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万国“完璧归赵”出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大智大勇,不辱使命,传诵千古但细读这个经典故事,猛然发现蔺相如在千年前就娴熟地使用了法律思维来完成外交使命,妥善处置了一宗国际买卖交易纠纷,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何时能完璧归赵?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何时能完璧归赵(完璧归赵之法律战)

何时能完璧归赵

文/毛万国

“完璧归赵”出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大智大勇,不辱使命,传诵千古。但细读这个经典故事,猛然发现蔺相如在千年前就娴熟地使用了法律思维来完成外交使命,妥善处置了一宗国际买卖交易纠纷。

一、和氏璧来历不凡

和氏璧相传为楚国人和氏在山中发现而得名。和氏发现玉石后将其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石鉴定人鉴定,鉴定人说是石头,于是楚厉王下令砍了和氏左脚,等楚厉王死了,楚武王即位,和氏又将玉石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交给玉石鉴定人鉴定,鉴定人又说是石头,楚武王又以欺君之罪下令砍了和氏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玉石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还流出了血。楚文王派人问和氏为什么哭:“天下被砍足的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和氏回答说:“我不是因为双足被砍而哭,而是因宝石被错认为石头,对国家贞忠之士却枉定为骗子,这是悲伤的真正原因哦!”楚文王派人将玉石切开,果然获得了宝玉,并以“和氏璧”命名。这估计也是因鉴定人虚假鉴定导致冤案的最早历史记载。

二、以城换璧的背景

秦昭王时,秦国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扩张势头正猛,利用各种借口对外用兵,尤其将楚国作为了进攻方向。胡服骑射变革之后,赵国父子权斗,赵武灵王失败,赵惠文王上位,赵国国力尚不及秦国,对强邻秦国尚不敢主动发起挑战。一说,楚国为联合赵国抗秦,将和氏璧送给了赵国以示结盟,不幸,这个消息传到秦国。秦国为了试探赵国和楚国联合抗秦的决心,派使者提出愿意用十五城交易赵国的和氏璧。

三、交易风险的评估:“换”还是“不换”,两难

面对秦王发出的交易邀约,要不要承诺,订立以城易璧的买卖契约?赵王召集大将军廉颇和诸大臣开了内部交易风险评估会,结论认为这宗买卖交易风险很高,比较烫手,左右为难。如同意交易,估计和氏璧有去无回,秦国十有八九不会交付十五座城池,赵国在诸侯列国面前将颜面扫地;如不答应交易,则又为秦国留下了发兵攻打赵国的借口。面对巨大的交易风险,赵王一时难以决断,因为一旦拍板,不是丢财,就是丢命。

四、相如献计:不交城,就完璧归赵

拿不定交易主意的时候,赵王决定先挑选入秦的使者人选。

宦官令缪贤向赵王推荐说:“蔺相如这人有本事,可以用”。

赵王问:“证据呢?”

缪贤说:“臣给大王讲个自己经历的故事吧,曾经臣犯罪打算逃到燕国,相如问臣燕王这个人可信吗?臣以为燕王可信,证据就是臣曾经跟随大王您在边境接见燕王,燕王私下握住臣手说:‘兄弟,我们交个朋友吧’。相如分析说:‘不对,赵国强而燕国弱,您是赵王身边的红人,赵王信任您,所以燕王为保全燕国愿意结交您,不是看重你这个人,而是看重你背后的赵王,您千万不要把平台当本事,如今您要背叛赵王投靠燕王,燕王怕得罪赵国,又怎么敢收留您呢,必定会将您绑送回赵国。还不如老老实实主动脱掉衣服,露出身板肉,趴在刑具上向赵王坦诚请罪以求宽恕,赵王还可能免您的罪’。臣依他建议而行,大王您果然免了臣的罪。臣认为相如这个人确实有勇有谋,逻辑缜密,是把好手,可以一用,所以臣推荐他,也是报答您对臣的宽恕”。

赵王于是召见相如问到:“秦王欲用十五座城池换本王的和氏璧,可以答应交易吗?”相如回答说:“秦强而赵弱,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收到和氏璧,秦王不给城池,如何风控?”相如回道:“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理亏。赵给璧而秦不给赵城,秦理亏。如其让赵背负理亏的责任,还不如宁愿让秦背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有推荐代本王到秦国去办这庄交易的人选吗?”相如回道:“大王如没有合适人选,臣毛遂自荐为大王办差,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就完璧归赵。”赵王于是委派相如带上璧去与秦国交易。

