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1)

儒家自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开始形成,到三百年后的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确立在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是实用性、功利性,其核心是志在治国安邦,明道救世,价值目标是维护王朝的统治,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最终儒家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历史社会的方方面,直到今天为止,儒家思想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对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里。

  虽说儒家思想不代表着男尊女卑,可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中随处可见;从最早《周易·系辞上》中写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逐步确立了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道德准则。到宋时期的理学的形成,更是强化了男尊女卑的关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价值观,“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成为道德高尚的标签,将儒学、宗教人欲和封建政治纲常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当然,不能说是男尊女卑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不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的直接原因。男尊女卑的观念也不只是中国独有,古今中外,世界上到处都是。应该说,男尊女卑的思想和经济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越少是贫穷落后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越是严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社会地位,到如今,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女汉子开始到处可见了,可见,还是那句话:有钱才是爷。

  汉字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与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思想直接反映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比如和动作有关的提手旁,再比如和金属有关的金字旁,和女性有关的女子旁得等。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2)

  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女字很简单,笔画也很少,可是要写好,却并不容易。在书法上,往往也是越简单,笔画越少的 字越是不容易写好,一旦下笔,就定型了,没有任何可以补救的措施,不像笔画多的,某一笔写差了,可以用其他笔画来呼应补救,还可能有不一样的妙趣。此外,书法小技也, 读书乃大技,古人以书法入仕,学书法是为了当官的,正所谓穷文富字,留传下来的书法都是出自高管之手。可是要学好书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书法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要想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警戒,脱离技术阶段,那就只有多读书,深入学过中国古典文化,诗词戏剧,即国学。

  女字旁蕴含着深刻的男尊女卑思想。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女子的撇折这个部首,就像下跪的膝盖一样。一般来说,汉字是讲究对称美的,但女字部首,在明清之前,下部很少和撇画取对称关系的。明清之后,才逐渐取对称平行。具体表现看鄙人书写的安字。当然,我只是个初学者,写得不好,为了此文,硬着头皮上的。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3)

明清之前“安”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4)

明清之后“安”

  再从字义上看,诸多含有贬义色彩的字词无不是含有女字旁的,比如:

  婚字,当年我们英语老师说“女人昏了才会婚…”婚,在古时也写作昏,这是早期黄昏抢婚习俗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反正到现在婚礼也似乎没有一大早开始的。再如奸字,还是那个老师这么解释的:“女人太能干了,便是奸…”这是不是和“女子无才便是德”遥相呼应呢?再比如这些字:奴、婢、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嫖、妾等等无不充满的了女性受歧视、压迫的地位。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5)

  有人已经做了还不错的的整理了,我就在这里摘抄一下:

  第一类是表明女性性别的词,计45个,多成为称谓。如:姆、奶、娃、妪、妻、妹、姑、妈、姨、娘、婢、姐、妞、婕、妤、妯、娌、妗、她、妇、妃、嫔、嬖、嫂。

  第二类是与女性的动作有关的字,如妆指化妆,媒指介绍婚姻大事,妁指说媒,多由女性完成,还有娶,姻,婞,嫠等。大约20个字。

  第三类是标明人类起源的字,有姓,始,娲,娩,妊,娠,姜,娃等约10个。

  第四类是赞扬女性的词语,有嫦,媞,娟,娴,婉,妩,婷,嫱,婥,娥,娜,姝,,看似较多,约40个,但多用来称赞女子的容貌,但大都是从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女性,换言之,女性的美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需要,从词义上看还没有女子觉悟到容颜是为自己而生的程度。涉及到女子才干的就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如婧、妤,至于用“女”字旁称赞女子品德的字就几乎没有了。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6)

  第五类是与女性有关的明显的贬义词,有十余个,如妓、娼、婊、奸、姘、婬等。

  第六类就是带有鲜明的歧视女性色彩的了。这些字有的本义就含有贬义,有的是引申义表贬义,还有的是这个词本身不带褒贬色彩,但组成的词语却有明显的贬义,而这些贬义内容本来是男人女人身上都可能具有的,却特意用“女”来造字。这类词语在“女”字旁的汉字或词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下面作一些列举,让我们来看看它给了我们哪些隐含的信息和暗示:

  妥:双手之下为女,表示人要做到踏实妥当,须得驾御住女子,使之在你的掌控中。

  妒:从女,它暗示我们,妒嫉他人从来都是女人的天性,与男人无关。但男人真的就没有小肚鸡肠的时候吗?

