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唐代以来,帝制政府最为主要的选才方式,它不仅是跻身士大夫群体的唯一途径,也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彼此流动的重要渠道,更对整个社会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因而,科举制度被历代王朝视为“抡才大典”,为追求公平,纷纷订立了极为严格、乃至严苛的制度,稍有违禁,轻者坐牢入狱、终身禁考,重则杀头流放,绝不姑息。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1)

唐伯虎

明人唐伯虎少年英才,后来却折戟于科场,落得终身禁考的处罚,其人物命运不免令人扼腕,说明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严格,而其追求的公平的努力,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不无裨益。

一、唐伯虎出身环境与他面临的科举制度

唐伯虎,并非真名。唐伯虎本名唐寅,字伯虎,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唐伯虎祖先是凉州晋昌,后来迁徙至江南吴县。

当时吴县是苏州的下辖县,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域物阜民丰,文化繁盛。江南包括今天的南京、上海、杭州之间的三角洲地域,即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这几个城市。

自古及今,一直都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江南自然也就是科举强势之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士夫如云,生员如雨,独占鳌头者层出不穷。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2)

科举放榜

据学者研究,江南进士群体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数量多。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江南籍进士竟然达7877人,占到全国15%多。因此可以说,当时每七个进士中至少有一个就出自江南八府之地。这么高的比例,毫无疑问在全国是独占鳌头的。第二是质量高。

江南进士不仅数量多,而且其科试名次也很是显赫,单就状元来说,明代共有状元89人,属于江南籍贯者就有21人,其中单单苏州府就有7人;清代状元一共112人,江南籍者多达58人,其中苏州29人。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进士之多、特别是苏州状元之多,令天下之人羡慕不已,甚至被当时苏州文人自诩为“苏州土产”。唐伯虎便是生长于这样的环境里,真可谓得天独厚。

唐伯虎生活的明代,明代的科举每三年一次,分为四级:

第一级是童生试,由府县学台主持,即由童生考取生员的身份,生员,俗称秀才。参加童生试的考生多在五六岁开始入学启蒙、在十多年间,熟读《四书》、《五经》、背诵《唐诗合解》、《八大家文》等诗文著作、学会写八股诗文之后,才可以参加考试,考中秀才的难度也是不低。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3)

童生试

第二级是乡试,由各省主持,即从生员(秀才)中选拔举人。童生们的考试主要是小题大做,乡试及之后的考试都是大题常作,作小题不免东拉西扯,牵强附会,所以童生试的重点在于考查知识面的广度。乡试、会试一律从四书五经原文中直接命题,重点考察对经义的理解的理解程度、兼有查验文笔是否老道。

第三级是会试,由中央的礼部主持,即从举人中选拔贡士,考试的内容与乡试差不多。只要中举,便成功地跻身统治阶层,多少能谋个一官半职,做到一辈子衣食无忧、受人尊敬。

但是要想飞黄腾达,过上那种“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时刻相伴的顶级生活,没有进士出身是不可能的,会试则是成为进士的必经之路。

第四级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它考试的内容是事务策,即对政事的处理,殿试不是选拔性考试,所有的贡士皆通过此考可成为进士,但会有排名,而排名的先后与来日仕途的高低直接挂钩,所以士子们亦会全力以赴。

科举的每次选拔考试,都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残酷的竞争。据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研究:明清乡试的录取率是百分之一,会试的的录取率是三十分之一,即秀才成为进士的概率是1/3000。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4)

古代科举

如果我们再算上童生成为秀才的比例,这一数字极有可能突破1/30000。所以在这样高强度的竞争之下,很多人为了能够脱颖而出,都会选择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成为常态,一旦考上,那种喜悦之情往往令人疯狂,范进中举便是其中的代表。

唐伯虎便是出生在条件优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常人都需要刻苦读书才能博取功名,但我们要承认这个世界就有那样的一群人存在,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就能才华横溢、声名鹊起,唐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二、少年英才、轻松应考

由于唐伯虎是各种影视剧中的常客,大众特别是受到周星驰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等影视剧的影响,对于唐伯虎多少都知道其名。

影视剧中的唐伯虎莫不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天才级人物形象,而现实之中的唐伯虎也确是个天才,年少成名,年纪轻轻便是“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他的诗文字画足以让明清两代的文人不敢望其项背。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5)

