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可以看到大汉天军碾压罗马军团的言论,理由呢也是不尽其数:像什么汉军手下败将匈奴可以横扫罗马啦、击败克拉苏的安息帝国被大汉评价为军力弱啦等等等等。虽然理由层出不穷,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有这么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认为罗马不及大汉的根本原因是骑兵太垃圾,而相比之下汉军的骑兵从质量到数量都是无可比拟的。

那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分开来看汉帝国和罗马两个文明的骑兵发展历程。

早在汉帝国草创之初,骑兵就已经成为了汉军势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了。只是汉初之际,帝国的骑兵从装备到战术多显得稚嫩。倒不是说当时的西汉王朝有多孱弱,而是相较于世界而言,整个东亚地区的骑兵发展是非常落后的。虽然西周的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骑兵这一兵种,但其职能更多是侦察。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斯基泰人已经拥有了成熟的骑兵分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骑兵成为了华夏战场上的重要角色。但即使如此,当时秦赵燕三国的骑兵,也多是以轻骑骑射为主,任务依然是侦察、骚扰和夺旗。即便后来的秦国出现了可以专职近战的骑兵,在战场上也摆脱不了从属的地位。而就在此时,大陆的另一端,伙伴骑兵和色萨利骑兵的大名已经响彻了一百多年,真个差距,不言而喻。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1)

楚汉争霸之际,在一代战神项羽的大胆摸索下,中国终于出现了冲击骑兵这一战场大杀器,这标志着自此中国骑兵可以脱离步车方阵,从而独立作战,成为战场的主角。彭城之战后,大败而归的汉军见识到了冲骑的威力,随即效仿建制,组建了自己的冲骑部队——郎中骑兵,并在垓下之战中一雪前耻。

虽然此时的汉军已经具备了战力极高的冲骑,但迫于连年征战的损耗,以及蒙古马身体矮小、载重较差等劣势特点,汉军的骑兵相比于同期的高卢骑兵、帕提亚骑兵、伊比利亚骑兵和塞琉古骑兵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不过和西亚南欧环境不同的是,相对闭塞的东亚在成为统一帝国之后,所面临的威胁便主要是来自北方的匈奴人。面对匈奴的袭扰,汉军自然不能只是被动防守。可是主动进攻的话,轻车和步卒都难以匹敌匈奴轻骑的机动性,因此只有不断强化骑兵的力量,方可以在大漠之中同匈奴决战。

在这股动力的驱使下,汉初五代帝王都在孜孜不倦地大搞着马政,高度重视良种马匹的引进和培育。汉景帝时,朝廷在秦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在陇右又新建立了36个巨大的马场,同时鼓励民间养马,以增加军马数量。

武帝时,刘彻任用原匈奴王子金日嘽为驸马都尉,并将养马数量扩展到空前的40万匹。除此之外,武帝还大力从国外进口良种马。通过和乌孙联姻换取3000匹乌孙天马,并通过战争迫使大宛进贡1000匹良种大宛马。相比于矮小的蒙古马,来自中亚的良种马匹体型高大,更适于冲锋作战。

除了马匹,帝国在骑兵的装备上也是下了苦功夫。汉代,随着冶金业的蓬勃发展,汉人已经掌握了百炼钢技术,可以锻造出远胜青铜和熟铁的钢制环首刀以及钢制戟头和矛头。根据墓葬出土文物来看,西汉中期的骑兵已经拥有了专属的制式装备:冲骑多以黑色的札甲为主,甲胄配备保护肩膀的披膊,有些精锐部队甚至可以会装备极具东亚特色的护颈盆领,少数骑手还会佩戴铁质头盔。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2)

在使用武器上,汉代的冲骑颇爱铁戟和铁矛,这点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都是如此。根据绢画所展现的场景来看,汉骑在突击时,善用双手持戟矛攻击,考虑到西汉时尚不具备马镫和高桥马鞍,这里便需要骑手进行高难度的骑术训练。据文献所示,汉骑在攻击时,被反震落马是经常发生的事。

