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2】也,宁【3】俭,与其易【4】也,宁戚【5】。”

论语八佾篇原文感悟(论语八佾篇第三4)(1)

【注释】

【1】林放:鲁国人。林放这两个字的意思是,鬼火鬼影出没,引申为,说鬼话,鬼话连篇。

【2】奢:不俭。多。

【3】宁:稳,稳定,稳妥。引申为,最优的选择,最安稳的选择。

【4】易:变化,如蜥蜴变色一样。

【5】戚:原指斧子,古人用藤条把石头绑在木棍上做成斧子,要求坚固、不变。

论语八佾篇原文感悟(论语八佾篇第三4)(2)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问的这个问题太大了,太深广了。现在的所谓礼,与真正的理相差太远了。现今社会的所谓礼越来越多并且经常变化修改。其实礼应该宁少不要多,与其变来变去不如固定不变。”

论语八佾篇原文感悟(论语八佾篇第三4)(3)

【徐力点评】

一、关于法律和道德规范,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就是认为,法律道德条文越多,越复杂,越细致,越完善,最好是能涵盖生活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最好是事无巨细都能面面俱到,那样才好,那样才代表社会稳定和谐。

而实际上,却是正好相反。

当有人不能自觉的时候,的确是需要制定一些法律道德规范来约束一下他们。但是,仅仅只是需要在人们不能自觉的那些领域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规范,对大家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那一部分,进行有目标地有的放矢地管束。

因此,祖宗在开始制定礼的时候,制定的也就比较简单,有那么几条就够用了,根本没有多繁杂。

但是,随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们违背公平正义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多,人们违背天道良心的做法也就越来越多,那么为了约束这些人,礼也就需要跟着增加。也就是说,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也要随之增加,以求囊括覆盖上这些所有的违法乱纪、破坏公正平等的各种行为。

也就是说,人们越堕落,越违背良心良知,那么也就越需要制定更加繁琐、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来管理社会。

那么这样发展下去,当人们普遍堕落严重的时候,人们的各种各样的言行举止就都几乎不能自觉了,就都需要有详细的法律制度条文来约束着,人们才知道怎么做人,才能不干缺德事。一旦社会发展到这个程度,人们的一切行为,事无巨细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了,那么就叫礼法比较完善了,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普遍都学得很坏了,这样的话,也就危险了。

所以,大家不要为礼法的完善健全而欢呼。因为,礼法越简洁,越少,人们越友善,社会越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和睦越和谐。

要知道,人类制定礼法的最终目的,恰恰正是为了消灭礼法,让人们重新回归良心本性。

二、关于法律和道德规范,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礼法一旦制定,就不要轻易地改动。不经过特定的程序,所有已经推行的礼法,不能人为随便地更改,千万不要朝令夕改!

律法道德规范,那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要遵循的做人做事原则,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如果规矩老变动,第一,这会让原来那些已经守法守规矩的人感觉对自己不公平,会心生怨恨。这会导致他们对法律丧失信心,以后就可能不再守法守规矩了。第二,这会让大家认为礼法不过是人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工具而已,造成人们不再尊重法律道德,而是视法律道德为儿戏的严重后果,这样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我们那些懂道理的祖宗们,才反复告诫子孙后代:法律法规制度道德规范,一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万万不可随着自己的性子,随便改动,法律道德的稳定,也就是社会的稳定。

有句祖训叫,祖宗之法不可变!虽然这句话不完全对,但是也体现了祖宗们的用心良苦!祖宗们是担心后来的那些不肖子孙,为了自己的私利,擅改法律法规,动摇社会稳定的根本,把社会给弄混乱!

三、在论语的这一节,实际上就是孔子在回答林放的问题时,阐述了自己对于礼法的观点:宁少不要多,不要变来变去,要固定不变。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对于礼法的这两个真知灼见,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论语八佾篇原文感悟(论语八佾篇第三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