唐伯虎

唐伯虎虽少年便小有名气,但他更愿意走科举仕途,因为古代中国的士农工商之中,‘士’是受到十分尊敬和优待的,属于治人阶层。哪怕士人最底层的‘童生’,其生活处境很可能连农民都不如,却不妨碍其高人一等的政治地位。

因为他们能够去考试,就能说明他们接受过正规教育,是正正经经的读书人,属于正式的职业;也能说明他们的家世清白,三代无犯法之男,无沦落之女,政审肯定没问题;更能说明他还能有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咸鱼翻身跃龙门的机会。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初秋的一个早上,天还没有放亮,稚气未脱的童生唐伯虎头戴乌纱、穿着没有补子和花色官服,左手打着灯笼,右手提着考篮(里面放置文具用品和食物),怀里揣着前几日开具的祖上三代的身份证明和准考证(考牌),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向县衙走去。

在那里有与他约好的同学,他们将要一起参加当天的童生试。

等了许久,天终于放亮了,县衙大门缓缓打开,里面罗贯而出了很多士兵、衙役。兵役们把考试和送考的家长分隔开来,只需手持准考证(考牌)的童生才能考试,考生们纷纷拿出准考证,接过装着笔墨砚台还有一些吃食的男子,相继跨入了县衙大门。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6)

古代科举

进入县衙之后,书吏便开始唱名,叫到谁谁上前验明正身,验明正身就是防止替考。

验明正身环节包括两部分,第一是家庭和个人信息的再核对。会有几个书吏,直勾勾的望向唐伯虎等同行的几个考生,分别询问姓名年龄、三代履历,出身是否清白……若是家中三代之内有从事娼、优、皂、隶的,有当佣人、门子、轿夫、媒婆、接生、修脚的都属于‘身世不清’之列,是没资格参加报考和考试的。

还有询问报考时是否为丁忧期间,是否是在户籍所在地报考,是否是确实是考生本人参加考试,统共问了十几项,全都一一记录在案。

第二是,查验考生相貌。书吏们会打量着考生们的身高外貌,在看完唐伯虎之后,他们在一张纸票上写道:‘身长、长脸、面白、无须’之类描述性的词语,来描述唐伯虎的样貌特征,叫做‘浮票’。

在完成验明正身环节之后,书吏们把记载有唐伯虎身份的浮票被贴在考牌(准考证)后面,然后又让唐伯虎在考牌(准考证)的正面签名按手印。按完之后,书吏又询问唐伯虎与同行的几个考生是否愿意互相担保?即互相担保,是为了防止替考。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7)

童生

所谓“互相担保”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联名结保’,便是由同县的五个同时参加考试的童生互相担保,故又称‘五童结’。在五个人中,如果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造假,其他四个人都会受到牵连,于是就形成了有效的互相监督。其中的风险也不言而喻,所以根本没有人敢和另一个自己不清楚的人结成互保关系。

除了‘五童结’之外,还有第二种选择,便是考生请一位学生(资格较老的秀才)做担保,就可免去多人互保的风险。

这种形式使得风险便都转移到廪生身上,一旦发现应试童生的身份有造假,那么给他作保的廪生就会被取消秀才身份,甚至还可能有牢狱之灾,所以每到考试之时,除了知根知底,实在推脱不掉的,学生才会出面担保。

因此,互相担保环节还是五童互保占多,唐伯虎此次考试多半也便选择了“联名结保”的方式进行。

在完成“互相担保”之后,接下来就是搜身,童生试的搜身尚属简单,由衙役一对一,逐一搜身,并检查考篮是否有违禁物品。

在验明正身、互相担保、搜身等环节之后,唐伯虎等考生才被允许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唐寅读书悟性很高,考取秀才自然手到擒来,轻松取得本地的第一名。在考取秀才之后不久,唐伯虎父母双亲和发妻相继去世,接连守孝,让他直到二十八岁才去参见南直隶乡试。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8)

古代乡试

三、交友不慎,满盘皆输

乡试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名秋闱。唐伯虎在乡多年,积累颇深,跃跃欲试,对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这次乡试更是志在必得。

