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

来源:黄河大合唱研究中心

黄河大合唱是怎样的历史背景(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1)

编者按:

1月28日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人民诗人光未然逝世19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并向他和冼星海共同创作的民族史诗《黄河大合唱》致敬!为了研究传承《黄河大合唱》,2020年10月光未然的后人们出版了65万字的《永远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文集,收集和编辑包括词作者后人在内的31位作者共计43篇稿件,从诞生、历史、表演、作品分析、传播等方面以后代人们的亲历、体会、眼光和研究来叙述心中的《黄河大合唱》。在这本书的序言《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中,光未然次子张安东饱含深情的讲述了自己对于传承《黄河大合唱》的体会,编辑这本《<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就是在循着前辈的脚印,继续作研究和传承《黄河大合唱》的工作。

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

张安东

二十多年前,我的母亲黄叶绿从她热爱的《人民音乐》编辑工作岗位上已经离休多年。她照料父亲两次渡过癌症的生死大关,惊魂方定,精力充沛的母亲还想做些事情,可一时还没有想好。于是我们全家为她以后的生活安排,在客厅里开了几次家庭会。主持当然是由父亲担任。大家分析了母亲的优点及长处,总结了所有大家最关心的,也是母亲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的焦点都集中在了《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怎样的历史背景(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2)

全家福,在北京崇文门居所(1998年)

《黄河大合唱》当时已传唱近60年,虽然不能与后来和今天的盛况同日而语,但是跟之前的50多年对比,已经是非常辉煌了。尤其是经历过1966-1975年的10年禁演,没有泯灭为尘,反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相比之下,对于作品的研究,一直还没有一个专集。喜爱这部作品的大众,甚至包括指挥、独唱演员和合唱队员,找谱子都很难,更不要说对作品创作的真实过程,以及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和艺术成就进行研究分析了。大家都缺乏资讯,更难找到权威性的答案。甚至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殊历史条件下打破惯例的作者署名,长期误导了读者、听众,使大家甚至不能判别词、曲创作的先后。

为此,母亲终于明确了她的方向——接受全家的建议,编辑一本《黄河大合唱》的文集!让有兴趣了解这部作品和这段历史的人们,有最原本真实和权威的文字可以查阅了解。这就是编辑出版《〈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的起因。

“我们应该把没有说清楚的事情说清楚”,在最后一次总结敲定时,父亲母亲都这样说。这是20多年前参加家庭会时,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

就这样,1997年底,母亲热情高涨地开始约稿了。20世纪40年代末,父亲母亲都在范文澜先生任校长的华北大学第三部(艺术部)工作,也就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华大三部”,父亲担任教育长,母亲在音乐系任辅导员,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文化艺术界英才都在那里工作或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母亲在《人民音乐》杂志社任编辑多年,交友和朋友们遍及音乐界,故而母亲约稿都是直接找到这些老朋友,比如星海夫人钱韵玲女士,1939年首演的指挥邬析零,男声独唱田冲,乐队队员李焕之和李凌,星海的学生们,指挥家严良堃,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苏夏教授等。也有母亲的晚辈,如星海女儿冼妮娜女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陈莲老师等。全书文章不多,分量很重。作者仅有18位,近半数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书的体量不大,仅232页18万字,但是奠定了《黄河大合唱》的研究基础,当之无愧是这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经典作品的第一部经典研究合集。

从那时起到今天,又过去了20年。所有经历《黄河大合唱》创作与首演的英雄前辈们都已不在了。而《黄河大合唱》在今天,更是以远超历史的规模和场次被演出传唱着。《〈黄河大合唱〉纵横谈》也无疑成为研究这部经典的经典。感谢我的母亲黄叶绿!庆幸我们手里还有这册不曾再版的书!在我心里,永远记得母亲清瘦挺拔的优雅背影,记得有一天她为了李凌先生那篇稿件的一点修改,专门乘公交车赶去。因为李凌先生在参加会议,母亲就在会场外坐着等了很久,一直等到李凌先生出来,请他当场改定。她回家时,脸上洋溢出孩子般的灿烂笑容。如今,母亲也早已不在人间,而她投入2年的心血编辑出来的这本书——《〈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在我手里格外有分量。

今年,我们在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与首演80周年之际,循着前辈的脚印,再次编辑一本《永远的“黄河大合唱”》文集。作为《<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为此我们感到荣幸和欣喜,自豪和感恩。

黄河大合唱是怎样的历史背景(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3)

《黄河大合唱纵横谈》

1999年5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永远的黄河大合唱》

2020年10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集合后辈音乐家、专家、学者和演出参与者们,包括海外研究者的论文、散文30多篇,继续对作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加广泛的记叙,按照父亲光未然在20年前的序言中提到的“纵”、“横”、“深”三个方向,向读者展示《黄河大合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演出记录。

在纵的方面,也就是在作者和作品的历史研究上,近20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几篇海外研究者的重要文章很值得关注。

在横的方面,即作品被传唱演出的记录上,我们也当之无愧地在继承《〈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的基础上,取得了远超前辈的成果。

在深的方面,关于作品的艺术分析与研究,我们理所当然地具备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专业论文。在音乐文学、音乐理论、作曲理论、表演技法等多方面都有专门的深入论述。

《黄河大合唱》为抗战救亡而生,为战地宣传而鸣,战后则为纪念历史、响应时代而奏响,在音乐厅演出,在大众舞台歌唱。经过80年,越来越广泛的演出传唱,越来越火热的激情推动,《黄河大合唱》已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象征。人们开始好奇和思索:为什么会这样?这部大型合唱作品毫无疑义地具有中国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的地位。它为什么会如此地超越原作者的想象,甚至超越时代的局限?在凯歌奏响、硝烟散尽后的70年和平年代里,历经时代变迁的风雨,抵挡商业世俗的挤压,飞越曾经闭锁的国界,它激情的歌声早已生长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经典,一代代被传承下去。原因何在?

