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海中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吗?那个时候你多大了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时候失忆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小时候失忆症(我完全没有3岁前的记忆)

小时候失忆症

你脑海中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吗?那个时候你多大了呢?

大部分人最早的童年记忆都是在4、5岁的时候,许多人坚信自己记得2岁前的事情,但那大概都是错误的记忆,是长大后被父母“植入”的记忆。

研究发现,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他们能记得的最早的记忆大致发生在3.6岁时。哪怕是7岁的孩子,他们能记得的最早记忆也只是发生在3岁左右(Van Abbema & Bauer, 2005)。

就好像,我们的人生前两年发生的事情在脑海中消失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个神奇的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后,科学家们认为,语言能力、自我概念、神经系统不成熟可能是童年失忆症的主要原因。

没有语言,记忆就无从谈起

近一个世纪前,科学家们在研究童年失忆症时首次提出“记忆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Dudycha & Dudycha, 1933)。在这之后,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语言和早期记忆的关系。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一群成年人把自己所有儿时的记忆都画下来。

结果发现,人对于童年不同时期的记忆数量与该时期的词汇量是成正比的(Waldfogel, 1948)。在两岁半到四岁半的时候,我们会经历语言发展一个高峰期。巧合的是,这也是大部分成年人的最早记忆时间(Hayne & Jack, 2011)。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语言能力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童年失忆症。

记忆从自我意识开始

2001年,生物学家丹尼尔⋅波维内利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有趣的视频——

视频中,丹尼尔给一个三岁的小女孩詹妮弗看她自己的实时视频。小女孩的额头上粘着一个贴纸。

丹尼尔问小女孩,你看到了什么。

小女孩回答说:“我看到了詹妮弗,还看到了一个贴纸。”

顿了一会儿,女孩问,“但她为什么穿着我的衣服?”

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我是我,能很好地区分他人和自己,但是小时候,我们并没有完整的自我概念。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科学家通过镜像实验来研究自我意识的发展(Rochat, 2003)。研究发现,大约十八个月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自己与周边的他人是有区别的,这是自我意识的开始。

2-3岁的时候,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能知道这是自己,但有时又会像詹妮弗一样感到困惑,感觉这是另一个奇怪的人。这段时间内,我们的自我意识并不稳定。

直到4-5岁,我们才能明确知道,镜子里的就是我自己,而且其他人都能看到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成熟。

自我意识和记忆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完整可能意味着童年失忆症结束,记事的开始(Howe etal., 2003)。研究也发现,自我意识发展越提前的孩子,越早开始记事(Hayne & Jack, 2011)。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那么,自我意识为什么会和记忆有关呢?

这是因为自我意识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和整理经历的方式(Howe & Courage, 1997)。所以可以想像,在我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年纪,我们很难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更别提对它们产生记忆了。

未成熟的大脑,无法回忆的内隐记忆

记忆,与任何其他认知功能一样,需要大脑结构的支持。

成熟的大脑让我们拥有完备的认知能力,而儿时早期的大脑可能还不够成熟,不具备储存情景记忆的功能(Hayne & Jack, 2011)。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们的记忆可以分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多为无意识的记忆,比如说,刷牙、开车、或者其他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属于内隐记忆的范畴。

外显记忆就是你可以明确记得,能说出来的记忆,比如说,背单词、回忆过去的一件事情,这些都是外显记忆的表现。

研究发现,我们在一岁时就拥有了内隐记忆,但直到两岁之后我们才会有较为成熟的海马体,才能支持外显记忆的形成(Newcombe, Lloyd, & Ratliff, 2007)。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在两岁前也是有记忆的,只是这些记忆藏在大脑的深处,属于内隐记忆,无法被唤起。而两岁之后,当我们的大脑有能力形成外显记忆时,我们才能记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儿时的记忆到底去哪儿了?

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上面提到的理论可能都是童年失忆症的部分原因,但是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还未可知。

弗洛伊德曾经解释道,童年早期的记忆存在,但是被我们的意识抑制了。因为那些记忆充满了内疚与恐惧,而我们的意识要保护我们免受回忆这些痛苦经历的折磨(Freud, 1961)。

毫无疑问,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毫无道理的。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或许也在暗示,这份早期记忆的空白可能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1)Van Abbema, D., & Bauer, P. (2005).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middle childhood: Recollections of the recent and distant past. Memory, 13(8), 829-845.

2)Hayne, H., & Jack, F. (2011). Childhood amnesia.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2), 136-145.

Dudycha, G. J., & Dudycha, M. M. (1933). Adolescents’ memories of preschool experiences. The Pedagogical Seminary and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42(2), 468-480.

3)Waldfogel, S. (1948). The frequency and affective character of childhood memorie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62(4), i.

4)Rochat, P. (2003).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2(4), 717-731.

5)Howe, M. L., Courage, M. L., & Edison, S. C. (2003). Whe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begins. Developmental Review, 23(4), 471-494.

6)Howe, M. L., & Courage, M. L. (1997). The emergence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4(3), 499.

7)Freud, S. (1961). The resistances to psycho-analysis.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X (1923-1925): The Ego and the Id and Other Works (pp. 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