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和八大童子(文殊菩萨是法王子)(1)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这一段是释迦佛称赞文殊菩萨代众请法,并且答应为大众说法。

前面经文说的是文殊菩萨代众祈请,请问诸佛名号及本愿功德,现在佛陀慈悲应允开示。

当文殊菩萨代众请法的时候,世尊便赞叹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也就是即是说:好极了!好极了!正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劝请,不但下合众生的需求,而且上契诸佛救世的本怀,所以世尊对文殊菩萨频频称许。

文殊菩萨和八大童子(文殊菩萨是法王子)(2)

【尔时】这是说:当文殊菩萨代众请法的时候。

【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

释迦牟尼佛称赞文殊师利菩萨说道。

为什么上面的经文中称文殊菩萨为法王子,而这里又称文殊菩萨为童子呢?

关于童子的含义,大略说来有三点:

一、童子有清净无垢义

表示修行人真正地见道以后,显发根本智,具足无漏功德,开显了自性之中本具的无漏功德,所以称为“童子”。

文殊菩萨和八大童子(文殊菩萨是法王子)(3)

二、从世俗义上来说

菩萨都是随应众生而现身的,没有固定的形相;为救度什么样根性的众生,就示现与之契机的身相,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

不过,在诸大菩萨中,文殊菩萨多示现童子相;而观音菩萨,则多现女人身。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据《八十华严》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位于印度东北方向的五台山,因为历来文殊菩萨示现的圣迹很多,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它就是经中所说的清凉山。

从前有位无着文喜禅师,因仰慕文殊菩萨,特地从南方到五台山赶去参礼,结果走遍五台,都不曾遇见菩萨。

他内心觉得非常失望,惭愧于自己的善根浅薄。

后来他到金刚窟礼拜时,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请他入寺。

禅师因遇不到文殊菩萨,心里总有些怏怏不乐。

等他与老翁晤谈后,告辞而出,从送他出门的童子口中得知这个地方就是金刚窟般若寺文殊菩萨的道场后,他顿悟老翁就是文殊菩萨示现,可惜已经不能再见了。

于是他向童子作礼,祈请为说一言作为别礼,也不枉见菩萨一场。

童子就为他说了一首偈语:

“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说罢,童子和老者的住处就突然隐没,只见文殊菩萨骑着金毛狮子出现五色云中,不一会又有白云从东方飘来,将这一切遮蔽不见了。

这个故事记录在《五灯会元》中。文殊菩萨示现童子相的事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文殊菩萨和八大童子(文殊菩萨是法王子)(4)

三、从胜义上说

菩萨修行,有一阶位称为童子地,也就是第九地,善慧地。

据《大般若经》中说:“菩萨摩诃萨住童子地,一切所愿无不满足,常见诸佛曾无暂舍,于诸善根恒不舍离,常能成熟一切有情,亦常严净所有佛土,从一佛土趣一佛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受修行无上乘法。”

而在《八十华严》中还说了菩萨示现为童子地,有十种原因:

(一)为现通达一切世间文字、算计、图书、印玺种种业故,处童子地;

(二)为现通达一切世间象马、车乘、弧矢、剑戟种种业故,处童子地;

(三)为现通达一切世间文笔、谈论、博弈、嬉戏种种事故,处童子地;

(四)为现远离身、语、意业诸过失故,处童子地;

(五)为现入定住涅盘门,周遍十方无量世界故,处童子地;

(六)为现其力超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人、非人等故,处童子地;

(七)为现菩萨色相威光超过一切释、梵、护世故,处童子地;

(八)为令耽着欲乐众生欢喜乐法故,处童子地;

(九)为尊重正法,勤供养佛,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故,处童子地;

(十)为现得佛加被蒙法光明故,处童子地。”

所以说,佛菩萨的示现都是有其原因,而探究其根源,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