个方口。入冬以后,专门有太监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盖上缸盖,底下烧上炭火,一直烧到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烧炭的炭口。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铜铸成的,缸外面是镏金的,一口缸要用黄金约3公斤。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大肆劫掠,这些大缸表面,金灿灿的黄金也难逃此劫。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镏金一点点刮去,留下横七竖八的刀痕。历史在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39)

内部装饰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华丽。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0)

故宫太和殿隔扇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1)

故宫太和殿门扇 无上尊荣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2)

太和殿隔扇的叶子

古时候,人们把门窗称为户牖。门即是户,窗即是牖。户是开在梁下的,而牖是开在墙上的。古建筑的“门户”,是由“门扇”组成的。门扇又叫“隔扇”。分为格心、裙板和绦(音涛)环板三部分。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3)

绦环板可以有一个、两个、三个。也因为数量的不同分为二抹头至六抹头。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4)

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5)

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烧炼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一块砖起码要炼上一年。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6)

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7)

室内正中放置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8)

此外还有66根朱红色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采自东北长白山的红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径1米多,两个人都抱不过来。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49)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0)

藻井下,蟠龙镂空金漆宝座和屏风设在七层毫的毫基上,宝座上半部是圈椅做法,背圈完全用蜿蜒伸张的雕组成,下半则用须弥座宝座后设七扇金漆屏风,座前设香筒、太平有象、香炉等一应陈设,台基四周也以造型各异的龙纹为饰,合计基上下前后的陈设及宝座屏风上龙纹共四百零八;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1)

天花正中央是上圆下方的藻井,藻井中部的八角井,满饰云龙纹,“穹隆圆顶内,盘卧巨龙,俯首下视,口衔宝珠,庄严生动”。整个藻井有大龙一、小龙十六,合计十七条,全部贴两色金,制作精细,舆天花的青绿色形成一片金碧辉煌。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2)

太和殿龙雕:殿内东西北三面牆壁上,有彩龙组成的长方形边框,共三百六十四条龙纹。东西暖阁的四扇门上的金饰件有龙纹二十四条,门罩上雕龙一百七十条。东西暖阁两侧,陈设紫檀雕云龙大柜两对,共龙纹一百七十八条。据不完全统计,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约共有一万三千八百四十四条之多,这些神态生动、造型各异的行龙、蟠龙、围龙,溢彩流光,代表着君权神授的至高无上。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3)

镇殿之宝

中国古代皇家拿什么来镇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镇殿之宝?在太和殿300年大修之际,故宫如今披露了太和殿中隐藏的五座神秘符牌。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神符,故又称为“符板”。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4)

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谓是一道镇殿灵符。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 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其他的几块,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这些符牌专家看后,被原封不动的放回了原处。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5)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6)

1889年,清朝光绪皇帝的大婚仪式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绘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太和殿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 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才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太和殿在故宫建筑中的不同之处(探寻北京老建筑)(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