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兰寻亲(玉兰的儿子武金山替母寻亲)(1)

太行奶娘王玉兰(资料图)

1944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严峻的时期,在武乡县大有乡一个叫峰背村的小村庄,一位年轻的母亲王玉兰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八路军战士的儿子张胜利。1948年冬天,张胜利与王玉兰分别,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之后便再无音讯。1990年,王玉兰老人临终前,拉着大儿子武金山的手说:“儿啊,胜利是你的弟弟,也是娘的儿子,娘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到他了,你一定要帮娘找到他,看看他过得好不好。”

此后的岁月里,武金山带着母亲的遗愿四处寻找弟弟张胜利,但都杳无音讯。如今已经75岁的武金山回忆往事,依旧老泪纵横,他希望通过本报寻找张胜利,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帮母亲完成心愿!

8月7日,微信公众号老区之声推出一篇文章《寻找张胜利!》,讲述了一位75岁的老人帮母亲寻找70多年前的太行乳儿张胜利。几经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武金山。8月9日,在城区柏后村武金山老人家中,老人缓缓地打开话匣子,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回忆,一九四四

提及往事,武金山说有些是他儿时的记忆,有些则是母亲对他的讲述。据他回忆,那是1944年的夏天,母亲王玉兰生下了一个女孩,然而孩子不久便不幸夭折了,母亲十分悲痛。一日,村里的游击队长魏名扬与村干部王兴盛来到家里,说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有一位护士,生下一个小男孩,因工作太忙,奶水不足,想托人给孩子找个奶妈,问母亲是否愿意。当得知是给八路军战士的孩子当奶妈,武金山的父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没过多久,魏名扬和王兴盛就带着一个两个月大的男孩来到武金山家,一起随行的还有孩子的父母。小男孩名叫张建华,之前的奶娘因为奶水不足,导致孩子营养不良,长得又黄又瘦。武金山母亲接过孩子,抱在怀里哺乳。小男孩饿极了,咕咚咕咚地大口吃起奶来,不一会儿小肚子就吃得鼓鼓的,然后紧紧靠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看到此景,张建华的父母十分感激。

张建华的父亲临行前告诉母亲,自己是安徽人,妻子是河南济源人,两人都在一二九师卫生部工作,住在窑湾、左会、显王一带。他们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张建国,寄住在东乡一个老乡家里,小儿子张建华正嗷嗷待哺,能给他找一个合适的奶娘是他们夫妻俩的最大心愿。武金山的父母说,八路军在前方打日本鬼子,自己为八路军哺育小孩也是应该的,请他们放心!

张玉兰寻亲(玉兰的儿子武金山替母寻亲)(2)

武金山给记者讲述张胜利的故事。

寄托,信守承诺

就这样,武金山在失去妹妹的同时,多了一个弟弟。武金山说,小建华在母亲的精心哺育下,长得又高又胖,虎头虎脑十分惹人喜爱。因为男孩天生淘气,为此母亲可没少操心。只要他出门,母亲必定会跟在身后,生怕他摔倒碰伤。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一家人勉强能填饱肚子,但是家里有啥稀罕东西,母亲总会留给建华。而自己只比建华大两岁,看见了很不服气,于是就跟建华抢着吃,母亲见状就会把他打一顿,并教训他说“:建华还小,你是哥哥就应该让着弟弟。”

小建华刚学会吃饭,总爱自己端着碗吃饭,可是由于他太小了,经常会把碗打碎,但母亲从来不责备他。因为当时村子里买不到碗,买碗得到武乡县蟠龙镇或襄垣县西营镇去,这样既耽误工夫又浪费钱。为了让建华有一个打不破的碗,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凭着自己一双巧手,用草帽编织带子,给建华加工缝制了一个轻便而又耐用的小碗,这样掉在地上也打不碎,建华见了很高兴。

转眼这一年春节临近,建华的父母在魏名扬和王兴盛陪同下,又来到武金山家。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又白又胖时,心里十分高兴,并一个劲儿地感谢王玉兰。接着建华的父亲说,抗日战争马上就会胜利,他们想给建华改个名字,就叫张胜利。在场的人听了都很高兴,纷纷说好。从此,建华正式改名为张胜利。

别后,再无音讯

“我和胜利在一起生活了四年,没想到分别后竟再也没见过面。”话音刚落,武金山满眼泪水,他说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邓大军率部队南下,参加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父母亲随军南下时,再次来到他家,他们嘱咐武金山母亲说,因为行军暂时不能带走孩子,还得劳烦母亲照顾胜利。母亲让他们放心,说胜利就是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把他照顾好。

