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刘冰雅)电影以光影记录人性光芒、展现时代精神。其中,现实题材电影又以反映现实生活,回应社会问题,建构主流价值为主要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何通过细腻坚强的女性视角,从小切口关注大现实,聚焦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是将于9月9日与观众见面,被誉为现实题材女性电影扛鼎之作的《世间有她》所关注的。近日,电影《世间有她》举办专家观摩研讨会,电影艺术界多位专家从叙事视角、故事呈现、影像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一个女人的自我的救赎之路(以温柔洞见现实中的)(1)

困难是一面镜子,勇于凝视苦难才能治愈人生

影片《世间有她》由李少红、陈冲、张艾嘉三位顶级华语女导演联合执导,分别讲述了发生在北京、武汉、香港的三段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普通家庭,如何用真诚与爱度过人生中的困境。谈及自己的创作理念,导演张艾嘉表示自己在困难中学习,找到美好,这是整部电影创作的初心。导演李少红则是想通过电影告诉观众,“当大家突然被迫回到家庭,会发现只有患难中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对电影《世间有她》予以赞赏。他表示,影片非常真实,没有美化困境中的人际关系,没有搞宏大叙事,没有回避矛盾,以全新视角真实而自然地呈现现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认为,电影《世间有她》对困难给出了深刻的注解。影片直面极限困境下最真实的状态,最尖锐的矛盾,三位导演都选择了人性中最光明的一面,温暖而治愈,做得非常好。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对电影《世间有她》评价道,这部电影的诞生表明,当下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已经由关注人间大爱的国家行动转而聚焦社会个体的命运和情感。“当困境侵害我们的家庭关系,这种对于亲情、爱情的慢性的撕扯是否最终会击溃我们的心理诺曼底的防线?这三个故事非常具有普遍性,他们用最普通的情感故事,却能击破你层层设锁的心房。”

女性视角下的叙事风格,打造日常美学新标杆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一川认为,影片中三个故事各有风格特点,在丰富多样性中又有一种统一性,连贯自然没有割裂感。“另外,影片有一个亮点,就是把手机运用到了极致。片中的人物通过手机互动,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缺席又在场——他们表面上是缺席的,但是又胜过在一起。”王一川说道。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阎晓明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女性电影杰作。女性电影人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特殊时代下的气息,并将镜头对准了家庭,从特定角度表现时代对人的冲击,在最封闭的状态下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探讨。

“影片基本都是在狭小的空间里呈现故事,形成了一种新的日常美学风格。”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表示,影片对于女性以及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进行了丰富和深刻的观察和表达。日常美学风格的呈现方式与观众有更强烈的亲近感,进而产生更好的代入感,成就了这部影片独特的审美风格。

人物、细节刻画入木三分,充满现实人文关怀

现实题材电影要想与观众达成情感共鸣,就需要找到情感最大公约数。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王海洲认为,对社会心理的敏锐捕捉,对生活状态的多面呈现,对人物心态的精准把握是这部电影的三个突出特点。此外,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表示,该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使得作品呈现出了更有深度的新写实主义风格。

“我们的女性电影人是有追求的、有态度的、有担当的。”谈到自己的观后感,《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张晋锋表示,影片以女性电影人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艺术感知关照疫情之下中国人的现实和家庭生活,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精彩,矛盾冲突激烈,艺术张力突出,具有精神价值的高度,情感刻画的温度和艺术表现的力度,它创造出一种有别于积极现实主义的家庭现实主义或深刻现实主义。

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主任、教授武亚军认为,影片表现了在一个冷峻环境中人最温情的一面,这一面既通过文本表达,又通过表演实现,引导观众思考自己这一段时间的变化,思考我们在遇到更大困难的时候将以什么样的方式迎接它、改变它,所以影片具有历史意义的恒常性。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