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同悲双星陨落(一日痛别双星陨落)(1)

美编王丽娜/制图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逝世

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少年,加油!”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如今,这颗星在浩瀚的星空永远闪亮着。

新华社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逝世

曾完成多个“世界第一例手术”

5月22日,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享年99岁。

从医78载成就斐然

97岁仍主刀做手术的吴孟超曾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你不抓紧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国家为人民多干点事。”

此前,国际社会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如今,在浩瀚星空中,“吴孟超星”在天幕中熠熠生辉。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吴孟超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据悉,吴孟超师从著名医学家、“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他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

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虽然硕果累累,但吴孟超看重的并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在吴孟超眼里,救治病人事比天大。

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谈话。医院“贴心”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不推迟手术。他解释,病人是一位60多岁重病的贫困河南农民,同乡凑钱助其到上海就医,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选择4条路实现了人生价值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0年就读于同济附中,1943年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2019年1月14日退休。

在退休当日,97岁高龄的中科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在自己的院士退休仪式上曾说:“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谢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

此外,2020年5月,投资8亿元人民币、以吴孟超名字命名的上海孟超肿瘤医院在位于嘉定安亭的上海市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试运行,这意味着将有更多肿瘤治疗药物进入临床。

吴孟超院士培养的博士后、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总裁、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钱其军当时表示:“我们征得吴孟超院士的同意后,以‘孟超’的名字为医院命名,旨在激励团队另辟新路攻克医学难关,最终战胜癌症,以造福人类。”

央 视

来源: 昆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