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野象迁徙引发网友关注。“野象迁徙现象一直就有,之前有象群从中国前往老挝。”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亚洲象专家组成员张立的课题组曾于2015年在兽类学报上参与发表《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他表示,该现象引发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象群不时进入人类居住区,并且离人口密集区越来越近。

在网上流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象群在迁徙过程中途经当地县城街道。据央视新闻,在峨山县逗留6天的亚洲象群于5月29日19时前后在六龙公路附近被发现,象群已进入玉溪市红塔区。

离人类密集居住区越来越近的野象是迷路了吗?张立表示,不能以人的视角去揣测大象。这次迁徙的象群可能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处于一种向外探索,不断试错的阶段,不存在迷路一说。

云南野生象迁徙途中生小象(云南野象为何迁徙)(1)

近日,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州勐养保护区的15头亚洲象向北迁徙,进入云南玉溪峨山县地界。图据网络

迁徙的家族群包含若干个家庭群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的亚洲象一般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一带,数量大约300头左右。其象牙可达1米多长,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体长5~6米,身高2.1~3.6米,体重达3~5吨。“亚洲象几乎没有天敌,这次迁徙较大概率是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张立表示。

亚洲象迁徙现象一直都有。张立介绍说,亚洲象群居生活,一般由母象单独或者母象及其姐妹带着小象组成家庭群。家庭群一般由3到5头象组成。如果要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则会由几个家庭群组成家族群结伴而行。家族群的数量从十几头到几十头不等,分分合合是常态。

“亚洲象一般都会循环利用栖息地内的各种资源,例如食物。”张立解释说,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区域的食物吃完了,亚洲象会前往另外一个区域觅食。同时根据其过往的经验,之前待过的区域食物再次充足的时候,它们又会再度返回。这种循环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反复转移生存地点的行为就是迁徙,只是有的相对范围更小时间更短。

云南野生象迁徙途中生小象(云南野象为何迁徙)(2)

栖息地岛屿化,种群数量增加

29日,记者从云南省林草局管网获悉,4月16日,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4月24日,其中2头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象继续向北迁移。象群先后途经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玉溪市峨山县大维堵村一带,于5月26日进入峨山县双江街道,27日穿过峨山县城到达县城北1.8公里处。专家分析,从该象群所处位置和近期活动特点看,有继续向北偏东迁徙的趋势。

“这次迁徙应该是象群向外扩散,寻找新的栖息地。”张立表示,一方面亚洲象没有天敌,迁徙大概率因栖息地而起。近20年左右,因为当地种植茶叶橡胶等作物,云南亚洲象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了40%左右。同时其生存区域也越来越破碎化。2015年张立课题组参与发表在兽类学报上的《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指出,该区域亚洲象栖息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子保护区和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且已呈现岛屿化,因此急需在勐养子保护区和普洱之间、勐腊和尚勇子保护区之间以及中国一老挝边境地区建立生态廊道以保护亚洲象种群的长期维持和健康发展。

另据2016年7月发表在生态学报的《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亚洲象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生存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近年来普洱市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已经从最初于1996年由景洪大渡岗乡的勐满、大荒田进入普洱境内的1群5头增加到80余头,约占全国亚洲象总数的40%。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人象之间的冲突随之加剧。

象群或无明确目的地

象群不时出现在人类居住区,并且离人类密集居住区越来越近,不禁让人好奇,迁徙的象群迷路了吗?“大象一般是靠记忆确认路线。”张立表示,不能按照人想法去揣测大象。象群离开原来的栖息地向外扩散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按照之前的经验前往某个区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以游荡的方式向外探索,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存在迷路一说。

大象不知道前方是否有适合的栖息地。知道答案的人类该如何告诉它们呢?张立表示,一般都会先采取食物引导,成本低且易实施。同时亚洲象是食草动物,食物里缺钠,必须定期补充钠。之前在他参与的勐海守护亚洲象栖息地改造项目中,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拍到的照片中,发现野象多次光临人工硝塘喝水的画面,说明了人工硝塘在引导亚洲象进入特定栖息地活动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食物,也可以在象群通往城市的线路上,采用工程措施,设置其无法逾越的障碍,改变其前进方向。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国外也有将大象麻醉后进行转运的例子。”张立表示,这种方式肯定是最直接有效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大象安全以及象群的稳定,需要非常周全的方案,难度不小。另外张立强调,引导大象重回栖息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需要加强其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形成连片适宜的生存环境,不光是充足的食物,更要让不同种群基因得到交流,让能使其“安心”留在栖息地中。

张开耳朵、扬鼻子就是生气了

5月28日,记者在峨山县人民政府官网上看到,峨山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称:若与亚洲象在野外相遇时,禁止围观、挑逗、戏弄,禁止用鞭炮、礼花弹等方式进行恶意驱赶和伤害,应尽快避让。若在野外遇到投食点,应立即避开;路遇设置警戒线的路段,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绕道而行,严禁停车、驻足逗留,影响现场开展安保工作;密切关注监测员提供的亚洲象活动信息并听从监测员的统一指挥,合理安排劳作、出行时间,避免与亚洲象正面冲突。

“张开耳朵、扬鼻子就是大象生气的表现。”张立表示,包括野象在内的野生动物一般都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其身边带着幼崽的情况例外。这次的象群里也有小象,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听从指挥远离象群。之前野象伤人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偶然遭遇,另外还有一些不听劝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的。人类和野生动物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张立介绍说,云南当地目前已经有一套野象预警机制。红外线机发现野象后,预警系统会通过手机信息告知相关人员。相关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区域的民众回避,避免与象发生正面冲突。

记者从云南省林草局官方获悉,截至5月29日21时,在玉溪市峨山县逗留6天的亚洲象群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为防止象群继续北迁,造成更大威胁,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亚洲象北迁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加强现场指导。29日晚,国家林草局派出5名专家和领导到红塔区安哨指挥部共同商讨应对象群北迁相关措施。

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云南野生象迁徙途中生小象(云南野象为何迁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