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离影疏落 雁声集

她向女生表白了

某高一班主任反应,说班里一个叫小影的女生向室友表白,吓得室友搬离寝室。对于同学的议论和疏远,小影表现得倒是很沉默,但班主任感觉小影十分压抑,担心她出问题,而她的父母也十分紧张,所以一致说服她前来心理中心。

小影是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来心理中心的。我微笑着跟她打招呼,她双手交叉抱于胸前,偏着头,不与我进行眼神交流,心中的不满与抗拒溢于言表。我让班主任先行离开,然后请她在个别咨询室的沙发坐下,给她倒了一杯水。

沉默良久,她首先耐不住了,不耐烦地说:“行了,你有什么要说的,赶紧说说完,说完了,我就好走了。”

“你觉得我会跟你说什么?”我不疾不徐地问她。

“不就是是觉得我有病,得赶紧治。我有什么病?不就是喜欢女孩子吗?同性恋又不是病,不是有些国家法律都承认了吗……”

我不接话,任她发泄一通。只要她愿意开口,无论是带着什么情绪,都表明她愿意跟我建立链接。

在陪伴、倾听、积极关注下,小影感受到我对她没有敌意,也不会随意评判她的性别去向,终于放下戒备,逐渐敞开心扉。

小影喜欢女孩子,甚至跟女孩告白,这可以判定她就是同性恋吗?

同性恋成因复杂,大致可以考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性恋基因、心理因素等。那小影是如何形成这种同性恋倾向呢?或许,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情结”。如果解开这些“结”,她对自己的性取向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性恋不视为病态。但是,不走寻常路,往往会很辛苦。你看蔡康永,他事业非常成功,但他谈起作为同性恋者的压力,几次落泪。如果,你真的是同性恋,那就鼓起勇气走这条难走的路。那你有没想过,你可能根本不是同性恋。高中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存在很多假性同性恋,如果你因此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不是很不划算吗?所以,这值得你去花一些时间,去弄明白自己的内心。”因为我的坦诚,小影表示愿意深入去探索。

男生都是粗暴肤浅的

“你喜欢女生身上的什么特质呢?”我准备由浅入深。

“温柔,细心,富有同情心。”小影回答。

“那男生身上,有没有这些特质呢?”

“没有!男生都是粗暴肤浅的,我不喜欢和男生交往,看到男生就讨厌。”

“你能具体说一说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你放心,你在咨询室里所说的内容,我都会保密的。”我运用具体化技术,以助她澄清对于男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准确,同时申明保密原则,让她卸下心理负担。

“这个……”她沉默良久,“就是大体的印象吧。其实,我一直和女生交往比较多,很少跟男生打交道……”

“我似乎听出了一些矛盾,你一方面说男生都是粗暴肤浅的,一方面又说自己跟男生很少打交道,那你关于男生都是粗暴肤浅的这样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我凝视她的眼睛,发现她也陷入了迷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长大后的亲密关系,往往是童年时期亲子关系的复制。你觉得,你现在的人际关系,跟你在家庭中与爸爸妈妈的关系是不是有什么相似之处?老师有个大胆的猜测,你应该和妈妈的关系远远好于跟爸爸的关系,对吗?”

小影睁大眼睛诧异地望着我:“你们学心理学的,是不是真的可以看穿一个人?”

“那倒不是,只是我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规律,可以推断或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但也不一定准确。”我知道她现在对我的信任又推进了一层,继续引导,“现在,你可以详细地说说你的家庭情况和家庭关系,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小影开始详细诉说自己的家庭情况。她妈妈是个家庭主妇,善良温柔,富有同情心,喜欢看书插花,生活很有情调,理解小影,支持她的梦想。但是爸爸则不一样,爸爸是个公务员,每天朝九晚五。在小影看来,爸爸是个毫无追求浮躁浅薄的人。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任何进展。每天回家就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不帮忙料理家务,也不与妻女进行亲密互动,好像家就是他的宾馆一般。

“就算事业上没有突破,那在精神上丰富一点儿也好呀。每天回来看会儿书,别尽在那儿玩游戏。可笑的事,见解肤浅,还尽喜欢对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夸夸其谈,我都不好意思听……”小影尽情宣泄着她对父亲的种种不满。那种语调和神色,完全不像一个女儿,倒像一个充满怨念的妻子。

