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今栾川北部、伊川南部大多为嵩县地域,境内高山连绵,河流纵横,土地瘠薄,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加之民风彪悍,社会动荡、土匪刀客屡见不鲜。由于地形复杂,杀人抢劫时常发生,一些农民虽不上山入伙,却都是“散匪”,平日里荷锄下田种庄稼,有事了,执枪弄棒,啸聚一处,明火执仗地打劫,就像《水浒传》中的晁盖、吴用打劫生辰纲一样。趟将是土匪对自己的称谓,所谓“趟”指趟水过河,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混一日是一日的意思。土匪自己封自己为趟将,老百姓称其为“杆”,闹土匪就是“起杆”,土匪老大就是“大架杆”,二头目就是“二架杆”。

 一、中州大侠王天纵

民国时期平原县刘大狗村刘步云(清末民初嵩县趟将录)(1)

王天纵,又名王天从、王天同,嵩县鸣皋镇(今伊川县)人,北洋中将,官拜京师军警督察处副处长。王天纵出身贫寒,自幼喜舞枪弄棒,鸣皋镇有位孟老先生,官至山东游击,其子绰号孟老七,回乡结交习武同好,王就成了他的朋友。孟老七家有枪弹,王勤于练习,不久练得一手好枪法,百步穿杨,弹不虚发,人称其为神炮王天纵。光绪二十四年,孟老七因琐事被官府捉拿,王一帮人去救,把清兵干掉多员,掩护孟老七逃走。王无法容身,遂带百余人上了杨山起杆。

王上山为匪后,约束部下不绑票、不抢劫,专劫掠官府,得到百姓拥戴,势力慢慢坐大,名声传遍豫西,四方架杆们纷纷来投,后齐聚杨山,结成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等十大弟兄。王经常与剿匪的清兵对仗,洛阳南阳巡防营的清兵都是他的老对手。后来做到南阳镇台的谢宝胜是王十多年的死对头,谢是徐州人,年轻时做过道士,人们背后都叫他谢老道。谢老道为官十多年,与王打了百余仗,从河南巡防营管带一直升到南阳镇台,始终未能奈何王天纵。一次清军会剿,谢带兵围了杨山,激战数日不下。王在山上大喊,谢老道你站起来,谢站起来后,王喊道:“老道,你的官做到现在这么大,全是因为我包举的,别以为你多了不起,想要你脑袋容易的很,不信你举起你的马鞭子”,谢举起马鞭,王从山上啪地一枪,把马鞭打成两截。然后说:“今天不打死你,是因为想和你交个朋友,如果再苦苦相逼,此鞭如你”,谢当夜就撤兵而退。1911年冬,张钫率秦陇复汉东征军出关中,进击中原,被赵倜毅军打了惨败。就在张钫在潼关进退两难之时,王天纵带领杨山绿林武装3000余人赶到,危难之时,挺身相助。张钫二打陕州不下退居潼关,王率部出商洛直取南阳,谢任南阳镇台,鄂军来攻南阳的消息传来,谢看不起鄂军,想顶一阵,一听王天纵入了荆紫关,哀叹一声自杀了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做了大总统,王天纵有功升北京军警督察处副处长。张勋复辟,段琪瑞声讨,张勋在公馆里顽抗,王天纵一声令下,带着自己的卫队扒开南河沿北围墙,揪着辫子兵的辫子往死里揍,打的张大辫子仓皇逃入荷兰公馆。后来去了四川组织靖国豫军,准备出秦岭援陕,积劳成疾,于1920年春去世。

二、大仁大义关金钟

关金钟,又名关宗汉,大章街人,世代农家,雇农出身,在杨山十大弟兄中排九,故称关老九。关年轻时做过几天乡丁,有人说他曾经在县衙做过衙役。十八岁那年拉一小股杆子,当时本钱小,白日为民,夜间啸聚为匪,结伴到外地抢劫大户,勒索钱财。关有心计,所得钱财除杆众养家糊口外,决不任意挥霍,积蓄多买枪支弹药充实自己。青黄不接之时,关还发放粮钱给家乡穷苦人家,渐渐名声雀起。每逢大年,初一出面在大章街头招摇,随身带大批银元,见儿童就给,名曰压岁钱,发完再回去取,一直发到尽兴方归。正因为关忠厚慷慨,且其不杀人、不放火、不奸淫妇女,遂有“大仁大义关金钟”的美誉。

