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我站在一个软文写手的角度来教你怎么鉴别软文。

扯了那么多软文的概念,首先你要知道的是,你所认定的那种软文,并不是那种粉丝发自肺腑向周边人推荐说某某产品真的好,就如同我推荐《三体》一样,这种软文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好的“产品”或者好的信息之上的,这种软文是有正面帮助意义的,最后如果不认同也只是大家价值观不一样,但初衷是好的。

而你所认为的软文就是:写作者出于某种商业目的或者某种利益需要进行的写作,但写作者内心未必会认同所宣扬的产品或者品牌或者是导向价值。

举个实例看看:

怎么一眼识别软文(怎么有效判断软文)(1)

当初引发了很多讨论,我第一时间认为是猎豹的软文,后来确实也是。

现在的软文确实是无孔不入的,软文的各种题材开发也是穷出不去,现在来教你辨别一下。

一:软文形式:在生活用品上的软文营销主要有几个手段,微博微信大号一般都不可信,但凡推荐的产品十有八九都是营销手段。(- - 我竟然还有个朋友看了爸爸去哪儿之后,相信三个爸爸同时在微博上推荐的什么什么美白产品,醋什么的)

再一个就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也许这类新闻里面并不出现产品或者品牌的名字,但所有跟产品有关的描述必定是这个产品独有的特性,只要一百度必定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产品。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论述行业标准的,最近出现的那个金龙鱼的赤裸裸的调和油就是,还有比较隐蔽的,有指向性地说某种方向才是好的,只要消费者的好奇心稍微一上来就会立即发现有品牌或者产品在非常符合这种导向并等着你了。不得不说,现在很多的合法的协会,尤其是出具行业报告指南的这类协会,报告时客观的,但是在报告的某个部分,企业的痕迹早就出现过了,这类的软文形式显得又官方又可信,而且隐蔽性非常强。

还有就是开创概念性的,这一类的是保健品比较多,如果你在家里看到父母有看到有比较稀奇的一个没听说过什么什么能治什么什么的,那必然是有一种新的保健品横空出世了。

还有案例分析,这类成功企业做的多,很多人不给钱也愿意写,都是评论性的,说到这里,测评文章从来都是软文的一部分,在看不到的地方,觉察不出的地方,总会有营销的痕迹。案例分析里面又有一种,消费者现身说法的,80%都是扯淡。。

还有就是采访稿,就是创始人合伙人啊之类的老总级别参访,实际上很多也是软文,尤其是那种你听都没听过的一个企业的老总。

这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方式,至于载体形式现在五花八门,组合形式也是五花八门。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1、直观的类型会出现品牌、产品,2、会和时下热点结合,3、会创造概念。4、最后一点:都是具有高度的引导性,一旦引导你相信什么,一旦引导你的兴趣,又是一篇细致入微的长篇大论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软文。

二、语句模式:这个就只探讨一些有产品实物的。

软文这东西,说起来高手就是史玉柱,当年卖产品的时候,这货写过很多,先是卖汉卡,后来是卖保健品,但软文初级筛选的话,可以从语句上有些提示。

先是从标题,傻大黑粗的标题形式已经过时了,但部分城市的报纸还是有打的。首先标题肯定是让人兴趣满满,参考以下:《人不睡觉只能活五天》、《女子四十,是花还是豆腐渣》、《一天不大便=吸三包烟》,实际上是史玉柱卖产品的软文。

隐蔽点的《孩子健康要吃脂肪酸均衡的调和油》,金龙鱼卖油的。《百姓心中的“好调和油”是这样的》金鼎卖油的。《月饼争夺战悄然打响》,上海老饭店卖月饼的。

软文的标题先前走的路子都是夺人眼球的,再后来是直接给定义的,要怎么怎么样,再后来就混淆新闻标题(这种有营销活动的居多),在商业杂志上看到的解密某某企业的商业模式,那大多都是软文忽悠的,或者是在某某产地发现了某某高大上的产品,高端水源啊,高端食品啊,那十有八九也是软文来的。

再就是用语,一篇能正常的文字里,出现了“哦”,“啊”之类的叹词,90%都是软文,配上某小编倾情整理吐血推荐,必然就是,结合一篇文章出现的地方,通过数据发现,周二、周四这类的报纸,软文量是比较大的,还有就是一些特定栏目,腾讯的时尚频道,不说也都知道全是软文的稿子了。再就是类似虎嗅啊之类的网站,表面上是写某种产品,实际上就是打广告。

还有一种就是文风里面结合的很紧密的,用已成名的产品来拉动一个你没听过的产品,那也逃不了软文的嫌疑。

等等等。。。。就先到这里吧。

三、关于网络推广

网络推广一般来说都是一套的,文库、百科、问答,说个最简单的事,比如甲方需要找乙方一家合作伙伴,在网络搜索之后,除了关键词抓取外,看到了问答里面的推荐,于是找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是来一套,因为百度的用户名都是通用的,因此当你在问答看到的回答的用户名恰巧又是文库里看到的用户名,又推荐了同一家企业的时候,那就是网络推广,而那篇文库里的文章就不过是一篇软文。

最后。。。现在媒体节操已无。。。。软文肆虐,最后再说一句,有一种软文比较可怕,就是用看似很专业的语言和论点来给在这领域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洗脑。。因此,在看到貌似很专业的论调和产品的组合形式出现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追源溯本的好习惯。

以后想起来什么再补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