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万松岭而望西湖,一片空明,千峰紫翠,楼台烟雨,绮丽清幽。向观图画,恐西湖不如画,今乃知画不足以尽西湖也。”北宋迄今,已逾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湖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宠儿,无数人为之倾倒,并留下了大量瑰丽诗篇。关于对西湖的吟咏,如果要找出最好的作品可能太过勉强,但若说以最精练、最恰切的比喻以描写西湖最全面的湖光山色而恰到好处的,当推苏轼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经典作品赏析(从法国哲学家的美学观点)(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不囿于一时之景、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之态的全面欣赏,要探索这首诗为何能和西湖一样散发永恒的魅力,需要从美学观点去理解。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有过一句美学的名言:“自然所创造的没有一样不正确的东西。任何形式,不论美丑,都有它的原因。”有人把自然的美加以分析,指出它有一个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而文艺的任务就是真实地反映自然。

苏轼经典作品赏析(从法国哲学家的美学观点)(2)

苏轼是一个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好美食,好美酒,好交友,好游山玩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公务之馀暇常在西湖上宴饮雅集。西湖,三面环山,南北有两高峰对峙,四时风物清丽,举世驰名。

苏轼经典作品赏析(从法国哲学家的美学观点)(3)

某日,天朗气清,苏轼约了诗友乘画船游湖,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湛蓝的天空倒影在澄碧的湖水之中,灿烂的阳光挤满湖面,微风吹过,湖面都被挤出了淡淡的褶子,显得特别的美。正当大家纷纷为美景所倾,意笃八极,神游万仞时,天色骤变,雨点不期而至,远山为雨幕笼罩,显得隐隐绰绰,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一派空濛之色,遥衬着雨丝轻拂的湖水,很是奇妙,真是别有一番迷人的韵味。面对这自然的变化,诗人不禁赞声不绝:“奇哉!美哉!西湖之美,恐怕只有古代的美人西施可以比拟了。西施之美,不论是淡扫蛾眉还是多加脂粉都十分适宜。她都不失其美的本质。西湖的自然美,不论晴雨都是美的,正是如此,才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湖光山色啊。”

苏轼经典作品赏析(从法国哲学家的美学观点)(4)

苏轼以貌取神,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用西施作比,也正如狄德罗在《绘画论》中说的:“有人说世上最美艳无比的颜色,是一个少女面颊上的颜色,它是无邪的、青春的、健康的、谦虚的、纯洁的色彩……”诗人在晴雨变化的一瞬间,捕捉到一个巧妙贴切、别开生面的比喻,可见西湖被后人称为西子湖,绝不是单单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一时灵感得来的,而是经过观察入微、对事物带有某种哲理性质的了解之间的融合,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操和艺术概括的修养,才可以达到的。

苏轼经典作品赏析(从法国哲学家的美学观点)(5)

这首诗描写了一种自然美在短暂时间所起的变化,写出了西湖在晴雨交错之中所呈现的景色,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正是交错中突出的画面。而“晴方好”,“雨亦奇”,用字虽然平淡,却有内涵的分量,正所谓“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