  婪:贪婪,永不知足的只有女人,不然为何不把它写成“林”下一“人”字或一“男”字呢?。

  佞:本指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别人,可造字之人认为绝对只有女人才会用甜言蜜语迷惑他人,于是断然用了“女”字旁,而忘了历朝历代庙堂之上和江湖之中的奸佞小人从来就没有断绝过?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7)

  妾:一个女人在站立之下,也就意味着有人站立在你之上使你不能直立做人,你处于那情形肯定就只有充当小老婆的角色了。

  嬗:指蜕变演变。人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但这个字告诉我们,多变、不专一、出尔反尔不是女人是谁呢?

  嫉:心胸狭窄,小心眼儿的人怎么又与女人沾边呢?

  嫌:高高在上、看不起他人、目空一切,全是女人才会做的事。

  嬉:打闹逗趣、不正经为嬉,怎么嬉闹、嬉戏、嬉笑的都是女人?男人就是一本正经的吗?为何一定得用“女”字旁而不用“口”字旁呢?

  耍:玩耍、不务正业之义,从“女”,男人成天就忙于正事?换个角度,作玩弄之义时,说明了生活中被玩弄的只会是女人!

  嬲:ni?o,一女居两男之中即为戏弄、纠缠,那有没有一男处于两女之中的字呢?

  要:在甲骨文中"要"字表达女性的身理需要,造字之人认为女人有这一需要是可耻的。

  妨:妨碍、影响他人,只是女子才会做的行为;误事的必定是女人。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8)

  奴:是古社会中受到压迫剥削、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后来在早期的白话中才用于青年女子的自称,但造字之初,没有自由的人不仅仅是女人啊。

  好:本指女子容貌佳丽,引申为美满。怎样才算美满呢?有女孩出生还不算,需得再添男丁才算行。

  威:女上有一横,那就意味着男人要有威风、气度,就不能让女人有抬头的机会;或者说,男人要有威风,先得灭掉女人。

  巍:男人要想高大、威猛、受人景仰,需要把女人和鬼压在山下,永世不得翻身。请注意,女人卑贱到了和阴曹地府的鬼魅并列!悲哀啊!

  娱:从女,本义快乐,欢娱,《楚辞·离骚》中有“夏康娱以自纵”,《周书·程典》中有“诸侯不娱”,说明古代要获得欢娱,离不开女子,女子的作用就是给人娱乐。

  嫩:本义,事物初生时的柔弱娇嫩状。出生时柔弱,娇气的只有女孩吗?说“你娃嫩了点”就是说你就像女子一样柔弱。

  娇:本指柔嫩可爱,现在使用到的词语贬义多过了褒义。娇气、娇媚、娇贵、娇惯、娇滴滴、娇生惯养,这些词用上“女”还真不能让女人心理平衡。

  委:用“委弃”表示抛弃、用“委靡”表示无精打采,总看不出这些意义与女性有什么必然性。以“委”造的字,如诿,指推诿,萎,表萎靡不振,不仅让女人看到这些词语不舒服,现在可能还绝难接受了。

  媕婀:犹豫、不能决定的样子,这不说明优柔寡断的总是女人吗?

从文字角度看女性尊卑(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9)

  娄:从女,不得不让人想到,捅娄子、坏了大事的总是女人。诸多历史事实可鉴:商是叫妲己的女人误亡的,西周是被叫褒娰的女人害灭的,夫差是让叫西施的女人美色迷昏了头的,董卓是由叫貂蝉的女人招来的护花使者吕布杀死的,吴三桂是因为陈圆圆投入了刘宗敏和李自成的怀抱才反叛的。

  姗:但这个字可以是称赞你走路缓慢从容,但“姗姗来迟”一词就告诉了世人,迟到、不按时的都是女人。

  奸:女性本来已经很不幸了,但组成的词语更全为贬义词。奸笑、狡诈、奸滑、奸商、奸计的词义还与女性有半点关系吗?

  妄:荒谬不合理、非分的、超出了常规的。本义,胡乱。《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贾子道术》中“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春秋繁露》中“施妄者,乱之始也”,足见没有一个褒义。至于今天的词语如狂妄、妄言、妄念、妄想等都全然看不到是女性的行为的影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