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史记周本纪原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史记周本纪原文(史记43篇-周本纪15篇)

史记周本纪原文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译:平王登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东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扰。平王的时候,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以强并弱,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势力开始强大,一切政事都要经由各方诸侯的首领。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

译:四十九年(前722),鲁隐公登位。

笔者:鲁隐公,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司马迁在记述周朝天子的同时,插入鲁隐公,实际是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译: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去世,而太子泄父(fǔ,甫)死得早,立了他的儿子林,这就是桓王。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

译:桓王三年(前717),郑庄公前来朝见,桓王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五年(前715),郑国因怨恨桓王,和鲁国调换了许地的田地。许地的田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八年(前712),鲁国人杀掉隐公,拥立桓公。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征伐郑国,郑国人祝聃(dān,丹)射伤了桓王的肩膀,桓王就撤离回去了。

笔者:鲁隐公之死——惠公(鲁隐公之父)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隐公十年(前713),鲁国联合齐、郑攻打过宋、许两国。在其中几场战役中,公子挥都立了大功,这样就导致了公子挥在鲁国的专权。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挥来见隐公,他神秘地屏退左右,然后对隐公说:“主公当了这么多年国君,国家非常安定,老百姓也都非常富足,满朝文臣武将没有不听从您的。现在太子允已经长大了,依我看,我最好还是趁早为您把他除掉,您好安安稳稳地继续当您的国君,也让我当个太宰,好吗?”鲁隐公听了,非常惊愕地说:“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太子允要当国君是先君的命令呀!我不过是因为太子允年幼的缘故,才代他做了十几年的国君,现在太子允确实已经长大了,所以我正在菟裘那个地方修建房子,将来好在那里养老送终。至于国君之位,我已经决定还给太子允了。”

公子挥害怕公子允听到这个事之后杀了他,反而向公子允说隐公的坏话诬陷隐公想要除掉公子允真正做国君,并请求让自己杀掉隐公。公子允听信公子挥之话,于是同意公子挥请求去杀隐公。鲁隐公做公子时,曾与郑国作战,被郑国俘虏,贿赂了郑国大夫尹氏才得以脱身,所以隐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园子里,时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里。羽父就趁隐公去祭拜时率军把隐公给杀了。公子允上台,即为鲁桓公,为了掩人耳目,桓公和公子挥又下令讨伐蒍氏弑君之罪,最后找了个替罪羊挡了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