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了答案——她之所以喜欢女生,是因为她对父亲不认同,从而将这种不认同泛化到所有男性身上。青春期孩子对同性的兴趣往往来源于认同和对安全感的依恋。比如小影,她之所以不喜欢男生,是因为父女关系不良,她看不到父亲的任何优点,所以不认同男性。同理,对女生的“迷恋”,恰恰源于她对女性的认同。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加上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许多孩子对父母会有不满,但底色依然是爱与依恋。经小影描述,小影的父亲不过是千万普通父亲中的一员,并非十恶不赦,但小影却无比鄙夷与排斥,这绝不正常。很可能,这并不是她的情绪,而是她母亲的情绪。将她与母亲独立开来,客观地看待父母,澄清对父亲的情感,或许可以减轻他对男性的评价。

我不是我妈

在小影第四次来咨询室时,我们着重探讨了她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她对父母双方的感情。

“你对爸爸似乎有很多不满,甚至于怨恨,这让我困惑。从你的描述来看,爸爸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害你的事情。你有没想过,这些情绪可能并不是你自己的?”在我的循循善诱下,小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爸爸的关系。

小影的妈妈个性浪漫,追求小资情调,所以,她爸爸本就不是她中意的人选,当初也是因为种种姻缘际会两人才得以结合。在心底里,妈妈一直不太瞧得上爸爸,对爸爸的态度一直很疏离。印象中,小时候爸爸也会给妈妈买礼物,或者帮忙做家务,但是妈妈反应总是很冷淡,后来爸爸也就没有这种积极性了。因为妈妈是家庭主妇,带孩子的时间多,加上母女天性,小影从小就跟妈妈比较亲,再加上妈妈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爸爸的嫌弃,小影渐渐也疏远了爸爸。

“爸爸真的没有优点吗?还是你有意忽略了呢?”

除了事业上没有突破和经常捧着手机外,小影也实在找不出爸爸特别大的错处。至于和她不够亲密这一点,客观来说,也不能全怪爸爸,自己也没有花时间陪爸爸,甚至没有好好听他说过话。何况,事业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是单凭努力就可以。她一直认为爸爸浮夸,喜欢讨论国家大事,而事实上她从没认真倾听过爸爸的看法。

爸爸虽然收入不是特别高,但一直尽可能地满足她的需求,从没让她在金钱上苦恼多。她才上高一,爸爸就忙着帮她搜罗关于大学和专业的资料,以便她在选科时能做出最好的选择。中考那段时间,爸爸每天晚上给她买夜宵……心中的偏见一旦放下,温暖的回忆汹涌而来,小影的眼眶也泛红了。

“爸爸当然都不是完美的,也会犯错。你需要做的,是要区分,哪些是你的情绪,哪些是妈妈的情绪。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哪怕亲如母女,也要有心理的边界。”我适时点播。

伪恋的真实经历(她真的是同性恋吗)(1)

“老师,我明白了,我不是我妈。”小影眼神依然面有愧色,“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前是怎么了,爸爸的好,好像一点儿也看不见。”

“从现在开始也不晚。你能说说,你现在对爸爸的看法吗?”

“他不擅长表达感情,也比较木讷,但还是蛮有家庭责任感的。其实,我觉得他挺可怜的,在这个家,他一直像个外人……”小影再一次涨红了双眼。

“对爸爸的看法改变了,那对男生的看法呢?接下来的时间,你不凡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观察身边的男生,去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小影羞红了脸。原来,她对班里的某个男生一直有特殊的感觉。只是早前对男生的刻板印象过于消极,自己刻意去忽略和压抑了。

伪恋的真实经历(她真的是同性恋吗)(2)

咨询后记:

一、高中生正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对自身感到茫然,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需要对自己进入更深的探索,否则,很容易因自我意识偏差而阻碍自身发展。就像小影,如果没有对自己喜欢同性的根源进行追溯,就极有可能给自己贴上“同性恋”的标签,以至于走了弯路。作为正处于人格发展关键阶段的高中学生,一切都未成定局,切忌急着给自己下结论,贴标签。

二、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灵肉各有一半来源于父母,孩子天然爱父母。父母争锋相对,这是在给孩子制造分裂,让孩子无法适从。小影会出现假性同性恋,其根源就在于母亲对父亲的否认与敌意对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父母是土地,孩子是土地上成长的花朵。土地湿润肥沃,花朵才能如期盛开。所以,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爱护自己的伴侣,构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三、心理老师在做好“容器”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所谓的“容器”,就是包容接纳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保持性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最终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就如这个案例,不管学生是否为真实的同性恋,我都接纳她,尊重她。在她宣泄对父亲的不满时,也不会以“孝道”标准去评判她。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进行更深的自我探索。但是,接纳学生这个人,不代表接纳其一切行为,这缘于“心理老师”这个特殊身份。除去作为“咨询师”身份的接纳和积极关注,更要担起老师的“传道受业解惑”功能,在学生三观未定型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ps:本文曾发表在杂志《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