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学生的收藏一下,此篇专为送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节选)》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是背诵篇目,默写到这两句,学生每每在“至”或“致”上纠结。

这两个字,都是“到达”意,有没有区别?能不能混用?

此处大有道道,不可用“差不多”含混过去,也不是需要强行记忆的东西。

这两个字,虽都有“到达”的意思,但使用上区别很大,荀子用得很准确。理解其中道道,就不会纠结,不会写错。

一,“至”,射箭落地

“至”为什么表“到达”?要透彻了解一个字,就要考其源流。甲骨文里,“至”写作

从校园到老人生感悟(家有中学生的收藏一下)(1)

底下一横,当为地面,上面是羽箭的象形,箭不管射得多高,终归会落下来,“到达”地面。所以,这个字,表“到达”。

《说文解字》里,把上面的符号解释为鸟,“鸟飞从高下至地也”。玉山以为,这不是鸟,而是箭。画物象形,“箭”的形象特点非常突出。而且,鸟飞而落到地面,并不常见,大多时候是落在树上。前圣造字,岂有舍弃常见之象而取用罕有之象的道理。

之所以许慎说是鸟,那是因为他没有见过甲骨文,他是从篆字上去探究——“至”小篆写作

从校园到老人生感悟(家有中学生的收藏一下)(2)

上面确实像鸟。如果见过甲骨文,断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二,“致”的要点在反文旁

“致”的左半边,是“至”,所以也表“到达”。

右边是个反文。

甲骨文里没有“致”,但是有反文,如“牧”“放”。

且看甲骨文“牧”

从校园到老人生感悟(家有中学生的收藏一下)(3)

反文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棍子或鞭子,在干什么呢?放牛,使牛服从人的意愿前行,进行吃草喝水等活动,就是“牧”。

所以,反文的意义就是有外力作用,而使之如何。

《说文解字》里解释:“致,送诣也。”就是送到。非常准确。

从校园到老人生感悟(家有中学生的收藏一下)(4)

凡反文旁,皆表“外力作用,使之如何”的意义。

譬如“教”,字形构造就说明了,古人早就认识到,教育之事,是天然具有一定强制性质的,是强调外力作用的。但是现在很多教育专家不承认教育具有强制性质,问题出在哪呢?是认字太少吗?

三,理解“至”“致”,追求精确严谨

“至”与“致”,都有“到达”的意思,区别就在这个反文带来的意义上。没有外力作用,是自己到达,就是“至”。有外力作用,是别的什么因素使之到达,就是“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是自己走到的,而是车马作用,使之到达,所以是“致千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自己一步一步走到,没有外力作用,所以是“至千里”。

这两个字的用法清楚了,最起码默写这两句时,心里就不会犯嘀咕了。对不?

再如“导致”什么什么恶果,就不能写成“至”,因为隐含着一个外力作用的前提。

这不是抠字眼。生活中,一般情境的交流无所谓,能明白就行;但是我们是在学习,本就应该追求精确严谨,一字不可放松,这里面有道道,也有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