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高妙的佛学见解使曹溪乡民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个学佛多年的老居士曹叔良,对六祖尤其佩服。

这曹叔良乃后汉三国时期魏武侯曹操的后裔,他虽然是曹操的后代子孙,但他性度沉稳,乐善好施,绝不像那“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的阿瞒,村民都称他曹大善人。

曹叔良深信六祖是当今难遇的大智人,所以他恭恭敬敬地请求六祖为他开示。

曹叔良说自己念经念佛就总打妄想,多少年来不能克制,非常的烦恼忧虑,求六祖给他指点迷津。

六祖冲他一笑:“老居士,你们家要是来了客人,你不喜欢他,又不希望他留下来,你怎么办?”

“我不理他。”

“对,烦恼是客人,只要你把念经念佛的正念提高,不去理它,它待待没事就走了。”六祖的开示妙极了。

许多学佛的人都有类似的问题觉得自己一打坐、念佛就妄想重重,心不清净,驱也驱不除,赶也赶不走其实你不理它就好了。

就像秋天的落叶,你愈扫它愈多,你怎么都扫不尽你不理不扫那不就自在了。

所以,古代禅师们说了一首偈,说“秋风落叶乱成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落地自成灰。”

六祖一个巧妙的开示,断除了曹叔良几十年的忧虑,曹叔良对六祖特别的感激,当即又请教一个问题:“老朽天天都念阿弥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老朽这么做到底能不能往生?”

这老头问题提的可挺锐利,这是许多学佛者都最为敏感和关注的话题。

后来韶州刺史韦璩也向惠能请教过这个问题,不深明佛理的人绝对揭不开这个谜底。

六祖当众开示说,西方极乐世界,若依事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里,也就是人身中的十恶八邪,因有十恶八邪的障碍阴隔,所以说西方遥远。

说远是为下根人随相而说的,说近是为上根利智人随性而说的。

虽然人有利钝两种,可是佛法却没有两样,只是迷悟有差别,见性有快慢的不同。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迷的人着相念佛求生极乐净土。

“悟人自净其心”,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因为随着自心的清净也就是佛土的清净。

凡愚之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认识自己身中自有的净土,总是愿东愿西的求生,觉悟的人,到处都是一样的净土,所以佛说随身所住之处常得安乐。

《维摩诘经》也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如果你能明白心外是没有净土的,努力改造自己的心,使自己没有执着,心不贪恋,意不颠倒。不再计较人我是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都相全打破了,这个时候你才真自在,真解脱了。

万里无云万里天,才能往生到你心内的极乐净土。

所以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净化自己的心,因为心外没有十,只有改造你的心,你的世界才会发生变化。

曹叔良听了六祖精妙的开示,才得知往生净土的真正含义,他对六祖十分感激,怀着

无比的敬意,当众向六祖跪倒行大礼。

此时,人群中有人大喊,责怪六祖骗得花甲老人给他下跪。

随着喊声,房门外闯进一人。

讲解六祖事迹(六祖骗花甲老人给他下跪)(1)

俗话说“观眉知胆,观眼知心,观面知人,观外表知其内”,一看此人言谈举止,就知他自私吝啬,爱财如命。

此人是曹溪一带有名的大财主,叫陈亚仙。

他虽然最有钱,但也最吝啬,常常能从八粒米中算计出九颗糠来。

他虽然有祖上遗留下来的豪宅大院,千顷良田,可他仍然不满足,整天想着钱。

要不人怎么说贪心是贫穷,知足是富贵?

就像一个寓言故事中讲的,说有个农夫在山野中挖到了一座价值连城的金罗汉,这农夫欣喜激动。

可后来他又天天忧愁了,他媳妇纳闷问他,说咱们家发了这么大财,你怎么天天不开心?

他说因为剩余的十七座金罗汉我不知在哪,我能开起心来吗?

这就是说,富不富有不在钱的多少,而在于他知足不知足。

这陈亚仙就属于那种不知足的人,整天琢磨如何能够赚大钱,凡是赚钱的行业他都不放手。

在方圆左右开了几处的饭馆酒楼,天天宰杀生鲜的活物,来迎合众口。

这几天他饭店顾客少,生意有点淡,他猜想一定是六祖宣扬佛法,让人们改变了饮食观念,使他不好赚钱,他就想找六祖算账。

今天来此等了半天没机会,这下等到曹叔良以老跪幼这个机会了,他指着六祖大喊:“卢惠能,你整天油嘴滑舌,说什么佛佛佛,我问你,什么是佛?”

“见性是佛。”

“性在何处?”

“性在作用,一切时中,动用施为,东行西往,穿衣吃饭,皆是真心妙用现前。它在胎曰神,处世曰人,在眼观看,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具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谓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卢惠能,你说佛在何方?”

“在我们每个人的本心之中,即心即佛。”

“学佛有什么好处?”

“生可安乐,死可安乐,世界安定,人心安宁。”

“那学佛是不是都得消极厌世?”

“老人家,佛教是积极的、救世的,并非消极厌世的。佛陀一生四十九年到处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义务教学不收学费,这样能算是消极吗?”

“那为什么有些人剃度出家修行于深山古刹之中,世事不闻不问?”

“老人家,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有喜为公者,有喜修己者,佛法方便,无量无边。

隐居潜修也是为将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做准备,不有先习淡泊,何能无我牺牲?

佛教是主张悲智双修的,单有救人救世的慈心,而无真才实学的智慧,还是没用的。

有仁心拯溺,却不懂得游泳,又有什么用处?

古来有许多祖师大德的济世情怀可歌可泣,如今有我朝高僧玄奘大师的人世悲心,更是感天动地,员外怎说佛教逃避现实?”

陈亚仙听了六祖的讲解后,心知以往对佛教理解有误,非常羞愧。

“六祖大师,老朽对佛教的误解直是愚昧,原来学佛是如此之好,可惜老朽无暇学法,老朽只要心好就行了。”

“老人家,你天天杀众生的生命,吃众生的血肉,凡天下所说的凶心、惨心、毒心、恶心,有哪一样比这。更凶惨、更毒恶的?请问您的好心在哪里?”

陈亚仙一听,惊得目瞪口呆,瞪着眼睛说不出话,可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哑仙”了。

心想,这六祖也太神了,他怎么知道我天天杀生害命吃血肉?难道他真是佛菩萨转世?

陈亚仙想到这里,心中一惊,扑通一下给六祖跪下了。

其实不是六祖神,而是他身体当中畜生气味太浓了,人常吃畜生的肉,就等于是把畜类的

气血移植到自己的体内,不吃肉的人能够感受到。

陈亚仙不知此理,心中惊疑,急忙跪倒在地,请求六祖给他拿主意。

六祖急忙把他扶起:“老人家,过去已成过去,您不要再记挂心里。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大罪都有悔改之机。您只要保持当下的善念,以慈悲之心来对待一切生灵,那万物都会以善念来回报您的。”

陈亚仙听后打消了顾虑,从此他的饭店不再杀生。

参考资料《东北大鼓六祖惠能》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