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李逵最后怎么样了(李逵真的是大孝子吗)(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刘樱姝

当年,央视老版《水浒传》里,“李逵丧母”那一段,刻画的十分虐心:在李逵母亲命丧虎口后,老戏骨赵小锐老师塑造的李逵,抱着宋江那声嚎啕“俺铁牛没娘啦”,叫多少电视观众都看得泪奔:瞧瞧,连李逵这么横的人,都是个大孝子哩!

也许是受经典的影响,往后许多水浒题材的影视剧,也都把李逵往“孝子”人设上塑造,力图以此展现这“黑旋风”的人性光辉。那在《水浒传》原著里,李逵真的是这样一位令人潸然泪下的大孝子吗?当然不是!

通过阅读思考我们会发现:李逵的真实行为与“孝道”大相径庭。

一、李逵“不孝”三宗罪:

其一,李逵从小就是个问题少年,让母亲操碎心。作为整条gai上最爱惹事的仔,就连同乡朱贵都知道“李逵自小凶顽”,可知其恶名在外。成年后李逵更不省油,杀人逃亡在江湖。按照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李逵显然和圣贤教诲相差甚远(他也没读过圣贤书)。他一去十年从不给家里捎消息(作为逃犯也不方便和家人联络),让母亲日夜思念儿子,甚至哭瞎了双眼。

而且李逵对“落草”之事从没犹豫过。不像史进、杨志、宋江等人怕玷污清白身家,影响父母名声。他甚至是积极主动求落草,有酒有肉有金银,何乐不为?所以说李逵只能是“贻亲羞”,谈何“孝”?

水浒传李逵最后怎么样了(李逵真的是大孝子吗)(2)

其二,未尝尽到赡养之责。《礼记》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能养”。是对为人子女孝道的最起码要求。李逵没有能让亲人受到天下人尊敬的能力,也不能让母亲避免受辱(杀人犯的母亲),就连赡养母亲的责任都不曾承担。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李逵沦为了逃犯,想赡养母亲却没能力。可李逵在江州做牢子时,不说大富大贵,却也是大碗喝酒的快活日子,有一丁点想起娘吗?非要到上梁山落草后,看到人家都接来家人了,这才眼泪汪汪:我还有个娘。

李逵逃走后,这十年赡养母亲的责任完全落在当长工的哥哥李达身上。李达收入微薄,“止博得些饭食吃,养娘全不济事。”因此李妈妈过得十分清贫。李逵未尽赡养之责,还瞧不上哥哥的能力,“如何养得我娘快乐?”他潜台词是:让娘过上幸福生活还得靠俺李铁牛的本事。但他终于没有能让母亲过上一天享福日子。

其三,李逵对母亲照顾不周,枉送其性命。李达虽然能力有限无法让娘过上好日子,但日子倒也平静。换作李逵,自认为有能力让母亲颐享天年,殊不知他性格的缺陷就已注定这场悲剧的发生。

朱贵早就提醒李逵不要走小路,容易遇见老虎和强盗。可是李逵一意孤行,前番为赶路抄小道已经遭遇过剪径的。现在又背老娘从小道走,殊不知老虎已经在不远处流口水。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李逵害怕哥哥带人来抓他,所以“只望乱山深处僻静小路而走。”

其实越是铤而走险,越要一百个小心。李逵一贯大条行事,毫无安全意识。母亲口渴难耐,他跑到远处去找水,“盘过了两三处山脚”,独自让母亲等待。找到水后又费时间去找容器盛水。等一切搞定,老虎把老娘吃得只剩下条腿了。虽然李逵怒杀四虎为母报仇,但人死不能复生,有些错误一旦犯下永远没机会更正。

水浒传李逵最后怎么样了(李逵真的是大孝子吗)(3)

二、李逵所理解的“孝”

当年李逵杀人逃走后,害得无辜的哥哥李达“披枷带锁,受了万千的苦。”李达见到分别十年的弟弟,丝毫没有兄弟重逢后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破口大骂:“你这厮归来则甚?又来负累人!”在亲兄弟眼里,李逵就是个“拖累”,不在家反倒清净。

李逵的母亲对他的态度与李达截然不同。儿子再不争气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现在她虽然看不到李逵模样,但听到儿子的声音就已十分振奋。

母亲对李逵一直抱有幻想,幻想有一天他能改邪归正,王者归来,让自己过上童话里的幸福生活。母亲日日念佛,也一定是为保佑不知去向的儿子平安顺遂。

水浒传李逵最后怎么样了(李逵真的是大孝子吗)(4)

可是李逵没有受过教育,不可能从事仕途经济;也没有经商头脑,无法挣下偌大家业;靠蛮力气吃饭又想发达,只能从事“土匪”这份有前途的职业。李逵也果然上道,入伙的是江湖最大山头,还是领导身边的红人。现在的李逵过得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日子,随便一出手就是能吓哥哥一激灵的“一锭五十两大银”。李铁牛我出人头地了,荣光必须与亲人分享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李逵所理解的“孝”就是接老娘上山,“取他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再说其它兄弟都搬取家眷,梁山的福利不占白不占。

不过李逵知道无法如实对母亲说明自己的职业。“我若说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说便了。”于是编谎说是“铁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来取娘。”既能让母亲欣欣然随他同去,又能滋润母亲干涸的心灵。

三、李逵“孝”的多面性

李逵是作者塑造极为丰满的人物。“孝”在他身上也随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

李逵的“孝心”也曾灵光一闪,他也有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善念。当听说李鬼有九十岁老母要赡养时,李逵饶其性命,还给了李鬼十两银子做改行的本钱。书中说“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的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这是李逵唯一一次动恻隐之心,饶恕别人,只因看在“孝心”的份儿上。谁知李逵的这次骚操作被人骗了。得知真相后,他不但杀了李鬼,还把人家的腿肉做了烧烤。这与后文中老虎生吃李母腿肉呼应,是不是有些报应不爽的意思?

水浒传李逵最后怎么样了(李逵真的是大孝子吗)(5)

李逵杀虎报母仇也不完全出于悲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气愤:“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李逵本来就嗜杀成性,和他不相干的人他都乱砍一气,何况有血仇的老虎。李逵本意接母亲去享福,没成想倒成了为母亲收尸。他“收拾亲娘的两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场。”这件事就此完结。

等李逵回到梁山泊后,母亲之死在他心中早已冲淡。他给众人们“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看来亲娘惨死的故事远不如杀李鬼的段子聚有人气。然后李逵的“孝心”就在众人们的笑声中收场,酒泉下的李母不知还会不会被儿子惦记?

参考资料:《水浒传》

宋江和他的结义兄弟(妹)们,义气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宋江四次“让贤”,背后都是什么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