关的杆子从来不在嵩县绑肉票,要绑就去洛宁、卢氏、洛阳一带,绑来的肉票好吃好喝好招待。一次在洛宁绑了一个两岁幼儿,为了照顾这孩子,专程雇了奶妈。这孩子在关照顾下生活安稳,被绑幼儿家庭定期送些钱财,直到孩子五岁,懂事了,关考虑再跟着自己不大合适,才把孩子送回。但坚持要做孩子的干爹,两家人做了干亲,来往多年。认干亲是关的绝活,一次去卢氏绑了一老妇,回到嵩县,关纳头就拜,认了老妇做干娘。老妇家送银两赎买,关留取部分,其余退回做了给干娘的谢礼,并用八抬大轿送老妇风光还乡。认干亲的人都以其为荣,街坊邻居、四乡百姓有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通知关,让关来调解评判。关虽为绿林,却成了大章一带的父母官,实际地位、威望高于乡绅。

关杆众名扬四方,当地百姓视其为子弟兵,遇到有官兵进剿,乡间不论是牧童牛倌、乞丐农夫,一经发觉,立即飞驰禀报关,关马上率手下躲避、或伏击,并派联络官通知其他人提防,官兵对其无可奈何,杨山十兄弟也全是靠了关的耳目灵光,多次躲过谢老道的进剿。王天纵盘踞杨山,吃的喝的大多是关供养,没了关在外围活动,王天纵做豫西绿林领袖恐怕不会长久,也不会那么安逸。1911年春天,王天纵手下一个嫉妒心太强的人,添油加醋说关看不起王天纵,有人附和说关金钟的卫士曾经说过,只要九叔一句话,叫杀谁就杀谁,叫杀六叔(王天纵在杨山兄弟中排行老六)也敢。王是个粗莽之人,听过之后大怒,当夜就带张治公下杨山,直奔大章。不明就里的关正在熟睡,闻听手下禀报说王天纵来了,马上整理衣服,前往大门迎接,行至大厅影壁时,被王天纵、张治公事先埋伏好的手下乱枪击毙,憨玉琨和柴云升也在关家。关去迎接王,憨玉琨就紧跟在后面。关绕过影壁被枪杀时,憨还在影壁后面,闻听枪声大作,憨急忙返回,跑到后院,柴一脸疑惑地赶来,憨忙拉着柴的手钻进旁边的柴禾堆,才躲过一劫。

关忠心耿耿,被王天纵错杀,憨玉琨、柴云升素与关金钟交好,对关之死愤愤不平,从此憨玉琨和柴云升对王天纵心怀戒心,敬而远之。王后来知道自己错杀了关金钟,亲自到关家,跪在关母亲面前请罪,后把关母请到杨山视为亲娘奉养,但杨山十兄弟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裂缝。张钫二打陕州未下,再退潼关,王天纵作为先锋官,其部下损失最大,王害怕憨玉琨、柴云升为关报仇,遂自告奋勇经商洛攻南阳。憨、柴留下,与张治公一起组成了镇嵩军。杨山十兄弟到此分道扬镳,其原因就在关之无辜冤死。

 三、仁义趟将老张屏

张屏(1874——1949),字玉山,库区乡上坡村人,兄妹四人居长,曾任镇嵩军营长、团长等职务。幼时家贫,成人后给地主家打短工,由此结识了一帮乡间同好,不几年拉起杆子做了趟将。东陵大盗孙殿英出杆时就是张屏的随身马弁,孙与张的丫环私通,张顺水推舟让他们做了夫妻,下野时,将孙提拔为镇嵩军连长,后孙炸出镇嵩军,闹腾了大半个世纪。张与其他趟将不同,不在自己的地盘内胡作非为,绑票勒索钱财的事情也干,但勒索来的财物,除了自己弟兄们使用外,还拿出一部分救济周围穷人。

