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1688怎么产品这么多了(阿里产品专家杨文韬)(1)

阿里巴巴1688怎么产品这么多了(阿里产品专家杨文韬)(2)

嘉宾介绍

杨文韬,产品经理从业7年余,阿里产品老兵,一路从中后台系统到前台业务探索性领域都陆续上过硬仗。期间负责过1688网站标签体系、1688 主客户端APP 6.0和7.0两次大版本升级、以及从线上B类产品走向线下批发市场的智慧化探索等业务板块。

目前专注在1688新型产地供应链的课题探索当中,正努力像个200斤的孩子一样汲取新养料,还想站在BBC链路上,把消费供给侧的井再打深一层。

Q1. 1688和淘宝两款产品本质的差别在哪些点?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1688和淘宝都是阿里旗下核心电商平台,有各自的web和app用户端。与其说两款产品的差别,不如盘点两条业务主线的定位差异:1688是阿里长子,从黄页起步,主要解决中小企业之间的采购批发性的生意对接,大部分用户有着B类身份;而淘宝面向全量消费者,更多是次终端的商家把商品分发给身边的你我他,这是两块业务在商品流通链条上所处的时空差异。但由于历史积累和地面力量推进,1688上的源头厂家聚集度非常的高,部分淘宝商家会和这些上游厂商互通合作,当然也有不少的商家会在两个平台同时开店,这些都是伴随商品流通发展,资源配置后的一个必然态势。

所以再说回产品,那就基于两个平台的业务特性来透视:批发和零售的区别,会导致产品在设计几大主线时有各自的特点,包括 1 基础链条(交易、店铺、商品、物流、CRM)2 专业场景细分(行业细分、人群细分、地域细分)3 用户增长和广告( 拉新留存设计、广告形式和计费模式等)等。淘宝不用多说了,对1688有兴趣的同学们,建议花一些时间体验一下网站的内容,仅就知识面应该就受益匪浅。

Q2. 1688的目标用户是谁?它是如何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的?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1688是一家B类采购批发网站,自建立以来的核心宗旨是服务中小企业客户,为他们之间提供更通畅的商品流转、信息流转和资金流转服务。网站包括app在内都在围绕这三流,让百万级的供应商快速被匹配出适合自己的采购客户前来询单,新品、爆品、库存都能高效分发到合理的渠道路径里;让海量买家能在端上找到源头好货,跟供应商建立紧密的线上联系,并借助网站的流量效应快速聚单,有效议价。

不过这一两年内,随着网站资源和口碑的积累,像宝洁、迪士尼等知名大腕也开始找到1688求合作,所以如何构建包括大企业在内的更多元的用户服务,是一个新的发力面。

Q3. 拼多多通过c端的拼单和各种社交营销做火了,1688为什么不做b端商家的拼单?

嗯,绝大部分的电商都不会放过团、拼的聚合议价营销,事实上1688上也早有类似的玩法叫做伙拼:打开app不难发现它:主打的心智就是请采购小老板们“入伙拼单”。这种方式能框住日UV几十万的小B,微B乃至大企业自用的零碎诉求。不管B还是C,对于低价货的渴求是不会变的,只要采购周期允许,商品本身的吸引力在线(款、价、质),就能获得持续的转化率。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的社交能力嫁接在微信上,一大串带着游戏体感的分享使它整个平台就像为了传播裂变而生的一样;而1688立足B类营销,没有太多眼花缭乱的产品化,本质上其实都是带着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最恰好的时间段、把最有竞争力的源头商品分发到最需要的用户手中——把握这个4最本质,所有的营销不论社交导向还是平台自发,都能快速评判。

Q4. 如何平衡类目标签体系、用户画像和应用场景之间的关系?

这里我估计其实想问的是产品如何理顺画像、标签、场景的几段衔接设计,因为说“平衡”就有点发散。

我的建议是,产品经理在思考大模块的设计和衔接时,无时无刻的回到商业本质来review,比如一款社交配对app,用户画像怎么收集?核身能不能判断出是大学宅男还是都市女白领?核身后对各类画像要分成几级运营?最终回归到能对哪些收费对哪些免费才最能留住用户但又能储备业务收入?前台场景不管是设计对对碰、还是话题交友、还是游戏室,哪个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聚合最大的使用人头(用户兴趣),贡献最多的费用消耗(take rate)

所以我不再细节去分析画像怎么去核,标签怎么划分、场景怎么设计和投放,最本质的东西依然是商业flow—— 没有一个产品部分,或者一条产品流程可以独立于商业本质之外。如果一套标签的设计不能产出清晰的用户划分,以便最终能对其建立付费模型,或者间接促成对另一群关联用户的营收模型,那这里估计是绕了弯路,或者产品基调定的过于阳春白雪了。

Q5. 1688网站的标签体系是如何搭建的,对于整个网站的作用体现在哪?

