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绝大多数都是一样的,但人类却拥有独一无二的智能。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新近的研究表明,因为人类的童年期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漫长得多,因此在进化的竞争中胜出。

5岁变聪明的方法(儿童期长让人类变聪明)(1)

漫长的童年造就人类的高级智慧

人类的智能从何而来?传统的答案是,人类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分工使人类的大脑得到了充分的发育。这让人不禁想到《人与自然》或者《探索发现》之类节目里看到的画面:一群原始人类集体狩猎庞大的猛犸象,面对比自己强大很多的猎物,原始人挥舞着矛刺,协同合作,共同围捕,最终将惊恐万分的猎物赶下悬崖或是直接杀死。

不过,最新的研究让科学家发现了另一种答案:物种成长期长短与智商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典型的例子是鸟类。“晚成”型的物种,例如乌鸦,它们的幼鸟需要精心喂养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育成熟,结果,它们的成鸟具有大型猿类才有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比如在使用工具方面,乌鸦的能力并不逊于黑猩猩。而那些“早熟”型的鸟类例如家鸡,它们的幼体发育成熟相对要快得多,但付出的代价是,成鸟不具备必要的灵活性(例如飞翔)和需要智力支持的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

5岁变聪明的方法(儿童期长让人类变聪明)(2)

“晚成”型的物种成年后,在多变的环境中更容易存活,并可以改变环境。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发育成熟之前,这些动物无论是在智力还是体质上,通常都是十分脆弱的。例如当一只庞然大物冲向幼小的孩子时,孩子是毫无选择的,因为他既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也没有逃跑的体力。那么选择“晚成”型成长策略的物种,是如何在进化中规避发育期过于漫长所带来的问题的呢?

“晚成”型物种的应对策略是进化出了一个漫长的成长期。在成长期中,成年动物和幼体分工明确:成体担负起保护和照料幼体的责任,而幼体则利用保护期去学习和发育。

人类是采取“晚成”型策略的物种中最极端的例子。与许多其他物种相比,我们有更长的成长期,在此期间我们对幼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这也许正是人类智力独一无二的原因之所在。

孩童展现了不同于成人的智力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漫长的儿童期究竟促进了人类哪些智力的发展,怎样使人类一跃而成为最成功的物种的?

首先是培养自我意识。实际上,婴儿和儿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例如,婴儿似乎与生俱来就知道谁是他们的同类,而且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更相近,他们不仅试图了解身边的世界,而且还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与之交流。

其次是培养理性思维。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来讲一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少年时的故事:麦克斯韦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去散步。他们看见路旁停着一辆空马车。小麦克斯韦突然问父亲:“爸爸,你看那辆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信口回答:“它在休息。”“它为什么要休息呢?”“大约累了吧,”父亲敷衍说。“不,”儿子纠正说,“它是肚子痛!”“不是肚子痛,是累了。”“不是累了,是肚子痛!”儿子一口咬定。

像小麦克斯韦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我们周围孩子身上也经常发生。只要成人不怀偏见,就会承认,孩子的说法其实逻辑性并不亚于成年的思维。而除此之外,还充满了想像力和独创性,这是一般的成年思维所不具备的。

孩童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娱乐或者说玩耍,是人类漫长的成长期中看似漫无目的,但实际上意义重大的内容。孩童所表现出的好动和好奇,驱使他们进行具有探索性的娱乐——按下每一个按钮,拉动每一根线绳等等,实际上恰恰是这些“探索”让他们了解了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运行规律。此外,他们还乐此不疲地投入“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扮演各种变换的社会角色,加上幼稚的幻想,几乎模拟了人类行为的所有可能方式。这个过程也有助于他们去了解如何成为一个成人。

孩童期:无忧无虑的梦工厂

透过这些研究我们看到,儿童同成年人相比,并非那么不堪。实际上,他们具有同样复杂的意识、同样强大的大脑和充沛的活力。

当然,与成人相比,孩童也存在着明显的短处:他们具有奇特的创造力和远见的想像力,却缺乏起码的执行能力。他们就好比是人类的研发部门,是充满想像和创造能力的梦工厂,而我们成年人则好比是生产和销售部门,是践行我们之前所画蓝图的工程师。

不过,孩童相对于成人的“短处”并非毫无意义,正因为他们不必去考虑成年人该做的事,例如婚配、繁殖、战争和生计等等,才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同时探索其中可利用和可改善的地方。

因此,人类在漫长的童年期所形成的独特的智力,正是人类在与万千种动物的生存竞争中得以胜出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