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1)

民国时期的昭通,就有了“小昆明”的美誉。昭通自古素有“南方丝绸之路”咽喉之雄,川黔锁钥之险。外地人调侃道,“昭通昭通,路又不通。一年四季,不下雨就吹风”。昭通坝子,这云南第二大坝子的洒渔,素有昭通“江南鱼米之乡”的雅望,晶莹剔透的洒渔米,据说浸在水中颗颗直立。煮出来的饭喷香诱人,不要菜也能吃下几大碗。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2)

解放前的辕门口,是一个熙熙攘攘的所在。长衫马褂的老者,戴一顶油腻发亮的瓜皮帽或舀水绝不渗漏的羊毛毡帽,嘴里拗着叶子烟杆吧嗒吧嗒,吞云吐雾,慢条斯理地溜达;小脚瘪嘴老奶穿着补疤摞补疤的“疙子坨”,就是那种补了很多疤脏兮兮的厚棉袄,眨巴着发红起眼屎的泪风眼,滴滴哆哆,喃喃自语。女人们多是性急的,几台急事凑在一起,昭通人是这样说的,“尿急豆花涨,娃娃滚下床,看你忙哪头?”,说干脆与和盘托出是“兜底一花松”。以昭鲁坝子为中心,靠近贵州的上半县主要讲贵州腔,锅儿上横块巴掌宽的木板摆蘸水碗吃汤锅;毗邻四川的下半县则讲三川半话,喜吃麻辣味儿。昭鲁坝子讲地地道道“嘚们”类的“昭通话”,吃地地道道的昭通口味菜肴。

话说到了王章书这一代,便有了“云南十八怪,粑粑叫饵块”戏剧性的变化。王师傅不再做米粑粑卖,另辟蹊径打揉起了饵块。久闻“疤子饵块”大名,很奇怪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名字。是有什么曲笔隐衷,还是贱名贱养易于盘活呢?“喏,人些都以为我脸上有道疤痕,才叫疤子饵块。不是这回事嘎。记斗哈,我这是粑粑的粑,不是疤痕的疤。我是王粑粑的儿子,粑子粑子就是这样来的!”王师傅揶揄自嘲,一脸认真地纠正道。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3)

走到昭通环东路329号附1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巷子外那块醒目的“王记粑子饵块”牌匾。王章书师傅现年62岁,花白头发,是一位墩实厚道的昭通坝子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脸的憨厚沉稳加胸有成竹。三儿子王玉鸿27岁,是饵块得道和机灵爽快的性格。“粑子饵块这名字是我大爹王臻取的,原先叫‘好再来’。”玉鸿先将我们让进饵块加工车间,灶上一个硕大的木甑正蒸着打饵块的米,热气腾腾。王师傅胖墩墩的身段,系一条围腰,正用竹筲箕往甑里加米。“你不要小看这饵块加工,道道工序都有讲究。我们的食材大都用洒渔粳米,先用木风柜扇去谷壳糠皮杂物,淘洗过后用水浸泡。浸泡时间要恰到好处。蒸米就更有讲究了,火功要掌握好,软硬完全拿捏在火候上,与烹饪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时间短,舂出来的饵块不滋润,干沙沙的,开丝爆裂;蒸过头了,就像化了的麻糖,一大摊,不好打整。”王师见我们疑窦渐开,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意犹未尽地继续道,“20年前,我完全用手工揉打制作饵块,费死天大的力。”王师亮出凸起坨坨肉的臂膀,喜忧参半地说,“人些口味越来越刁,原来是大个大个椭圆形饵块,3-4斤一坨;现在有饵丝,麻将饵块,最好卖的就是薄张薄张的圆形饵块,稀豆粉摊摊拿去包油糕。人些买去或是煮鲜肉饵块丝,或是韭菜剁肉炒饵块,或是烫火锅,有的喜欢醪渣煮鸡蛋饵块。”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4)

“王师,你说得我直淌清口水。你的饵块一天能卖出去多少斤?”“一大甑米,150斤左右。”“作坊里几个人呢?”“我们是家庭作坊,自产自销。喏,你看,那是长子王玉奎和媳妇,老二姑娘王玉芳,小三三王玉鸿,加上我和老伴,就5-6个人制作饵块。”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5)

粑子饵块作坊店名叫“鼎盛食坊”,实际上是王师家新盖的楼房的一楼,销售摊点就在作坊门口。楼房共5层,有600多平米。饵块加工的工具原始古朴,显得笨拙。甑子是老甑子,碓窝是石碓窝,风柜是木风柜。蒸揉搓打这些动作基本沿用老办法,粑子饵块的口感神韵由此被保存下来。

粑子饵块从我读书记事起,就有很深的印象。到昭通能够买上一坨粑子饵块带回家,那可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切上两块在炭火上烤得两面金黄,抹上昭通酱,那种扑鼻诱人的香味就甭提了。切完后的饵块,放在装有半盆水的锑盆里,一天换一次水,十天半月不会馊。小时的这种关于饵块的美好记忆终身难忘。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6)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7)

传承了两代人的粑子饵块,不加任何添加剂,这纯天然绿色食品,糯而不腻,软而不粘,既保持了洒渔米特殊的香味,又有千捶百揉的劲道,经得起烹炸烤煮,口感人人称道,食而难忘:无论咸的淡的,荤的素的,各有千秋。粑子饵块作为我们昭通名特小吃的一张名片,同爱民路的“老字号油糕稀豆粉”,月中桂的绿豆糕蛋清饼,炎山、大龙洞的酸汤凉粉,街边小巷柴炭烤洋芋,烤牛羊肉串串麻辣烫,昭通春卷口蘑面一样,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欢迎。由此生发的昭通情结和悠悠乡愁,其影响力不亚于名闻遐迩的红富士苹果昭通酱牛干巴对我们灵魂的牵引和牵挂。

饵块粑是什么米做的(昭通小巷中的粑子饵块)(8)

祈愿粑子饵块这张名片,在它的第二代传人王玉奎三兄妹得以真传的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粑子饵块一定会成为外地人了解昭通爱上昭通,提起来津津乐道,想方设法总要买上一摞几坨带走,或在摊摊上一饱口福,忘不了就是好“那一口”的名特小吃。

有诗为证

粑子饵块本不疤,

声名无腿走天涯。

烹炸烘煮随君意,

饵块先祖王粑粑。

杨明 王大泉|供稿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 @微昭通(微信号wei-zhaot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