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八节。腊字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二是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

而关于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流传最广的传说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佛教,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不管这个习俗源头到底是什么,在寒冬腊月,能喝上一碗暖暖的粥,都是一件让人幸福感爆棚的事情,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称其为“人间真味”,其治愈可想可知。

苏东坡有哪些诗是赞美深秋的诗句(腊八节你喝粥了吗)(1)

全诗如下:

豆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诗的开篇是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关于光武帝刘秀的,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当年起兵有一次到了滹(hū)沱河下游饶阳芜萎亭,又冷又饿,得到冯异(字公孙)送上豆粥,才“饥寒俱解”。第二天,到南宫,遇大风雨,光武帝把车停到路边没人住的空房子里,冯异抱柴,邓禹烧火,光武帝自己对着火烤衣服。这是光武帝还潦倒落魄的时候。

第二个典故是关于东晋富豪石崇的,出自《晋书·石崇传》。金谷园是晋代洛阳的名园,石崇的别墅。他经常和另一豪门王恺比阔斗富,石家的豆粥做得又快又好,冬天还有蒿子、韭菜吃,王恺比不过他。石崇对自家豆粥诀窍保密,不肯告诉别人。谁知后来王恺买通了石崇的佣人,才知道豆子是磨成粉末预先煮熟,有客人来用滚开的白粥浇兑;有蒿、韭也不是金谷园的草木独春,而是用干韭根捣细掺上青麦苗充代罢了。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是对这两个典故的总结,当时的光武帝还在金戈铁马中,人生充满了未知;而石崇在声色中早已迷失了自己。这两者都是“身心颠倒”而不自知,又怎么能真正地享受这一碗人间真味呢?

于是东坡有话说:“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建功立业也好,富可敌国也罢,都不如这人间烟火,饮食男女。“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煮一碗粥,暖一屋人。

苏东坡有哪些诗是赞美深秋的诗句(腊八节你喝粥了吗)(2)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用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四》“尽拈书籍卖,来问尔东家”句意。本诗作于元丰七年八月,作者由金陵送家眷到真州安顿,此诗是北上途中所作,正是长途跋涉,路费用尽之时,称“卖书来问东家住”也一点不为过。

最后一句“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尽显东坡放达率真的性情,清晨可能还在睡梦中呢,迷迷糊糊闻到粥熟的香味,一下子坐了起来,也顾不上梳头,趿拉着鞋子就摸过去了,真不愧是老饕也(我们现在叫吃货)!这一路的旅途劳顿,得一碗甜稠软烂的豆粥,应可消大半吧!

苏东坡才华横溢,但一生宦海沉浮,过得颇为坎坷,然而却深得人们喜爱。普通人哪怕不能欣赏他的诗、词、文、画、字,但他的美食、轶事,也在民间广为传颂,这和他的乐观豁达有很大的关系,他总能在逆境之中仍旧保持初心,在困顿中依然体会生活的美好。后世的我们,读到他的诗文时,也不禁莞尔一笑,从中得到治愈。

苏东坡有哪些诗是赞美深秋的诗句(腊八节你喝粥了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