张屏绑肉票与其他趟将不同,多数土匪抓了肉票就往死里打,滤票子时,被绑架者如同过鬼门关。张屏的手下,温文尔雅,抓来的肉票滤票子时,动口不动手,他们搬椅让座,端茶倒水,甚至自己吃窝头也要肉票吃大米白面;行走时肉票骑马或坐滑竿,自己却步行,用行动来感动肉票。往往肉票都激动万分,满含热泪,主动表示愿意通知家人送赎金,肉票主动说我们家可以出一千大洋赎我,张屏就笑咪咪地说拿五百就行了,你们家以后还要过日子。此言一出,闻听的肉票莫不笑逐颜开,转眼就给家写了信,详细叙述这一奇遇。赎金拿到手,张屏再打发手下护送肉票回家,并拍胸脯保证,以后如果有人再绑架你,告诉我们,我们来为你报仇。用这种手段,张屏与周围百姓关系打的火热,有一次经过木植街,一股流窜来的土匪逃遁前将村庄的房屋点燃,火光冲天。恰好张屏经过,立即带着手下救火,扑灭大火,还从大火中救出了十个儿童,临走又送这些儿童每人十块大洋。

有了仁义之名的张屏,在豫西也是名声在外,杨山十兄弟结义,王天纵第一个邀请结盟的就是张屏,在杨山十兄弟中张屏排行老三。1911年冬,张屏率部跟随王天纵赴陕西潼关,参加了张钫的秦陇复汉东征军,王天纵做了先锋官,张屏做了第一标的营长。后来王经商洛入南阳,张没有去,而是留在陕西与憨玉琨、张治公、柴云升等加入了镇嵩军,张屏被编入第二标任营长。民国三年,镇嵩军在栾川剿灭了一股趟将,这趟将有个美貌小妾,名曰玉兰,是个天生尤物。被镇嵩军虏获后,在官兵中掀起轩然大波,纷纷向刘镇华等将领要求娶玉兰为妻,众趟将聚在一起一商量,立下规矩:“谁要与玉兰结婚,必须离职离军”。此时已是团长的张屏毅然辞了职务,娶了玉兰为妾,回归嵩县县城安家。张回到故乡,为故乡做了一些好事,修水渠、开荒地,是个开明绅士。

镇嵩军两次祸陕,同陕人结下深仇大恨,胡景翼主政河南时,进入嵩县一个旅,首先抓镇嵩军老人报仇,张屏第一个被抓。旅长亲自审问,张面无惧色,侃侃而谈:“本人随先匪后兵,戎马多年,但不管在嵩在陕,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请旅长调查后再杀”,调查结果,张确以仁义闻名。旅长不仅不予追查,反而结为好友,镇嵩军其他嵩籍老人为此也免去了灾难。民国三十三年,日本侵嵩,张从县城回乡下老家躲避,民国三十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四、盘匪李永魁

李永魁(1885——1912),何村乡张圪塔村人,早年丧父,和母亲、弟弟要饭度日。后和黄高山、阎世清结伙拉杆,成为统领上千土匪的杆首,人称“李大帅”。民国初年,李和阎世清、申心宽、蔡天宝是祸害嵩洛一带的四大匪酋。一般土匪的老巢,都建在山上,山下有乡镇村落,供其逍遥,平时在山下吃喝嫖赌耍威风,一有风吹草动,便可迅速回到山中老巢,李拉杆竟把老巢建在德亭街。他大兴土木,动用上千民工建造“都城”,自称“南天王”,当起土皇帝。其势力范围上至潭头,下至鸣皋。所帅部卒费用,先靠绑票,后以摊派,亦称“官刀客”,平时进县城,县长、士绅也得恭维奉承,并经常在县城过夜。1909年,李开始筑德亭寨,势力范围内都得摊款派工修筑寨墙,每天上工数千人,把德亭地区搞得鸡犬不宁,方圆十里之内,成材树木、竹子砍光,村民家里木料、门板搜尽。施工中,土匪持鞭威逼,打骂催促,哭喊吵闹一片,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寨子筑成后,李永魁在德亭中街占有上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过厅前后出檐5间,前院东西厢房各3间,作为营盘,和抢来的6个妻妾尽情淫乐。民女如若被李匪看中,没有逃出魔掌的。德亭街梁姓孩子刚结婚,媳妇焦XX,年16岁,李永魁听说长得好,就叫手下送去一张通知单:限三日之内送到天王府!如若不从,把全家的人皮剥下来,贴到北城门上!梁家无奈只得将媳妇送给李永魁。

