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一文刷屏社交网络,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然后有很多自媒体转载或者刊发了与此相关的各种文章。读音问题一下子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成功引发了一部分人的焦虑之感。到底面对这个读音变动的的事儿该咋办?

字形字音分析(字音不断变动但不必焦虑)(1)

作为语文老师,这也是我几乎是每一天都会遇到的问题,感觉就读音而言,相当一部分人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说一说。

误区一:弄不清谁是标准

字形字音分析(字音不断变动但不必焦虑)(2)

之前很多人疯狂转发《人民日报》微博关于读音问题的帖子,诸如《领导干部容易读错的106个多音字》。感觉上好像是加上了“人民日报”四个字,就成了权威,就成了品质认定了。

这其中就有一个误区,关于普通话读音的事儿,可不是《人民日报》说了算,这个事儿归“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简称“国家语委”)管,国家语委专门设有“普通话审音委员会”。

对于大众而言,可以不必关注相关机构名称,普通话读音就以最新版的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第11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准就好。

误区二:混淆古今音

字形字音分析(字音不断变动但不必焦虑)(3)

一篇名为《专家:北大校长才是国学大师,没念错!鸿鹄就是念hao,铁证来了》的文章流传甚广。

文章从所谓“古文字学证据”“文献学证据”和“音韵学证据”等三个方面论证了“鸿鹄”就应该读作“鸿浩”,而且,文末还强烈建议初中语文教科书立即将陈胜吴广那篇课文里的“鸿鹄之志”读音纠正!

且不论这篇文章是高级黑,还是认真洗地。单从是否要恢复古音来说,就很不靠谱。须知,读音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如果较真一下,看《说文解字》中每个字的读音,会发现有大量的字的读音已经和现在不同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如果要恢复所谓古音,那是恢复到秦汉的,还是唐宋的,抑或是明清的呢?是以当时的“官话”为准,还是要以某地方言为准呢?

而且,因为古代没有任何录音存储设备,关于古音如何读,完全是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与推测,很多研究本身并没有定论,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些字的读音上,更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

因为上述原因,显然所谓恢复古音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今天讨论读音的对错,是以普通话字音为准,而不是以历史上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读音为准。

至于说到文言诗文具体某些字音如何读的问题,一方面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也涉及古音如何与普通话读音相互协调的问题。所涉内容较多,以后专文讨论。

误区三: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字形字音分析(字音不断变动但不必焦虑)(4)

一篇名为《说shuō客?坐骑qí?我怕是上了个假学!》的文章,因为角度选取得好,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于是小伙伴们纷纷表示不淡定了,甚至愤愤然了。阅读量迅速100000 。

这篇文章举出了字典上若干发生音变的例子,诸如说客,坐骑,呆板,确凿,荨麻疹等,然后引用了很多网友的意见,以此来说明语音的变化让人觉得无奈,愤怒,甚至不知所措。

文章最后说:“问句扎心的话,来来去去的频繁改动考虑过广大高中生的感受嘛?一个个的都是疑难考点,本来记着的是对的又给改错了,一分可是一千人啊!”

在当今学生与家长视分如命的焦虑心理状态下,这句话的确很能挑动人的情绪。

但综观这篇文章,说出了部分事实,不过这些事实是有选择的事实,并不是全部的事实,至少其所提供的的事实,并不足以让人看清关于普通话读音的全貌。

要想较为全面了解普通话读音的问题,至少还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普通话这个名词的来历

普通话这个名词的历史并不长。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召开,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之后在《宪法》《语言文字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乃至条例中,均规定要推广普通话。

要推广普通话,就要涉及普通话的读音以及语法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国家语委的下属各个机构做了很多研究,也为统一标准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及相应的修订版。这种标准规范统一对于现代信息社会来说,尤其必要。

2.语音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音的变化除了各地方言的交融之外,还受到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历代也有类似于今天普通话地位的所谓“官话”,官方规定统一的语言,常常以当时都城所在地的语言作为官话的基础。

比如,隋唐时期就以长安和洛阳的语言为基础,明代则以南京话为基础,到了清代,尤其是清晚期,则以北京音为基础。

其中有一个因素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从俗”的问题。也就是大多数人读什么,慢慢这个读音就自然就那么读。虽然也有字典词典的相关规定,但常常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原本“正音”被掩盖,变成了“俗音”。这也是现在广大网友吐槽比较多的问题。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在具体的某个字的读音的审定上会有通盘考虑。当然,也不是说他们这种审定就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某些字读音摇摆不定的情况。

具体到中高考,这样摇摆不定的读音,尤其是刚刚修订的,乃至还有一些争议的读音,不会纳入到中高考的读音试题中。

3.不可以把汉字的音形义割裂开来看

事实上,短时期内,字音变化的总量相对于汉字的数量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除了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若干词语之外,如果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士,很难再想到还会有哪些常见的汉字读音发生了变化。

之所以要读准字音,是要和相应的字形字义联系起来,音形义三者不可分割。读准字音固然重要,但认准字形,把握字义也同样重要。当然,字形,字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这不是本篇主要讨论的主题,所以留待以后专门写文章讨论。

不要把读音问题割裂开来看,不要单纯以语音读得准不准这一个点来判断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如果不是特殊需要,特殊岗位,就不必要在几个特别的字词的读音上过度较劲。

总之,关于读音的问题,既要重视,又不必焦虑。要尽可能读准字音,但又不要苛求彻底读准每个字音,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