这问题感觉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呵呵,1688的标签体系早期我差不多搭了一整年,大概从2012贯穿到2013年。从标签的类型制定(商品标、商家标、活动标、物流线路标等)、到标签的前台呈现(商品详情、店铺页、搜索页)、再到基于标签快速生成导购场景的搭建平台,包括标签效果的监控仪表。标签大家用起来之后发现很方便,我记得线上tag当时达到4千多个,远远超过当时淘宝的标签量级,从使用流程上对内部小伙伴们也相对白盒。

标签对一个业务最核心的意义是分类索引。这也是衡量标签在业务下是否站得住脚的关键KPI,无论是游戏、社交、电商还是工具软件,标签在中后台sorting的价值是其存在意义:快速让聚类好的内容匹配到前台需要看到它们的用户,产生商业变现的可能。

抛一个开放问题供大家思索:小红书为了让用户快速touch最有转化可能的内容,它的标签结构可能是怎么设计的?如何跟前台的自动投放挂接?

Q6. 1688的支付流程和C端电商有什么不同?

还是那个思维:放在商业本质的框子里去review流程的设计。B类交易的客单天然比C端要大,交易的物资比C类多。这一个“大”跟一个“多”,会带来什么问题?支付宝微信网银的限额需要突破,那大额支付的交易流程就要出来;分首、中、尾批次的商品交付是现实生意中常见的生产交货方式,那账期支付就要出来;线下大宗的水泥、机械用票据结算,那就需要有线上电票方案;小老板们进货的成本比较高,资金链经常岌岌可危需要贷款,那就需要有赊账金融支付等等。当然,这些交易流程凝结了对商品流程、交易链路、金融产品、会员体系等等模块的串联该咋,实际在落地的过程中复杂度都比较高。我自己在1688时间不短,自知对B类支付的了解也是皮毛。

B类的商业流通越是复杂,可发挥的细分情景就越多,建议大家有机会时都能进入到这类领域历练一番,不管是产品基本功还是商业判断力,一定有大收获。

Q7. 从线上B类产品到线下批发市场的智慧化探索业务是怎样的?

现在大家对线上零售和线下卖场的结合已经习以为常了:银泰有自己的app,来福士/嘉里中心有公众号运营客人,天猫、大众点评也早已把线下品牌店铺都端上来做了结构索引和消费打通——但大家不一定对线下批发市场有概念,而恰恰这些批发市场在我们这些80后、85后的长大过程中经历了黄金发展时代:广州十三行、杭州四季青、上海七浦路、义乌小商品、深圳华强北、韩国东大门等。

这些如雷贯耳的批发市场在当下的商品流通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我记得五年前的批发市场总体交易额是9.7万亿,从业人员过千万)。从广州白马随便挑出一个档口,可能一年交易额过亿,也许你身上穿的品牌就从他家拿货,只是统一做了吊牌包装和洗唛;你家里的OPPL灯泡,也许就是楼下五金店从环城北路批发市场的档口里每周去采过来。我在2016和2018两年从不同角度的参与了跟批发市场合作的两个项目,还是受益匪浅。

从产品角度,跟批发市场对接后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那段时间我们从很多角度都在试着拉近和市场之间的距离,以提升合作效率,把线下的优质商品第一时间搬上来。其中包括:搭建线上专属门户“档口尖货”收纳全国市场内容,再用几种小程序去拓宽这些线上内容的可见范围;再通过一套线下选品系统完成各种角色员工能够offline to online的选品选商进来,并且预测出售卖结果,让线上有活水可流;同时我们做了很多线下软硬件结合的智慧功能尝试,包括市场内的电视百屏控制系统、3D虚拟逛市场、3D商品建模、智慧拿货小推车等等,把线下的用户行为和线上的数据系统结合起来产生DT价值。这些产品的体系相对丰富,其实可以够开一期专题了。呵呵。

总体看,跟线下批发市场合作的这两次项目让我对商品(尤其服装产业)从设计打版、生产到一二级经销代销再到终端零售营销这个过程有了远超出纸上谈兵的理解、那段时间也认识了不少各个环节上的角色成了真实朋友,包括买手、市场管理者、带货网红等等。所以真心建议每个产品经理同学,有机会要扎进现实商业环境中,才有机会以第一宇宙速度逃出那种凭大脑逻辑单打独斗的定势。

PMCAFF问答专场是一场与PMCAFF用户互动的问答活动,我们每期都会邀请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一线产品从业者和咖友们共同交流,目前已成功举办过60 期,先后有来自腾讯、百度、阿里、360、小米、京东、去哪儿等大厂嘉宾入驻。

这个世界问题太多,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来自PMCAFF用户在你的专业领域中,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类刁钻问题,那么欢迎你参加PMCAFF问答专场

活动申请可以添加工作人员微信沟通咨询,加好友请备注:问答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