1912年,豫督张镇芳,深为豫西匪患头疼,令镇嵩军首领刘镇华剿匪。刘镇华坐镇今伊川县彭婆镇,命令一标标统柴云升剿灭李永魁,盘匪李永魁原为柴云升的二架杆,柴参加镇嵩军,李没有相随,柴回嵩县剿匪,李逃离匪窝德亭,1912年农历十一月,一场罕见大雪弥漫了豫西群山,李被迫在大山中和官军周旋,最后逃到人烟稀少的嵩县与洛宁接壤处界岭。一仗打下来,匪徒四散,在穷途末路之际,李永魁藏到桥头其岳父家的红薯窖内。镇嵩军武世清部驻防桥头,昭告乡邻:窝藏李永魁,被查出以死罪论处;抓获或告发李永魁,必有重赏。在重赏之下有人告发李永魁的住处,武世清带人将李永魁当夜抓获、当夜处决,并斩首示众。

五、悍匪范振东

范振东,旧县街人,素以抢劫为生,1925年与洛宁等地惯匪组成小股,流窜嵩县、洛宁之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10月勾结洛宁、宜阳、伊川著名匪首王凤岐、张德修、王德荣、张书魁等160余人,血洗旧县。在旧县寨内暗匪配合下,范匪偷袭旧县寨,守寨农民,缺乏战斗知识,丢下大刀等武器逃跑。暗匪打开西寨门,大量匪徒蜂拥而入,从西向东烧房子,大半旧县街顿成火海。寨东北角有一炮楼,内有沈志儒、张志月等四五人以土枪射击,坚守阵地,匪不能东进,保护百余户人家未受烧杀,其他寨内大小街道全为匪徒占领,匪徒烧房子、抢东西、拉人、杀人,无恶不作。

旧县街有自卫组织红枪会,平时受迷信教育,认为念过咒语,有神灵保佑,可以刀枪不入,打仗时任意杀敌,自己不会伤亡。红枪会人听到枪声,知道匪已入寨,急念咒符,拿起大刀、长矛冲入街中与匪肉搏。范振东之姐夫司马年娃,不忍妻弟在家乡杀人放火、屠杀亲友,急到街上劝其离开家乡,范振东大怒,开枪将其打死。在巷战中,红枪会死72人,伤者无数。匪徒任意抢劫,富户、商店无一幸免,后又扣押大批人质而去。

范振东犲狼成性,残忍至极,所拉人质从七八岁幼童到七八十岁老人、青年妇女、未婚女子等200余人。途中老弱不能行者,杀之以威胁他人,其老师冉祥均也被当作人质杀于途中。人员被押解到洛宁南山中,通知各家送钱,送钱不足或迟送者杀几人以儆他人,人质各户被迫卖去家产赎人;所拉妇女,多做临时妻妾,或卖为奴仆及妓女院中。范匪血洗家乡,大发横财,匪徒日多,得意忘形,又勾结不少小股匪群,组成大股,当官心切,投镇嵩军被编为营长,师长万选才闻其残暴罪行,俘而杀之。

 六、举抗日大旗憨玉瑶

憨玉瑶,德亭镇蛮峪村人。憨玉琨近祖兄弟之中排第九,人称“憨老九”,入镇嵩军后,曾任营长等职,镇嵩军战败后失意居家,生活困难,不安贫困而恶念再起。憨玉瑶幼年家贫,拉杆后不杀穷人。拉杆中实行“两不得罪”政策:即不得罪官吏、乡绅,不得罪富农、贫农。对百姓实行“四不”政策:不在家乡闹事,不杀人放火,不强奸妇女,不滋扰贫苦农民;积极与地方民团修好,和平共处。

1937年,憨纠结左峪联保主任李士元等20余人盘踞五丈山。憨出身绿林,不仅有作战经验,更富绿林活动发展之知识,武力摧毁蛮峪、德亭、旧县、潭头、狮子庙等乡公所后,穷人“投杆”的络绎不绝,很快扩大至300余人,民团围剿也只是应付,甚至给他通风报信。一日,民团来剿,憨玉瑶隔着一条沟问:“来者是谁?请亮牌子!”对方答:“旧县壮丁队!”憨玉瑶说:“我当刀客,从不在家乡干坏事,你我无冤仇,都不要放枪,散了吧!”对方答:“不放枪无法交差,各自打几枪吧,朝天打!”于是一阵枪响,各自回营。

