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强硬学会拒绝不做烂好人(小善如大恶别做老好人)(1)

我20多岁的时候,曾经问过婚姻幸福的梅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的回答:这个问题她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适合的对象都不一样,但她知道什么样的人不适合结婚,那就是老好人。

她说老好人,看起来是处处不得罪外人,伤害的却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他在外面忍气吞声,气往哪里发?除了他自己,就只能是家人,而且他们很少正面发火,基本都是冷暴力,啥都不说啥也不是他们的错,让伴侣生气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和老好人过日子,那种有气发不出的憋闷感觉,谁结谁知道。

因为她爸爸就是这样的老好人,她妈妈憋闷了一辈子。

一、老好人做事爱“行小善”,并不能真正解决别人的困境,还拖累家人。

梅姐爸爸为人友善,从不拒绝别人。当时她们家住在单位筒子楼里,左邻右舍既是邻居也是同事,谁家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爸爸,别人叫一声需要帮助,她爸即使在吃饭,也马上放下筷子去帮忙。

单位分房,她家是有资格的,隔壁阿姨来哭诉说自己家有三个儿子,实在住不下,她家就一个女儿,相对宽松,能不能把这次分房资格先让给自己。梅姐她爸真让了,她妈妈气得在家躺了好几天没吃饭。

梅姐爸爸劝说她妈妈以后还有机会分房的,不急这一次。可现实是,单位再也没了福利房。

学会强硬学会拒绝不做烂好人(小善如大恶别做老好人)(2)

按道理说,梅姐她爸让出了房子,是做了大好事吧,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

梅姐一家憋屈地在红砖房里住了几十年不说,邻居分到房子的阿姨也因为这套房不得安宁。

邻居家三个儿子本来没什么可以争的财产,相安无事,现在有了套房子,他们为房产争得头破血流,兄弟反目。

俗话说:“小善如大恶”。

小善,就是不经过深思熟虑,顺手就做的一念仁慈。

行“小善”的人,往往是凭着感性做事,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善意的,而且,越是能力弱的人,偏偏越是爱“行小善”,觉得自己能够给他人恩惠。

但其实,他认为的“善”,只是出于自己“要善良”的个人出发点,往往带来不好的后果。

就像梅姐的爸爸,做好事,只是为了平息自己内心的不忍,他其实根本没有能力真正解决别人的困境,他把新房让给了邻居,也没法帮邻居脱贫。

这样的“小善”,即使做了,也只是一时的帮助,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更有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不做也罢。

学会强硬学会拒绝不做烂好人(小善如大恶别做老好人)(3)

二、老好人并不真实,逃避承担关系破裂的后果。

要说梅姐爸爸心甘情愿付出吧,其实也不是,他也有很多抱怨,每次都是说:“我也没办法啊……”。

他就在“没办法”中过了一辈子,看起来是处处付出,却没几个真心的朋友,没人在他窝囊受气的时候帮他说句话,也没人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搭把手,更没有人和他闲时聊聊天。

一个没有敌人的人,他也不会有朋友。

因为他处事模糊,态度不明,为人处世和平至上,发现问题,并不想解决,而是维护一团和气,做好事并不完全出自真心,甚至压制真心,并不真实。

很多时候,他就像带着面具在生活,人际交往中,他们的付出,多是一种讨好式的殷勤,而这样的态度,并不会得到对方真诚的回应。

其本质是他并不真诚,他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没有自我感,因为他无力承担“做自己”的责任。

学会强硬学会拒绝不做烂好人(小善如大恶别做老好人)(4)

如果他“做自己”,可能会“自私”,要拒绝别人,要站在别人的对立面,可能还会有争执,这些,都是他不想面对的。

他就是个平平无奇的凡人,但他承担不了被人否定的滋味,他害怕别人的批评、反对,做一个没有态度的“好人”,在他看来是安全的。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指的是人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一味和稀泥,追求表面和平,还以为自己是好人,其实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三、不做“老好人”,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1、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了个人心理成长一般会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是“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显然,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别人,代价实在很大。而且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很多人会愤怒。

这个阶段,人开始表达自我,但生活可能并不如他的意,甚至发现大家对他有贬损,甚至开始远离他。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自我表达之后,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对他人负责。

我们帮助别人是出于爱,而不能是恐惧、内疚或愧疚,帮助应该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时,我们能表达自己,也能关心他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学会强硬学会拒绝不做烂好人(小善如大恶别做老好人)(5)

2、给自己时间,习惯性接受之前,停一停。

“老好人”们在面对不愿意接受的请求时,内心其实是抗拒的,可是碍于面子,很多时候都习惯性地接受了。

针对这种情况,不要一口答应,停一停,多问问自己:我愿意吗?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观察自己,非常有必要。

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心里明明很不愿意,理智却在压制感受,最后做了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

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可以把答复的节奏放慢一点,在回答之前先想一想,实在拿不定主意时,我们甚至可以停下来,什么都不说。

3、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人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才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才不会像梅姐爸爸一样“没办法”,总觉得自己不得不那样做。

在《非暴力沟通》中,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到了一个发掘内在需求的办法,叫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将自己觉得没意思,但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

第二步,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并且,在自己选择的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第三步,做出选择之后,来做个填空,以便自我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我选择做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

通过这样三步,帮我们深入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

学会强硬学会拒绝不做烂好人(小善如大恶别做老好人)(6)

现实生活中的“老好人”,往往行为动机是内心不忍,是无法拒绝,是很多的“不得不”,当我们向内更多了解自己的需求,会发现,其实也可以“选择做”。

关于自我表达,有多种方式,可以直接说不,也可以委婉拒绝,但前提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意愿。

不做“行小善”的老好人,做个有智慧的自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