于是研究者们基于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出于好奇和求知欲,为了探究历史与艺术的真谛,开始了多年在天南海北寂寞角落里的理论探索。他们拨开时代尘封,追寻历史真相。所有这些各自独立的艰难付出与努力,都为我们今天的传承之路点亮了光芒各异的火把。我们仅仅想在此与读者们分享自己拜读他们大作的心得和茅塞顿开的喜悦,从而分门别类,梳理脉络,推开窗门,辨别方向。让有心了解作品的朋友们,比较容易地看到这片研究园地的概貌和其中更深层的逻辑关联。

我们基于《〈黄河大合唱〉纵横谈》首版不可复制的当事人的回忆与介绍,和当时少数资深学者、教授对作品的分析,延展到这部续编。为了让《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和传承,从自发的、激情的、淳朴的、广阔的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情怀的表达,升华到一个比较系统的、更加清晰的历史总结与理论研究,不同的研究者们追求深入的艺术分析,坚实的理论基础,甚至彼此呼应的传承、发展的格局。我们的思路是开放的,接受不同观点,又必须是严谨的,精挑细选一些根基扎实的论文,力求达到兼收并蓄,尽可能多面呈现目前对《黄河大合唱》的研究和记录。

就我们已经找到的资料,包括研究论文、回忆散文和日记来看,本书的资料总量肯定还仅仅是凤毛麟角,但是用一句话来评价我们收集的文章,可以说是总量虽少,水平颇高;基础坚实,潜力可观。

在分类上,本书大致有历史类、作品类、作者类、演出和记事收藏类、表演艺术类等:

诞生·历史:对作品创作历史,包括对当时创作背景的梳理和研究。作品的创作过程,已经变成了不同版本的英雄传说,在全世界关注和热爱《黄河大合唱》的人群里,大家还是不清楚它的准确脉络,因此历史研究是根基。

作品·研究:包括文学分析和音乐分析,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是我们收集的论文都是严谨、科学、客观和真诚的,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欣赏这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作者·追寻:词曲作者的生平历史研究。不了解作者,也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作品。本续编收集的论文,填补了80年来关于词、曲作者研究的空白,揭开了许多从未展示、不为人知的往事。

演出·铭记:80年来,经历了战火和时代变迁,这部作品的演出经历了风雨的考验。我们收集了部分有关演出历史的记述,其中有很多鲜活的感人故事,他们的激情和艰辛、自豪与辉煌,还有宝贵的收藏,由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亲历者们娓娓道来。

表演·处理:一部伟大作品的传承,离不开指挥家、歌唱家、朗诵家的艺术再创作。他们如何体会、理解和舞台上的表现,关系到作品在听众心里的艺术效果。大师们经典演绎的心得真传,也是后代音乐家演出的无比珍贵的营养和路灯。

本书结尾处有两个重要的附录:《黄河大合唱》80年演出记录汇编和《黄河大合唱》及其作者的有关论文等目录索引,因为体量较大,特以小号字编入本书的最后部分。

在全书两年多的编辑过程中,得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先生和《人民音乐》杂志社前任主编张弦老师的鼎力相助。这两位老师都对我的母亲黄叶绿充满敬意,缘分深长。少女时期的郭老师在70多年前就在我父母任教的华大三部音乐系(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学习,风华正茂的母亲当时比她年长几岁,就是这个系的辅导员。郭老师是中国音乐界的元老和功臣,是传承《黄河大合唱》的一面旗帜,如今郭老师还念念不忘“黄叶绿是我的辅导员”,多年来对我们的多次求援永远是有求必应。张弦老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在1975年底被调到《人民音乐》杂志社做编辑,和母亲成为最亲密的同事和忘年闺蜜,后来张弦老师任主编,母亲退休安享晚年。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张弦老师审阅了全部的文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校正了一些史实和文字上的问题和错误,并给予我们很多专业的指导意见。两位老师与母亲的友谊几十年如一日的不变,跨世纪呵护我们至今。现在能请到两位老师来担任本书顾问,我们真是感慨万千,感恩不尽!

我们能感到肩上这种传承的责任。《黄河大合唱》演出传唱愈加繁盛,学术研究也愈加深入。我们将通过朋友们的合力推动,提高各界尤其是新生代学术专家们研究这部大型艺术作品的兴趣和热情,且不限于艺术研究范畴,欢迎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在本书出版以后的年代里,我们会积极见证和参与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也寄希望于后来居上的年轻一代,编辑出下一部、再下一部品质高尚、学术精深、内容宽广的续本。

2019年12月31日

(文章来自《永远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2020年10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安东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怎样的历史背景(纪念黄河大合唱80年)(4)

张安东,《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次子,工业产品设计师。自幼生长在北京,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任《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记者、编辑,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研究所读研。1989年初赴澳大利亚留学,研习绘画与设计,在悉尼从事广告设计和室内设计,1999年回国在北京做室内设计,2002年回国后从事工业产品设计至今,多次获得德国红点奖等国际重大工业设计奖项。

2013年至2017年策划再版、编辑和校对张光年(光未然)旧作,古典文学理论译述专著《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并撰写跋文,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4月以精装繁体直排本出版。

从2013年起,积极参与《黄河大合唱》的推广传承工作,与热爱《黄河大合唱》的朋友们共同建立“我爱《黄河大合唱》微信群”,以吸引众多海内外华人关注和参与《黄河大合唱》的传承。2019年,与黄平、黄炜等共同发起和组织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由海内外30多个团体共同参与的“五洲同声唱黄河”活动,海内外华人“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活动,参加编辑《永远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一书并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