五、秦王交城无信,相如妙回玉璧

秦王坐章台接见相如,相如奉璧交付给秦王。

秦王拿到玉璧大喜,将玉璧传给自己的美人宠妃和大臣侍从们品鉴欣赏,都赞不绝口,恭贺秦王威武。

相如见秦王无意向赵国交割城池,上前向秦王说:“和氏璧有瑕斑,请允许臣指给大王看。”

秦王命人将玉璧交给相如。

相如一拿到玉璧连退几步倚靠在庭柱边,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欲得到这块璧,派人送书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成性,依仗强大,只会编造用城池交换璧的假话来骗取璧,实际不会真用城池来作交换’。商议不交付秦璧。臣以为普通百姓交易尚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易呢!且以一块玉璧的缘故破坏赵国与强大秦国的友好双边关系,太不值。于是赵王就斋戒五日,派臣带上玉璧,连同赵王的国书一起送到秦国的朝廷上。什么道理呢?就是大国之间应相互敬重。但臣今天来,大王接见臣的礼节不周到,怠慢了赵国;收到交付的玉璧,故意当作臣的面把玉璧传递给大王的美人宠妃,就是当面打臣的脸,戏弄臣和赵国。臣看大王无意向赵国交付城邑,所以臣重新取回了玉璧。大王如逼臣立即交出玉璧,臣的头今天就和与璧一起砸碎在您的庭柱上!”

相如持璧斜看着庭柱,就要撞向庭柱。秦王怕他撞破玉璧,就道歉叫他不要乱来,召来有司送上地图,指着地图比划说从这城到那城一共十五座城池都交给赵国。相如揣度秦王只是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得不到,就跟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共认的绝世珍宝,赵王担心秦国霸凌,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天大王也应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才敢呈上玉璧。”秦王衡量,不能强夺,就同意斋戒五日。相如估计秦王虽同意斋戒,肯定违反约定不交付城池,就派人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怀藏玉璧,从偏僻小路逃走,将玉璧送回了赵国。

六、秦王不守信约,相如改变交易规则

秦王斋戒五日后,设九宾大礼,迎接赵使蔺相如。相如到,对秦王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位君王,都没有一个信守契约的。臣诚恐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王,故令人持璧回归赵国,从小路赶回赵国了。况且秦强而赵弱,大王派遣一个使者到赵国,赵王立即送来了璧。现在秦国强大,如先交割十五都城给赵国,赵国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吗?臣知欺骗大王之罪依法当诛杀,臣愿意受汤镬之刑的责罚,只是请求大王与群臣商量一下,拿出个好方案。”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这时有人来要抓相如去受刑罚,秦王反而对群臣说:“今天即便杀了相如,也终不能获得玉璧,反而坏了秦赵两国的双边关系,不如好好以礼款待他,然后放他回去,赵王难道因一块璧之缘故欺辱秦国吗!”最终在廷上接见相如,毕礼而欢送相如回了赵国。

七、相如回赵,交易解除

  相如回到赵国,赵王因他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拜相如为上大夫。此后,两国交易解除,秦国没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再给秦国玉璧。

八、评析及启示

1、两国交易的动机目的。

秦国交易目的:从赵国获得和氏璧,破坏赵楚联盟,贬低赵国声誉,为攻击赵国找到口实。赵国交易目的:面对强秦,没有谢绝交易的本钱,只好追求在交易中保全名节,不落下秦国发兵攻打得口实。

2、双方交易估值定价策略。

如何估值定价是交易的核心,能否达成估值一致通常决定着交易的走向。故事下交易标的为和氏璧,天下绝世珍宝,因为稀贵,对它的公允估值定价其实也是一道难题,按道理双方一定会为交易估值定价进行激励谈判,但在故事中,双方似乎并未围绕如何估值定价展开激烈博弈,双方很容易地解决了估值定价问题,确实很神奇。

但仔细分析背后的交易策略和目的,也就不难理解双方为何没有在估值上撕逼交手了。

在秦国方面,秦王主动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其实暗藏阴谋玄机。故事没有披露秦国定价出价的决策过程和依据,但城池在当时是各国发展称霸的根基资源,不是那么轻易可以用于交易的,更何况是十五座城池,秦国定价其实是故意虚高出价,为赵国埋下交易陷阱。

一是用高价引诱赵国交易。秦国用十五座城池做价交易,确实出的是高价,赵国无法以价格过低来回绝交易,如价格过低,还没开始就公然被辱,赵国就没有交易的积极性,就不会积极响应秦国的交易;

