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世同堂大家庭(四世同堂大家庭)(1)

住在西城玉景花园的郑润清一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一套复式住宅内,父母、奶奶三口住在楼下,自己夫妻俩和孩子住在楼上。96岁的奶奶吴乃英是一家人的宝,在孩子幼年时丧夫,独自在农村把独生子拉扯大,并培养成大学生。这个争气的儿子郑怀顺大学毕业后来到油田,并把一家人从泰安老家接出来生活,于是一个大家族在东营扎根、开枝散叶。黄三角早报记者 崔立慧

孤儿寡母人穷志不短 一路自我奋斗考取大学

76岁的郑怀顺曾经是泰安农村的一个苦孩子,不到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那一年母亲吴乃英还不满22岁。一对孤儿寡母处境艰难,即便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两个家族的帮助下,吴乃英咬着牙把唯一的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1965年,郑怀顺所在的乡镇考上四个大学生,他就是其中一个,进入山东师范大学修读历史专业。距离自己考取大学已经过去许多年,郑怀顺依然清楚记得当年自己舅姥爷的一句话,“不管再困难,考上了咱就去好好上”。正是在大学学习的经历,让他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彻底改变了一个苦孩子的命运。 郑怀顺毕业后分配到胜利油田从事教育行业,并从一名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先后在一家中学、三家职业技术学校(院)担任过校长,并在1980年将一家子人从农村带到了东营。回想到自己年少时接受了不少亲戚的资助,在自己有能力反哺的时候,郑怀顺陆续将家族里的几个孩子也接到东营,并一路帮助他们就业、成家。在二女儿郑润清的记忆里,“家里除了我们四个闺女,还有四五个堂哥、表哥,人很多,父亲在单位忙工作的时候,是母亲操持着一大家子十来口人的生活”。 像不少农村女性一样,郑润清的母亲一生任劳任怨,当年丈夫长期在外工作,农村的家务活、农活都自己一个人挑起,含辛茹苦的将四个女儿拉扯大,同时照顾着婆婆。积劳成疾,四十岁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并发多种疾病。如今,她的生活也需要依靠人照顾。 1979年靠着79块工资养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早已成为过去,如今一家人生活富足安定。生活的重担早已转移到了郑润清、刘志军夫妇身上。三位长辈年龄逐渐变大,独子生活力不从心,2006年,郑润清夫妇在玉景花园小区购置了这套房产,将三位老人接来一同居住,至今已经13年。郑润清的三妹、四妹同住一个小区,两姐妹常常下班先过来瞅一眼奶奶才放心地回家。每逢放假,孩子们都来看望长辈。“奶奶很瘦小,孩子们都长大了,眼看着一米八的大小伙子把奶奶搂在怀里,我心里就觉得暖暖的。”郑润清爱极了这个画面。

北京四世同堂大家庭(四世同堂大家庭)(2)

三位老人安享晚年 离不开家人悉心陪伴

六口人共同生活后,郑润清承担了家里洗衣做饭、清洁卫生等繁琐的家务,并坚持每周至少要给不能自理的奶奶和母亲洗上一次澡。郑润清是个“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十几年来操持着三位老人的起居生活,她没有一句怨言。丈夫刘志军总是说,“这些年来她最辛苦”。老人有思乡之情,一家人每年都要开车带老人回几趟老家,也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制定力所能及的外出旅游计划。夫妻俩曾经开车带几位老人到蓬莱龙口等地海边度假,也曾单独带老爸欧洲旅行,平时则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带老人在小区里转转、乘凉。 三位长辈住进来以后,郑润清夫妻俩和几位长辈反复沟通,最终在吴乃英的房间装上了监控,随时掌握老人睡眠以及起居细节情况。吴乃英的房间带着一个阳台,采光和视野都很好,老人喜欢在房间里晒晒太阳。就在她的床边,还有一个沙发,是为了方便陪护专门添置的,一旦老人有一丁点不舒服,郑润清夜里就会睡在这里。为了方便老人使用,他们还给老人的卫生间特意加装不锈钢扶手、墙壁拉手等物件。 照顾老人最关键的是细心的陪伴。2007年冬,时年84岁的吴乃英感到身体不适,郑润清仔细讯问后得知老人头痛。夫妻俩二话不说抱起老人就下楼开车直奔医院,经检查老人突发脑溢血,由于送医及时,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奶奶又回到了温馨欢乐的大家庭。母亲由于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身体一直不好,多次发生心梗、脑梗,一次次的深夜送医,没有细心的照顾,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刘志军对此感触特别深。“老人能够经历一次次的突发疾病后转危为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如果我们没有发现、没有及时送医,结果可想而知。民间有句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奶奶犯病那次正好是元旦前后,手术做完没几天就到元旦了,过了元旦就是85岁,我这一直悬着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郑润清夫妻俩自己的生日从不上心,但三位老人的每一次生日都从未间断过操办。每逢老人过生日,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能够坐满四桌人,三位老人的生日也成了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里最重要的节庆活动。 郑润清夫妻俩还有个心愿,就是在不远的某一天能够实现五世同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