虽然西汉冲骑的表现非常突出,但其昂贵的配套装备使得冲骑数量只能占帝国骑兵总数的一小部分,帝国中绝大多数的骑兵还是装备半身札甲或者无甲的轻骑兵。他们的作战方式与匈奴等中西亚游牧民无异,即采用帕提亚战术(回旋骑射),在战场上辅助冲骑、轻车和步兵作战。

凭借强大的骑兵部队,汉武帝得以多次重创漠北匈奴,得胜的汉帝国从此吞并了河西走廊,并开始染指西域。在强大的武力压迫下,西域诸国纷纷归顺,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丝绸之路给后世留下的诸多印象往往仅停留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但军事层面上来讲,丝绸之路也是将相对先进的西亚和东南欧军事技术引入远东的重要窗口。武帝之后,华夏文明可以在军事上长期保持较为强大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军事文明交流。

比如说,西汉前中期虽有冲骑,但与同时期已经在西亚颇为流行的具装冲骑相比就差好几个档次了。但随着丝绸之路的交流,在西汉晚期,根据《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所载,当时武库的中的马甲数量已经高达5330套,包括皮质的马匹用“当胸”。由此推断,在这个时期,中国或许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半具装骑兵。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3)

虽然史学界对此仍然存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紧随其后的东汉时代,半具装骑兵已经是华夏大地上的常备重骑了。我们尚不能得知中国的具装到底是来自于从前的重型战车还是西亚的具装骑兵,但接下来这个装备却是实打实可以确定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汉帝国的——高桥马鞍。

这个来自西亚帕提亚帝国的骑兵科技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汉帝国的重骑兵发展,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冲击骑兵随时都有可能被突击所带来的反冲击力撞下马匹。而高桥马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前后隆起的鞍桥确保了骑手的前后稳定性,使得骑手可以更专注于猛冲突击。相对应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具骑的冲击杀伤效果,东汉重骑兵所装备的骑矛是要明显多于战戟的。同时根据出土文物绘画显示,相比于西汉冲骑双手持矛戟攻击,东汉冲骑更善于单手夹枪或者反手握枪冲击,因此也更善于对步兵方阵进行攻击。

由于东汉的长期对手依然是来自北方的匈奴,汉骑更多需要的依然是轻便和高机动性,因此虽然东汉初年便已经流行开半具装,可是终东汉一朝,具装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倒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地汉军的对手由轻装骑射的匈奴人变成了身披铁甲的诸侯武装,军阀们对于具装骑兵的需求开始日益凸显。虽然连年的征战削减了汉骑的数量,但是各军阀军中的重骑兵比例却显著增加。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4)

官渡之战时,曹操称袁绍有马铠三百,而自己的马铠不到十具(马铠时铁质具装)。击败袁绍后,曹操政变扩充了自己的重骑兵部队,到西凉之战时已经拥有规模五千人左右的半具装骑兵了。

相比于汉帝国对骑兵那种自始至终的钟爱,罗马人对骑兵的态度可谓是从不重视到爱不离手。这倒也不奇怪,尚在罗马共和国早中期,罗马人的势力还没有冲出亚平宁半岛,而意大利地区多山地地形并不适合骑兵发展,虽然当时的罗马共和国拥有这一批装备精良的公民骑兵,但只是作为军团的辅助,无法像塞琉古这种骑兵老字号王国相比。

即使和同时期的伊比利亚重骑兵、高卢重骑兵对比,共和国的公民骑兵也是败多胜少。能有后来横跨地中海的霸业,罗马人所依靠的还是重步兵军团。但大规模军团在旷野作战,军队的机动性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罗马人都要配备上骑兵。不过既然自家的骑兵不靠谱,那就用别人的嘛。所以罗马人在征服地中海世界的同时,也用尽手段去拉拢骑兵王国成为自己的盟友并协同自己作战。

比如在对战塞琉古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罗马人是凭借着盟友加帕玛王国的重骑冲锋击溃了塞琉古的“铁甲罐头”;扎马会战中,罗马方面最终能击溃汉尼拔的西班牙骑兵也是依托了盟友努米迪亚王国的重骑兵。

马略改革后,公民兵变成了职业募兵,孱弱的公民骑兵也就此消亡。反正有强大的外族骑兵做依靠,自己只要把握好军团步兵和炮兵部队这两张牌便足够了。罗马人一直抱着这种想法,直到他们遇到了帕提亚人。

