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吴苗苗 李元华

“我今年72周岁了,是咱们共和国的同龄人。”夏国胜一边驾驶着游船,一边对记者说,他的名字,是当年的解放军干部给起的,寓意着一种祝愿。

虽已年逾古稀,但夏国胜的体格看起来却十分硬朗。“只要有空儿,我就会开船出来转转,不只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想看看水面上的景色。你看,多美啊。”

青山绿水渔民生活(白洋淀渔民吐心声)(1)

渔民夏国胜说:“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金秋时节的白洋淀,水面开阔,波光粼粼,芦苇冒出水面,时而像高高的围墙,时而又像漂浮的小岛。偶有渔船迎面驶来,船上站立的十多只鱼鹰,顿时引来附近游船上一片惊呼。

在白洋淀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夏国胜,是河北省安新县桥东村人。桥东村四面环水,是典型的淀中村,村民大多以捕鱼为生。“这几年,水质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游客也越来越多,村里人除了捕鱼,还搞起了旅游。”夏国胜说,他在春天会驾船打鱼,到了旅游旺季,就带着游客在水面上游玩,一次能挣十几块钱。

青山绿水渔民生活(白洋淀渔民吐心声)(2)

白洋淀水面波澜不兴。长城网记者 吴苗苗 摄

“岁数大了,不能光闲着,要适当活动。”夏国胜说,现在,孩子们都有稳定的工作,不用他操心。自己和老伴除了打鱼和旅游收入,每人每月还能领到100多元的养老金,年底的时候,村里会给每个人发放1300多元的生活补贴。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感觉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夏国胜大声地说着,笑脸倒映在水面之上。

年轻时,夏国胜是村里的生产队长,经常为乡亲们的温饱问题发愁。“遇到饥荒年,只能用菱角、地梨甚至草籽来充饥。”夏国胜说,“如今多好啊,吃喝都没问题,不仅大米、白面管够,人们还开始讲究营养和健康。”

青山绿水渔民生活(白洋淀渔民吐心声)(3)

村民在运输刚刚采摘的荷叶。长城网记者 李元华 摄

说着,不远处的几只“鸪丁”进入记者的视野。夏国胜调整航向,想让记者靠近看个真切,“鸪丁”们却并不配合,扑棱棱飞到了更远的地方。“我小的时候,‘鸪丁’在白洋淀上随处可见,后来,水质不好了,‘鸪丁’也很难见到了。”夏国胜告诉记者,这几年,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明显,“证据之一,就是淀里的‘鸪丁’越来越多。据说,白洋淀里的‘鸪丁’,目前有近10万只。”

“鸪丁”是一种水鸟,学名叫“白骨顶”,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随着白洋淀水质和环境的改善,不只是“鸪丁”,白鹤、白鹭等前些年少见的鸟禽都成了白洋淀上的常客。据统计,白洋淀的野生鸟禽已多达225种。

青山绿水渔民生活(白洋淀渔民吐心声)(4)

安新县圈头乡宣传委员王笑航向记者介绍白洋淀污水治理情况。长城网记者 郭庆敏 摄

为了保障白洋淀水质,安新县78个淀中村、淀边村,通过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实现了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村里的污水,通过管道运送到淀外,处理之后,用于农田灌溉等,既消除了污染,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一举两得。”夏国胜说。

在他看来,乡亲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提高。“现在,很少人会去捡拾淀里的鸟蛋。大家都知道,这些鸟蛋可能会孵出小鸟。”说到此处,夏国胜似乎有些感慨,“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吧。”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