1937年底,憨玉瑶举起“抗日救国义勇军”大旗,率部走出五丈山,沿路的民团和群众看见了,都不截击,便知这旗管用,于是把旗举得更高,大张旗鼓地进入白栎沟、庙湾、合峪一带活动,攻入潭头后,要求部下不准放火烧房屋,不准强奸妇女,不拉票子向富人“借钱”,号召人民参加抗日救国义勇军,赢得民心,实力大增,盛时达万余人。孙殿英在太行山抗日,派潭头人朗得富与憨联络,编为支队,委任憨为支队司令,因过黄河受阻,未能如愿。队伍扩大后失控,开始烧杀抢掠,省保安团、宜洛煤矿保安团联合攻击不能取胜,中央军官学校十四期学生军、一六六师郜子举一营、一九六旅芦望屿一营先后围剿而不能灭。

为抵抗官军围剿,憨玉瑶与洛宁著名匪首李元周合伙,李匪率众到达嵩县后横行无忌,抢劫、强奸、拉票、杀人放火,无恶不作。1938年春,民国政府于嵩城成立豫西剿匪司令部,洛阳军校总队长李强任司令,集中兵力进剿。同时施用政治分化政策,用飞机散发《劝为生活所迫而误入匪中农民书》传单,劝他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不究既往。并调河南省保安团、洛阳保安队、嵩、宜地方民团等2000人,在飞机掩护下围剿憨匪。在重重围剿之下,憨匪弃寨西逃,经栾川到达陕西东部。当年底,河南省保安处处长潘友强亲临旧县、大清沟、潭头等地,派其部军官宁景洲,经当地人曹居祥等引见憨玉瑶,委以师长高职诱降。憨玉瑶认为得到高官,慨然允诺,率部200余人随潘友强赴洛,到洛阳后即被抓获枪毙。

七、短命趟将陶福荣

陶福荣(1878——1920),德亭镇庄科村人,1912年入伍,曾任营长。在杨山十大弟兄中排老五。陶少年家贫,父母早亡,兄妹6人排老五,以卖柴、乞讨维持生计,1901年,一天上山打柴,行至黄水庵竹园沟,见一武夫,两手提双枪,边走边摔毁枪一支,另一枪举起,准备自杀,此时陶福荣走至跟前,立即上前阻拦,劝导安慰,并问起姓名、原因,才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天纵,因与清兵谢老道交战,人寡敌众,败退至此。陶早闻其名,熟知王天纵打富济贫,是穷人的朋友,此时相遇,深感荣幸。陶见王面色苍白,少气无力,追兵又至,便立即将王背起,向山上跑去,一口气将王背至3里外的坐顶寺,躲过了清兵追击。王天纵稍作休息,又吞服鸦片后,精神大振,便向山下扑去,陶紧随而行,从此与王朝暮相处,亲如手足,成为王天纵心腹。武昌起义后,陶随王天纵杨山起义,攻打洛阳、转战陕潼,参加秦陇豫复汉东征军。后随王天纵到南阳,再至北平稽查处任职,1917年冬,孙中山任命王天纵为靖国豫军总司令。陶福荣受命到豫西和南阳一带召集旧部五六千人,1919年夏,陶福荣任靖国豫军第一师师长。后陶在豫、鄂、川三省交界与北洋军阀作战中牺牲。灵柩运回时,不见尸体,仅有皮鞋一双,与妻黄氏合葬于祖莹。

民国时期平原县刘大狗村刘步云(清末民初嵩县趟将录)(2)

 八、死于非命张世臣

张世臣(1893——1920),库区乡古路毫村人,是杨山十大弟兄之一张屏杆内小头目杨有才(字子英)的二架杆。张屏离开镇嵩军后,人马归了二架杆杨子英,杨子英任张治公部下营长,二架杆张世臣任连长。1918年前后,部队驻防陕西周至县,张世臣因为赌博输钱太多,克扣军饷,想炸出镇嵩军回豫西拉杆,重操旧营生。经杨子英、张孝恪嵩县老乡多次苦劝,张表示不带人枪,只身离开,并赌气将来超不过他们不见面。

