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农户亩均增收30%、增产200公斤,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山西省平遥县宁固镇左家堡村在土地里下“绣花功夫”,实现了“靠农兴农”。

左家堡村在平遥县地理位置优越,但村里种地的人却不多。“村里的壮劳力都在外边搞营生,谁来种地是个大问题。”村支书张振庆说。

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农民(这里在土地里下)(1)

左家堡村进行玉米机械化收割。(受访者供图)

2019年左家堡村由党支部牵头办起了合作社,以500亩集体耕地为股本,争取了村里800多农户“土地入股”,保证全村土地不撂荒。“说服大家入股难度最大,村集体承诺给农户每亩保底收入500元,这才争取了大部分人的同意。”张振庆介绍,目前由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土地达到2000亩,合作社雇用了20多名农户进行耕种,村里的土地再也没有“闲”过。

土地丰饶但不丰产,“怎么种地”是合作社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虽然紧邻河流,但左家堡村的土地收成却不尽人意。整合后的土地因为集中连片,为村里打开了思路: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有效耕种面积;同步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田间道路、灌溉水渠等设施配套完善;村里用专项资金购置了几台农机具,提高了种植效率。加上测土选种、配肥、施药更有针对性。虽然还是种玉米,每亩综合投入成本降低了250元。

规模效应形成了,村里有底气跟种子、化肥企业“谈条件”了。

“以前种子、化肥都是村民出去买,现在不一样了,知名种业企业把经销店开到了村里,我们不仅能谈价格,还能让他们定制产品。”宁固镇党委书记孙博介绍,这两年,村里用的农资都是最好的,但成本却一直下降。

不仅如此,针对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问题,村里还与几家农业服务龙头企业合作,试种高粱、青储玉米等大田作物。

左家堡村原本只种一季农作物,从去年开始,村里种完玉米后又种了一茬黑小麦,每亩又增加了400多元的收入。

71岁的村民郝宗有不种地已经4年了,可家里的8亩地这两年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大前年分了4000元,去年分了5200元,该给的补贴也还有,我现在专心搞‘副业’,当时入股算是入对了。”郝宗有说。

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农民(这里在土地里下)(2)

左家堡村建成了粮食储存、加工厂。(新华社记者王劲玉 摄)

如今,左家堡村开始将经营模式辐射到周边其他乡村。“现在全镇已经形成了农业产业联盟,并且跟行业龙头就农资统购、农产统销进行合作,还发展了订单农业。土地不会骗人,下的功夫越多,产出就越多。”孙博说。(记者王劲玉)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