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欧洲中世纪哲学,前面我们介绍了关于“共相”问题。公元3世纪左右,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共相是一种实体还是一种观念;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

第三个问题:如果共相是无形的,它们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1)

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后来形成了著名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今天我们继续来沿着这个脉络,看看共相问题的演化。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虽然提出了共相问题,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直到200多年后,另外一位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对这三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共相既是实体,也是观念,但共相不是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相似性,我们通过抽象把这种相似性的集合。对于第二个问题,共相是不是有形的,波爱修的回答是,共相在事物中的时候是有形的,在人们的思想中的时候,是无形的。而对于第三个问题,波爱修的回答是,共相既在个别事物之中,又与它们相分离,或者说,共相的存在是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它们在与事物形体相分离的情况下才被理解。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2)

总结来说,波爱修的观点,肯定了共相的实在性,但是这种实在性不能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范畴,而是属于“属性”的范畴,所以,波爱修的观点算是一种温和的唯实论,他的观点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非常类似的。

对于共相问题的争论,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经历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一直到几百年后,12世纪左右,经院哲学家洛色林对“共相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个别的事物,只有个别事物具有实在性,具体的张三、李四是实在的,而共相的“人”不是实在的。

而且洛色林首次区分了一个词:声音的部分和意义的部分。洛色林认为,如果共相具有实在性,那么也只是具有“声音”的实在性,而不是“意义”的实在性。关于共相和殊相的先后问题,洛色林认为,共相就是人们给个别事物取了一个名字,这个名称当然是在个别事物之后出现的。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3)

所以,关于“共相”的第一个问题,洛色林的回答是:共相仅仅是观念,甚至只是名称。由于共相不是实体,所以,就不存在有形或者无形的问题。最后,共相既然不是实体,那么就无所谓在事物之中还是之外了;不过从共相是声音的角度看,它显然不在事物之中,这是洛色林对共相问题的三个回答。

洛色林的思想对宗教传统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按照他的思想,上帝这个共相就是不存在的,仅仅是一个名称或者一个词,因此洛色林也遭到了教会的强烈抵制。在他的反对者中,就包括大教主和哲学家:安瑟尔谟,以及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他们都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哲学家。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4)

安瑟尔谟被称为是:"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是教父哲学转向经院哲学的关键人物,他提出了哲学史上著名的,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他从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他是如何论证上帝存在的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首先,他认为人们心中有一个神的观念,这个观念本身的意思是一个不可设想更大的最伟大者,也就是最完美的一种存在。既然是它是完满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因为,这与神的完满性是相矛盾的。

所以,神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也必然存在于现实中,于是,安瑟尔谟从完满的概念,推导出了上帝的存在。虽然在今天看来他的论证是不合理的,但是从他开始,宗教和哲学,信仰和理性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5)

我们回到共相问题上,因为安瑟尔谟自己是大教主,所以,在共相问题上,他站到了柏拉图一边,他坚持认为共相是实体,而且是真正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他是一位唯实论者。他认为不同的词与不同的实在相对应,殊相表示个别实在,共相表示普遍实在。安瑟尔谟批评洛色林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认为有形世界并不是个别事物的总和,个别事物也需要普遍原则,而这些普遍原则也是实在的。

其实关于“共相”问题之争,有意思的是,在几乎和洛色林和安瑟尔谟相同的时代,也是11世纪和12世纪,在我国古代也存在类似的一个思想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这个世界是现有个别事物,还是先有普遍原则,也就是“天理”。其中代表哲学家包括:北宋的张载、程颐和程颢,和南宋朱熹。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6)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气本体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气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具有实在性,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而哲学家程颐和朱熹,他们的思想在历史上称之为“程朱理学”,他们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理论。

因为,按照张载的理论,气得聚散形成了万物,但这个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事物有不同的形态和种类,如果都是由气构成的,那为什么花是花,树是树,人是人呢?万物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首先,程颐说,天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理形成的,有事物就必然有理,而且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理。

后来朱熹进一步把这个理确定为先天就存在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称之为“天理”,朱熹说,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理已经存在了。有了理才有天地万物,如果没有理,也就没有天地万物,也没有人的存在,总之“天理”才是宇宙的本原和初始,有了理才有万物,而且万物都按照各自的理而形成和运行的。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是谁(古罗马哲学家波菲利提出了三个问题)(7)

好了,今天我们讲到了在欧洲中世纪三位哲学家,波爱修、洛色林、安瑟尔谟关于共相问题的观点,简单来说,波爱修承认共相的实在性,但否认它的独立存在,洛色林否认共相的实在性,而安瑟尔谟肯定共相的实在性。然后也讲到了在同时期,中国古代三位哲学家张载、程颐和朱熹对于“天理”问题的争论,张载认为气在理先,而程颐和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其实,不管是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波爱修的共相、还是朱熹的天理,虽然他们关注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各有分歧,但他们都是对宇宙本原,万物初始问题的最根本思考。不同的是,在此之后,我国古代沿着“天理”问题,进行了向内探索,发展出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而西方沿着“共相”问题,进行了更加抽象和深入地思考,最终让理性和哲学脱离于宗教,发展出了基于理性的科学。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下一期内容,我们继续沿着“共相”问题,来到中世纪经院哲学,看看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对“共相问题”有什么新的思想观点,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