公元前54年的卡莱之战中,克拉苏率军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孤军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随后遭遇了帕提亚骑兵的袭击。虽然这场战争中,罗马人的失败主要归结于克拉苏的多次指挥失误,因为从后来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史来看,军团步兵配合罗马轻步兵在数量庞大、补给充足和占据地利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虐杀帕提亚的骑兵。但罗马人还是从这场战争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高卢骑兵虽然骁勇,但是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帕提亚具装骑兵面前,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5)

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重装骑兵迫在眉睫。

时间进入帝国时代,罗马人在外族骑兵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骑兵辅助军团,这些骑兵装备有完备的锁子甲或鳞甲,持有专门的短矛、罗马长剑和大型的椭圆盾。作战时负责军团步兵两翼的安危,通过袭扰战术破坏对方冲骑的冲击战术,转而将对方拖入自己更擅长的肉搏近战。

凭借辅助重骑兵的作战,罗马人逐渐缩小了同帕提亚人在骑兵作战上的差距。不过帕提亚人的铁甲具装重骑所带来的恐惧并没有消散,罗马人深谙自己必须拥有一支同样强大的具装骑兵,才能长久的维系自己在东方地区的利益。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6)

恰好,斯基泰人的一支——萨尔马提亚人加入了罗马军团,除了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弓骑兵外,还给罗马皇帝带来了在东方战场上梦寐以求的东西——铁甲具骑。

萨尔马提亚人并非是罗马人的盟友,事实上他们经常会在多瑙河流域给罗马人造成不小的麻烦,不过还是有不少的萨尔玛人愿意接受罗马的征召成为雇佣骑兵并对抗来自东方的波斯人。

在经历了三世纪多次皇权动荡之后,罗马军团的编制再次发生了变化。因为经济的破坏以及广袤领土下层出不穷的叛乱,曾让帝国引以为傲的罗马军团步兵如今却成了昂贵的累赘。漫长的边境线上,重步兵的机动性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那些随时出没的蛮族战士。同时连年的征战以及过大的领土使得仅靠罗马公民已经不足以补足需求不断的军团步兵。

为了补足人口缺失,帝国只能不断的扩招蛮族战士加入罗马军团,并不断缩减步兵开支去强化机动性更强的罗马骑兵。

罗马军制的变化以及萨尔马提亚人的加入,都预示着一个现象——属于军团步兵的时代结束了,而罗马骑兵终于成战场的辅助军团荣升为军团的精英。

多年媳妇熬成婆,只可惜威力上还欠点火候。

可能是步兵玩得太溜了,突然换成骑兵手牌的罗马人突然不会打仗了。

公元356年,罗马人在科隆对上了日尔曼的阿勒曼人。在装备和人数都占优势的情况下,罗马人险些输掉这场战斗,原因是过早地使用了冲骑,反而被阿勒曼人的轻步兵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竟是靠着已经日暮西山的重步兵和弓骑兵才挽回一成。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7)

眼下,罗马人的骑兵还欠改造,可是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然而在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逝世后把土地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从此帝国分裂成了东西两个罗马。

紧接着,罗马人迎来了哥特危机和一波又一波的蛮族入侵。在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西罗马支撑不住,率先灭亡。东罗马在东方民族的帮助下侥幸躲过了这次危机,在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重新屹立在地中海的一岸。

更值得庆幸的是,东帝国在历经了两个世纪的摸索之后,终于熟练的掌握了具装重骑的使用方法,并与当时最强的波斯萨珊具装骑兵展开了世纪对决。

重装骑兵对阵重装步兵(大汉vs罗马骑兵篇)(8)

但此时的罗马,还是罗马吗?

回到开始的问题,总的来看,罗马骑兵的装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要优于汉骑的,尤其是装甲方面,这主要是科技水平的差异。但从战绩来看,罗马骑兵虽然在最后成为主力,但直到东帝国时期才能不断拿出像样的战绩,反观之下,汉帝国的骑兵们则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了惊人的战果。不难想象,假使汉骑所运用的是罗马骑兵的装备,那战果自然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