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穆王在公元前613年去世,他的儿子熊旅即位,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即位时还不到二十岁,而此时正是晋国霸业的衰落时期,不过楚国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楚庄王初期,晋国灭了楚国的附庸国蔡国。虽然蔡庄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但楚庄王视而不见。而在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同时巴国东部的山戎族、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陷崩溃。而当政三年的楚庄王,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楚庄王是怎么当上春秋五霸的 东周春秋(1)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显强而取天下”,显露出觊觎全天下的野心。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不能过问!”成语“问鼎中原”由此而来。

楚庄王是怎么当上春秋五霸的 东周春秋(2)

还有一则则更能表明楚庄王的宽以待人、心胸开阔终能赢得人心的故事。在一次楚庄王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

楚庄王是怎么当上春秋五霸的 东周春秋(3)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楚军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晋军内部分歧不断,将帅不和,缺乏统一指挥而各自为战,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本人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把每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通过该平台把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喜欢的读者可以看下我之前按历史发展时间发布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