1948年冬天,武金山的姑姑叫住了在外玩耍的他,告诉他胜利要走了。一听这话,武金山一边号啕大哭着,一边跑回家问母亲为什么要送走弟弟。母亲也哭成了泪人儿,说胜利要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我们不应该拦着。尽管内心无比痛苦,母亲还一如往常表现得很平静,连夜赶活给胜利缝制了新衣服,还有一双羊毛袜子和崭新的布鞋。

当魏名扬陪同一名八路军小战士来接胜利时,母亲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胜利也死死地抱着母亲的脖子不放手。武金山流着泪告诉记者,刚走到峰背村口的山坡上,小胜利突然不走了,哭闹着让小战士将他放下,然后朝着武金山的父亲武永福跑去,一双手紧紧搂着他不愿意离开。无奈之下,武永福只好抱着胜利一直走到武乡县上司乡圪针庄村。在圪针庄村集中了二十多个八路军子女。当时武乡县保育院的负责人准备对这些孩子进行集中训练,然后一起带走将他们送回亲生父母身边。

“三步两步一回头,胜利一哭,父亲就心软了回头去抱抱他,难以分离,可是他总要离开我们的,于是父亲狠了狠心,还是将胜利交给保育员的负责人,然后离开了。”武金山几度哽咽,说母亲为此大病了一场。之后每每提起胜利,母亲总会拿出自己亲手给他缝的帽子,睹物思人,然后就会伤心地哭起来。

寻找,远方亲人

“如今我已经75岁了,母亲1990年就去世了,弥留之际,她托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的舅舅王希贤,以及在一二九师从军后到洛阳军休所的叔叔武永贞打听胜利的下落,可是始终杳无音讯。后来我还让外甥在网上发布寻人启事,也都石沉大海了。今年2月份,由武乡县政协主办的杂志《武乡之音》刊登一篇《太行“母子情”》,是由我口述,原长治日报社副总编武云唐整理,希望以此能找到线索,结果依旧没有音讯。”武金山说,母亲在世时,总会跟他的老伴李雪花唠家常,说自己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其中一个儿子找不到了,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过得好不好。

1978年,峰背村的7、8户居民整体搬迁,武金山落户到了城区柏后村。父母亲去世后,武金山每年清明节回家上坟时,总要回自己家的旧窑洞转转,老槐树依旧在院里长着。看到眼前的情景,武金山总忍不住回忆起当初和胜利在一起嬉戏玩耍的童年。捉蝴蝶、爬树、摘野果子……胜利跟在他身后,用武乡方言喊着:“哥哥,等等我。”当然,还有两个人雨天过后,泥塘里玩耍成了小泥人,回家被母亲训斥。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暮然回首,我已是古稀之年。随着年轮的飞转,许多往事如同过眼烟云,从自己脑海中流逝。但这件事,这个人却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对武金山而言,童年的一切仍旧历历在目。他虽有亲兄妹四人,可是当时家中只有他与胜利两个孩子,他们与亲兄弟并无两样。

武金山告诉记者,小胜利如果健在的话也成了老胜利了。他想找到这个弟弟,如果能找到他,不管他在哪里,武金山一定要去看望他,完成母亲未了的心愿。(记者 丁德令)

采访手记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我有一个名字叫太行,一把苦苦菜,一把黄谷糠,是奶娘你哺育我成长……”一首《太行奶娘》令人荡气回肠。拉开历史的帷幕,太行奶娘重回人们的视线,许多人被深深震撼了:70多年前,当时那么多青年妇女冒着全家人被日本鬼子砍头的危险,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批革命后代。

采访中,武金山一口浓厚的武乡方言,令人着实受考验。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慢慢地发觉,只要把心融了进去,亦可以一点一点地理解和认同。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摧毁了无数的家庭,但是有一群人,她们虽然柔弱,却用双肩扛起了责任,正如武金山的母亲王玉兰一样,把张胜利看得比自己的亲儿子还重要。也正是由于这份坚韧与担当,我们最终迎来了胜利!

武金山老人说,他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找到张胜利!

在此,本报欢迎热心读者提供线索,我们一起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原标题:73年前,太行奶娘王玉兰哺育了八路军战士的儿子,今天,玉兰的儿子替母寻亲,张胜利,你在哪儿?

(来源:上党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