二是赵国无法再以提价来拒绝交易,如提价显得赵国贪得无度,会失去交易道义。

三是秦国留有反悔的机会,秦国随时可以以价格太高不公平为理由撤回交易。

四是秦国其实也没有真心用城池来交易的打算。既然是钓鱼,还在乎鱼饵的多少吗。有道是事出反常必有妖,秦王的骗局与当今市场上屡屡跑路的理财产品支付高额利息是一样的套路。

在赵国方面,其实赵王也早看穿了秦王的设局,价格高那就是代表颜面上没有受辱失节,担心的反而不是价格,而是秦王是不是愿意兑现交割城池。因此,赵王并没有对秦王交易价格提出异议,没有增加要价,明面上你情我愿,因此交易估值定价上双方完全达成了一致。这样价值连城的成语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成语其实是一个交易估值用语。

3、对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的运用。

第一、平等原则。

秦国和赵国虽然都属于诸侯国,但秦强赵弱,实力相差悬殊,实力并不平等,这次交易本身就是秦国利用自己强势地位要求赵国进行的强迫交易,其实并无平等可言,但相如面对秦国的强势地位,利用交易平等原则进行了反攻,扭转自己的弱势地位。例如相如说赵王为交易进行了斋戒五日之交易仪式,所以要求秦王也对等斋戒五日,秦王一看确实有道理,就答应了,这为相如缓兵之计实施赢得了时间,相如利用这个时间将璧成功送回赵国。

第二、诚信原则。

相如翻出了秦国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位君王,不信守契约不良诚信记录,并暗批当下秦王没有信用,同时表扬赵王是履约的模范,秦王一发出交易邀请,赵王马上就让自己送来了和氏璧,证明赵王的信用没有问题,为自己改变交易安排找出了理由,要求秦王先交割城池,赵王再交付和氏璧,这个改变交易规则的逻辑完美,秦王不得不服,没有再追究相如不交付和氏璧的责任。因为秦王本来就不是有心用城池去交换和氏璧,要秦王先交割城池,就抓住了秦王的弱点,交易失败的责任也就不能归责于赵王了,因此才会最终出现秦未交割城池,赵也未交付和氏璧,双方交易解除的结局。

4、对交付先后顺序和物品瑕疵担保规则的运用。

在交易环境下,交付先后顺序地安排意味着双方对交易风险的不同分配。先交付的一方要冒后交付一方违约的不利风险。相如带璧去秦国交易,实际上是赵王交璧义务在先,秦王交城义务在后,赵王交璧后,如秦王不交城,那么交易风险就由赵国承受了,这为什么赵王一开始就对交易焦虑不安的原因,因为这种安排就是要赵国先冒交易风险的,而这个风险几乎是铁定的。相如交付璧给秦王后,秦王传之美人及左右,没有交付城池给赵国的一点意思,充分印证了赵王和大臣当初对风险的分析把握。

眼见秦王无意交付城池,相如临机决断,利用卖方对交付标的物有瑕疵担保义务和瑕疵披露义务这一规则,借口向秦王披露和氏璧的瑕疵,而巧妙重获对和氏璧的占有控制权,并进而向秦王提出先交付城池,赵王再交付和氏璧的先后交付顺序规则,也就是要秦国承担先履行交付城池义务,而赵国承担后履行交付璧的义务,这样一来,如秦国没有交付城池,赵国就有权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拒绝秦国交付璧的请求,让赵国获得了交易主动权,从而规避了赵国先交付的不利风险,保全了赵国利益和颜面。

5、完璧归赵,赵王选拔用对了交易人才。

好的交易要靠优秀人才来完成执行。对涉及国家生死存亡的交易,赵王不敢掉以轻心,非常重视对交易人才的选拔任用,为这次交易逆转奠定了基础。

首先赵王下令为本次交易专门进行了人才选拔。缪贤推荐相如,赵王详细问明了推荐理由,对人选在才智勇方面进行了全面严格的审核,确保人选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才实学人才,并亲自召见相如进行了面试。

在面试中,相如向赵王呈上了“完璧归赵”的具体交易方案,赵王认为相如的方案可行,才最终同意授权,任命相如去进行交易。在古代那种书信传递极端困难缓慢的环境里,赵王没有远程实时遥控交易的条件,因此交易成功与否全靠授权代表的操作水平。相如也不可能在具体交易中临时向赵王汇报请示,完全靠相如个人的胆识才智去随机应变。相如正是根据秦王现场交易反应,临场应变,及时巧妙地调整了交易安排,最终让交易朝有利于赵国方向发展,如没有相如的临场应变,难以改变赵国的交易失败局面,可见交易人才对交易成功的极端重要作用。

附原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两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和氏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 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 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