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提时代远不如现在,小孩从出生到走进学校要买许多不重样的玩具,而我小的时候连吃一顿白面馍,穿一件新衣裳都成为一种奢望,那还谈什么玩玩具。

可是,尽管当时我们吃不好,穿不好,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没有网络游戏,但我们依然觉得很快乐。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游戏。

沉浸在我们自己的游戏里,快感十足。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1)

武国珍|文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2)

有没玩过骑马打仗的男孩子吗?

是夜,一人独坐案头读书,忽听门外传来“冲啊!杀呀!”的喊叫声,此起彼伏。

循声出门查看究竟,原来是一群孩童在玩打仗的游戏。我猛然间感觉这厮杀声似乎已经很久没听到了,思绪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我们也很爱玩战争游戏。

“骑马打仗”,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马上战斗,只是马非马,而是由人替代。

玩时,先以手心手背分成两队,也可自由组合或者指定人选。

同时口头制定游戏规则,比如不允许打脸,打头,双方不允许使绊子等等,如果有谁违反了就视为败的一方。

开玩时,双方要先选出一位相对比较强壮的小伙伴充当战马,再选一位身材瘦小且机灵的小伙伴作为骑士。

当宣布游戏开始时,“战马”和骑士可同时面对面交战,不同的是骑士可以手持武器比如棍棒之类,而“战马”是不能拿武器的。

一声令下战斗开始,双方将士“马”打盘旋,异常骁勇,一时间厮杀声不绝于耳。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3)

双方助阵的小伙伴也在一旁一边高声呼喊“加油!加油!”,一边还给自己的队友声嘶力竭地支招。

游戏如果在村里进行,会引来村里老少爷们围观打热闹,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整个场面那是相当热闹。

大凡游戏最终是要分出个输赢的,骑马打仗游戏的输赢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战马”上的骑士从马上掉下来即为输,反之为赢家;二是“骑士”终因体力不支倒下来即为输,反之为赢家;三是严重违规者即为输。

当然,输的一方肯定不服,于是,双方稍作休整便开始新一轮交战,直战到日落西山方才鸣金收兵。

这游戏看似简单且有些原始,却是富含力量与智慧的比拼,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属力量型,所以大都是有男孩子来玩。

但此游戏同时也有它不好的一面,那就是打着打着就容易打恼了,由原来的假打变成了真打,最终是不欢而散。但过后不久,便还会聚到一起。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4)

撒尿和泥的摔泥窝窝

“摔泥窝窝”的游戏在儿时的农村比较普遍,既不用花钱,也用不上任何工具,制作起来极其简单。

在河边或者村头坑塘里挖一大块泥即可,但要粘性好的。有时候也会在路边堆一堆土,中间挖个坑,然后对着坑尿一泡尿再和成泥。

将和好的泥做成碗状,仔细看做成的泥窝窝到有几分玉米面或者红薯面窝窝,这也许就是这个名字的来历吧,但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哪里不对。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5)

泥窝窝做好后,几个人同时或者一个接一个手托泥窝窝口朝下用力往地上摔。

只听“啪!啪!”地连声响,泥窝窝在力量的作用下底部炸开一个像花一样的口子。

接下来要比谁的泥窝窝炸开口子的大小,口子小的问口子最大的那位小伙伴:“要烙馍还是要蒸馍?”

如果对方回答是“要蒸馍。”输家就得将扯下来的泥块团成团补上赢家的口子。

如果赢家回答是“要烙馍!”,输家就将扯下的泥块压成片状补给赢家,这些做完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比拼。

这样玩着玩着有的手里的泥块会越来越小,而有的手里的泥块却越来越大。

玩泥窝窝时有个动作,至今也没搞明白是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那就是在摔泥窝窝前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往窝窝里吐一口吐沫,且动静夸张。

这或许是为了长一长个人志气,灭一灭他人威风;或许是那口唾液能使自己摔出的泥窝窝炸开的口子大一点;亦或许是某种不能心口相传的仪式,这都不得而知。

所知道的就是,玩完之后每个人带着几乎一身的泥巴回到家中,免不得要遭到父母的痛斥甚至责打,但吵过揍过之后该玩泥窝窝还得玩,毕竟玩是孩童的天性,只要能玩管他日后怎样。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6)

指星星最鄙视的是作弊

“指星星”,名字挺雅的,玩起来也颇具艺术气息,此游戏多在夜晚玩儿。

吃过晚饭大家不约而同,先围成一圈“手心手背”分出赢家和输家,输的坐在或站在那儿,由赢家捂住他的双眼,其他小伙伴在他们面前走马灯似的默不作声一个一个过一遍。

过的时候每个小伙伴要做一动作或表演一个即兴小品,由捂眼的那位将每个人所做的或小品大声读出来:“指星星的过去了!”“看书的过去了!”“学老人走路的过去了!”“骑马的过去了!”等等。

整个过完后,由被捂眼的那位小伙伴指出谁做了什么,一次只能猜两次,猜对了就作为获胜者捂住被猜中者的双眼继续下一轮的游戏,若没猜中就仍作为被捂眼者接着下一轮。

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可以充分展示小伙伴的表演技能,比如有的小伙伴表演的老人走路可谓惟妙惟肖。

这个游戏还有一个很可笑的镜头,比如有的小伙伴在表演骑马的动作是,一时失控嘴里竟发出马的嘶鸣声,一下子就暴露了成为下一轮被捂眼者。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7)

这游戏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作弊,比如捂眼者和被捂眼者俩人关系好或者是本家人什么的,捂眼者在捂眼时会故意漏出个指头缝,让被捂眼者可以有意无意看见谁做了啥动作,使他能够几乎一猜就中。

这样一来就有人毫无疑问提出质疑。

看来,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对作弊的行径都会表现出鄙视与不齿。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8)

打耳是小时候的垒球

“打耳”,也叫“砍耳”。将长约四指,比拇指稍粗的木棍两头削尖就是一只“耳”,出于公平的原因,耳的长短、大小、粗细尽量要一致。

一根结实的约有半米长的木棍或木板作为打耳棒,玩法和垒球有几分相似。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9)

参加游戏的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每个参加游戏的小伙伴要准备几个甚至十几个耳。

玩法是先选择一个固定位置放耳,再在一定的距离处画一道线作为衡量打出耳的远近。

玩时先把耳以纵向放在固定处,击打者按照事先决出的顺序,用木棍或者木板对准“耳尖”用力往下击打,之后再迅速用力将腾空的耳冲画线处猛击。

只听“嗖”的一声,耳就像箭一样飞出。

以画线为准,耳没飞出画线不算成绩。打完一轮后,以打出的耳飞出画线的远近为标准,谁打的远耳就归谁所有。

之后进行下一轮游戏,如此循环,有时玩到尽兴时直到日落西山…

当然,儿时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弹玻璃球,比如丢手绢,比如打皮牛(陀螺),比如打纸包,比如藏老猫等等。有益智的,但大多数是纯娱乐的。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游戏早已不在玩了,也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游戏如今可以说已没了踪迹,比如摔泥窝窝,比如打耳等。

小时候玩的一款拿鞭子打怪的游戏(打耳......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你还记得吗)(10)

现在的孩子,虽然有了无数高级的玩具,却没了一块玩的小伙伴,邻居间也闭门不见。

那些游戏却到让我到现在也无法忘怀,参与他们曾带来的快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武国珍,喜爱文学,爱好写作,常有小作见诸于媒体,亦有文章获过奖。不求成名,只为那份热爱。所以还要一直写下去,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现跻身于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邮政所。

豫记·甄选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地风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地风物”)

©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salome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