张回到嵩县后,谦恭下士,东奔西跑,广交朋友,暗地里联系万选才、宋天才炸出阎庄、田湖局子,拉杆上华山,又认识韩玉彬、程金有、张老六、焦琴声、姬殿荣、张占魁等多人,经张、万等多次密谋,收缴了总局和皖系残部枪支千余支,仅半年时间就聚众近千。1920年7月,张带着这些人、枪赴陕受编,原计划回张治公部杨子英的部队。时张部已移防至潼关,憨玉琨部驻防雒南龙驹一带。路过憨玉琨防地时,被憨拦下,力劝张加入自己部队,并承诺在张两营半人基础上,再添加半营人,让张当团长,万选才为营长,宋天才为连长。万选才后官至河南省主席,宋天才后官至中将师长。张留下来安排妥当后,到潼关看望老朋友杨子英。杨得知与营教练官张孝恪骑马接出10里外,晚餐盛情款待,交谈至深夜,临别时,杨亲切地劝张住到自己房间,自己回家住。

张世臣得意洋洋看望杨子英,为自己死于非命埋下祸根,杨认为这是张在炫耀,奚落自己,即产生枪杀张之念头。走出住室,杨要求张孝恪查看张的勤务人员休息情况,杨到张的卫士住室看到都已熟睡,出门将门串上,返身看到张世臣已鼾声大作,即令自己的卫士外甥杨红鳖入室枪击张世臣,杨虽心不愿,也不敢反抗,只得提枪入室,在床前逗留后,出来以枪不会过火,要求回家换枪跑开,杨子英自己提枪进室,将张打死。

九、心胸狭窄杨有才

杨有才(1888——1924),字子英,库区乡衙里村人,早年拉杆跟随张屏,辛亥革命杨山起义,随杨山绿林攻打嵩县、洛阳等地,后到陕西参加秦陇豫东征军,镇嵩军成立,曾任镇嵩军旅长。

杨有才与张世臣本是盟兄弟,关系很好,两家居住相距不到10里。民国初年,张世臣投奔镇嵩军第二标,跟随统领张治公 (伊川人)当兵,1918年杨有才已升为营长,张世臣为连长。次年张因赌博输钱、克扣兵饷,营长杨志英批评张时发生矛盾,张弃官归嵩。张回到嵩县后,很快拉起了千人队伍,返回部队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几个月内又—跃而成为团长,杨有才还是一个营长。闻听之下,杨有才不无害羞,而成嫉妒,由嫉妒变仇恨,仇恨形成残杀。1921年秋,张世臣赴陕南公差,随带勤务数名。绕道杨有才营驻地,想与杨系袍泽旧谊,杨对张佯似欢迎,而内心羞恨,乘张夜间熟睡之际,将张击毙于卧床。万选才、韩玉彬、张世英等闻讯愤慨欲死,当即要求憨玉琨追究凶犯,而张治公庇护不交,令去藏逃。不久,张治公又令杨有才官复原职,憨玉琨与张治公的重要裂痕由此开始产生。

杨有才因私愤而杀害了张世臣,使万选才永不忘怀。万常与张世臣之弟张世英说,“君子报仇,十年年不晚。” 1924年冬,镇嵩军第三路统领憨玉琨被吴佩孚扩编为陆军35师,憨任师长,驻扎洛阳。万选才由营长升为团长,驻防陕州。当时镇嵩军第二路张治公部亦扩编为第二师,张任师长,杨有才由团长升旅长。杨旅由山西开回河南,在陕州茅津渡口过河,经万防地。万看时机已到,佯派队伍排队在河岸等候欢迎,暗示张世英持手枪混入欢迎人群。当天夜间,杨有才船到黄河岸。下船时,河岸灯火通明,趁军民欢迎中拥挤之机,张世英一人闯到杨的身后,对准一抢,将杨击毙船边,并大喊是为胞兄张世臣报仇,持枪逃走,军民无敢阻拦。

骇人昕闻的枪杀大案,当时轰动了豫、陕、晋三省军民,张治公、刘镇华派人向憨玉琨要凶犯,憨推托,终未交出。张洽公、憨玉琨几十年的老关系,裂痕愈深,矛盾愈大。1925年胡景翼、憨玉琨在黑石关大战,憨军失败,向刘镇华、张治公求援,张按兵不动,坐视憨玉琨大遭惨败,回嵩服毒自杀。其因全由憨、张内部互相惨杀造成。

本文参阅文献有《嵩县志》《嵩县政协文史资料》《伊川县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