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知耻的故事(知微呆若木鸡衣冠禽兽是夸赞)(1)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

❀“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和“辛劳”没有半点关系。“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

❀“衣冠禽兽”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开始有了贬义。

❀“呆若木鸡”是境界

“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朕”也曾是老百姓

“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但自从秦始皇以来,“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使得这个词从此和普通人无缘。但“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还是不同于“我”、“余”等代词,其意思更接近于“我的”。

❀“杏林”、“杏坛”路途远

“杏林”、“杏坛”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却差别很大。“杏林”是中医界的常用词汇,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杏坛”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夜色如何算“阑珊”

“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不用于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辛弃疾写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其实是误用。

❀自谦才能用“忝列”

“忝列门墙”为谦语,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使用“忝列”是在说对方不称职,有辱于所任。

❀“人浮于食”本好事

“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已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

❀“不刊之论”不能改

“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删削”或“修改”。重要的文字才能成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宇。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不足为训”非准则

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训”不是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曾几何时”为几时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为“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炙手可热”为何故

“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万卷”该有多少书

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仁者”为何要“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事物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说“仁者乐山”。

❀“五毒”原来是良药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并非无恶不作的意思,而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8“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是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通过加工合成之后,其药性极其酷烈,是可以毒攻毒的良药。

❀“阿堵物”是啥东西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这个”,后来由于《晋书·王衍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阿堵物”渐渐被作为钱的代称。——恋恋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