等唐伯虎去到南京之后,才发现乡试的考试流程虽大体和童生试相同,但因为举人可以直接做官的原因,所以乡试较之童生严格的多,仅就搜身而言,就更为严密且严厉。

因为科举几乎是各阶层唯一的入仕途径,一旦当了官便会有万千好处,所以虽然历代查禁很严,却仍会有个别数考生仍想尽办法作弊,其中“怀挟”就是屡禁不止的一招。

所谓“怀挟”就是夹带,主要是夹带一些经书注释,也有请人预先写好的科举文章,均用小楷写在衣布、纸片等上面,名曰小卷。他们把夹带藏在身上或考篮中,带进考场。一旦带进去后,事情便好办了。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9)

中过科举博物馆展示的科举中的小炒

因为乡试考试都是在考棚中进行的,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号舍(小隔间)中答卷、吃喝、睡觉,纵使有人看着,三天时间也总能找到查阅作弊的机会。

为了遏制夹带,于是朝廷规定,考生每次一场考试入场之前都要进行搜检。在搜查时,一组十余个考生均被要求脱去外衣,只留底裤,站成一排,等待军人的搜检。

负责搜查的军人如有查获,则可以按人头数量获得不菲的奖励,所以他们在检查便会格外细致,上到头发,下到脚底板都要一一查看。对于胆敢夹带的考生,一旦被查出,就要在贡院之外“枷号—个月”,期满之后还要被“问罪为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取消学籍,终身禁考。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10)

科举考试

唐伯虎对自己颇有信心,在考试前,他曾在与朋友的酒宴上,成竹在胸地放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他自然不屑做这种夹带、抄袭的勾当。后来果如其言,唐伯虎夺得当年解元。

前面说到,南直隶是科举强地,能夺得解元头衔,说明其实力不俗,考中贡士,取得进士头衔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名动天下的唐伯虎的愿望却不限于此,他的愿望是“连中三元”,即再取得状元的头衔,这也不是他的狂妄,因为江南地方人才辈出,状元本来就出的多,“不识大魁(状元)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

在简单收拾之后,唐伯虎便急忙踏上了北上赶考的路途,因为会试和殿试都将要在次年的春天举行。可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叫徐经的老乡,他也是与唐伯虎的同科举人,二人算是同年。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11)

科举

徐经是一个富二代,出手阔绰,他遇到唐伯虎之后,相约结伴而行,路上的开销一切都由她买单,对于父母去世家道中落的唐伯虎而言,这种白吃白喝好事自然也就没有拒绝。入京之后,两个人便顺势“互相担保”,分别进入考场。

唐寅自恃其才,在考前就已经宣布要成为今科的状元,来头不小自然备受关注,他在万众瞩目之下进了礼部的考场,然后又带着轻松的微笑离开。和他同样信心十足离开考场的,还有徐经。

唐伯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一败涂地。徐经竟然从主考官那里买到试题,这事又被给事中华冤(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的“华太师”)捅了出来,于是唐伯虎根本都撇不清关系,再加上自己的狂言,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举人徐经:购买考题查实,作弊行为成立。处罚: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举人唐寅:涉嫌共同买题,又负有连坐之责。处罚: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此次科举案是唐伯虎人生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后,唐伯虎对前途心灰意冷,此后任情放荡,开始了他的浪子生涯,直到五十四岁辞世。经此变故,明朝少了一位深谋远虑的官僚,中国历史却多了一位性情放荡的才子。

唐伯虎考不上科举的原因(古代科举考试有没有冒名顶替)(12)

结 语

回过头看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唐寅参加考试的具体流程,不难发现古代科举制度之严密,冒名顶替、夹带等作弊行为几乎没有空间,一旦发现处罚极重,就连担保人也一定会受到牵连。

不知情的乡野百姓,杜撰出了“冯素珍还女扮男装中过状元”的故事,拿来一乐还行,但明白人都知道,科举考场简直是天下最严密的地方,想要进去须得重重搜身,女扮男装非露馅不可,绝无可能。

现代的我们或许会对唐伯虎的遭遇投以同情,扼腕叹息,甚至还有人质疑是否处罚太重。实际上,就笔者来看,这种处罚并非过重,而且处罚的本身也是在维护制度的威严,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毕竟,无论在任何时代,公平永远是社会治理中最大的、最根本的核心原则。

参考文献:

1,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 / 2007。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

3,郭培贵:《明代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年版。

4,刘海峰:《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