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一批无人机“战队”随即抵达现场,协助当地开展震后救援、应急通信保障等工作。

去年以来,康诺亚生物三款自研创新药相继获批临床试验,远大蜀阳人纤维蛋白原获批上市,它们多为上市或IPO过会企业。

“智慧的路”连接“聪明的车”。今年3月,四川首个无人驾驶示范场景落地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越来越近。

……

上述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关键词:成都高新造。

这绝非偶然。自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成都高新区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先后获批“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产业集群,一大批企业汇集于此。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四大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赛诺菲、倍特等近3000家企业,初步形成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新经济产业已汇集各类新经济性质企业达11万家。

数据无声,却最有说服力。“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高新区GDP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上市公司数量也持续爆发式增长,已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数达59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10家,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西部地区第一,主要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领域。

奋进“十四五”,建功新时代,成都高新区如何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日前,随着该区科创新政出炉,一幅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蓝图已然铺开。

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激活创新发展内驱力)(1)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正加速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进

科创新政出炉

引育顶尖人才放到首要位置

“到2025年,培育引进若干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全球顶尖人才,聚集领军人才500人、高层次‘四派人才’3500人以上……”近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发布,布局六个环节,重点围绕八个核心维度,开展政策创新,旨在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营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优渥创新生态。

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活力迸发的地方集聚。在西财智库首席运营官吴军看来,该政策最值得关注的,是把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摆在了首要位置。“要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必须有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西部内陆地区,这一方面与北上深相比有着不小差距,此项政策力图缩小差距,针对性很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聚焦人才引育,政策提出面向全球引进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和最高2000万元科技攻关和中试转化项目经费。同时,全面实施“科技创富”计划,产业教授创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四派人才”创业给予最高“三个五”支持(500万元启动资金、50万元创业服务、500平方米创业空间)。

“办公场地、启动资金、房租补贴都获得了很大支持,现在公司核心团队不断壮大,创新药物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表示,成都高新区的优良营商环境和系列人才政策,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优渥的创新创业环境下,大量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不断涌现成长。202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312家,占全省33%、成都市的42%。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数量占全省近20%、成都市的35%。

资本市场也表现抢眼。2021年,成都高新区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数量16家,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四。进入2022年,势头持续强劲。1—8月,佳缘科技、坤恒顺维、海创药业等8家企业陆续上市,保持“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创新能力持续强劲。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上市及过会企业达到53家,位居中西部第一。此外,胡润研究院8月发布的《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成都9家上榜企业中,有7家企业来自成都高新区。

加快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9月28日,成都高新·郫都合作共建区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额达156.7亿元,涉及新型显示、5G通信等多种产业类别。此前,共建区的另一个项目——成都智算中心已于5月10日正式上线,对构建“东数西算”数字经济新型区域联动格局、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是全省首个万亿级产业,作为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拥有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75家,包括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华为、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芯-屏-端-网”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作为全省最大的工业园区和进出口基地,成都高新综保区贡献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40%,每年有近4000亿元的货物销往全球各地。2022年上半年,区内晶圆、封测龙头企业均处于满产状态,产值规模649亿元,同比增幅12.5%,IC设计、存储和无线产品规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7.5%。

“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强链稳链补链’思路招引项目,依托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围绕京东方等龙头企业,通过高效配置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让区域内的企业拧成一股绳,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共同筑起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高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正在加快建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定位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要素汇集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领域。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全力拥抱自主可控的电子信息核心技术,顺应5G、人工智能等产业大潮,积极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该区明确,未来五年推出总计3000亿元产业基金,广泛征集产业发展“合伙人”。其中,今年将设立600亿元产业基金,40%的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尤其将聚焦硬核科技和先进制造业项目,进一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力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提升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和城市能级

今年9月,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威斯克生物、三叶草生物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传来产品获批等好消息。

威斯克生物所在地,正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合作共建,围绕“5 N”模式,确定生物技术药、创新型化学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和大健康服务五大细分领域,推动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致力于建成世界级的生命科技创新家园、国际化健康生活魅力新城。

经过6年发展,园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频出。今年3月,迈克生物推出的新冠病毒抗原自测产品获得澳大利亚注册;同月,欧林生物首批近7万剂出口吸附破伤风疫苗启运,不日抵达海外;2020年以来,先导药物、苑东生物、欧林生物、康诺亚、海创药业等5家企业先后上市。

大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生物城累计落户项目170个,总投资超1100亿元,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专业人才超过7000人;拥有在研药械品种134个,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99个;建成天府生物城永安血制一期、京东方数字医学中心、诺峰国际制剂生产基地等项目43个,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三类功能复合空间9平方公里。

同时,生物城还加快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诺博幼儿园、万汇小学、京东方医院、人才公寓等公服配套设施,共同构建了生物城职住平衡、安居便捷的生活圈。其中,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取得全省第一个“四川省青体联冬夏令营营地”授牌。

2个城市公园、2个文化中心、1个综合体、1个商业街……目前,生物城共计约100万平方米的商业业态全面投用,覆盖园区企业员工及周边居民近万人,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商业消费场景。

“力争到2035年实现全口径总产出超过5000亿元、企业超过3万家。”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生物城将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提升园区宜居宜业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聚力科技创新,持续提高城市开发经济效益,努力构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生物产业增长极与动力源,助推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激活创新发展内驱力)(2)

成都高新区持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三大产业集群

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激活创新发展内驱力)(3)

“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高新区GDP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11.1%,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以自贸试验区为牵引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策源地

今年5月,位于成都高新区新经济活力区的中日联合创新中心启动运营。作为该区又一对外合作平台,首家企业成都菱重高投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已入驻。

该公司为日本三菱重工空调与成都高投集团共同设立,将打造中日数字低碳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凭借相关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专业支持,实现能源产业集聚,深度参与成渝地区乃至西南腹地的智慧城市和低碳未来建设。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科技创新迎来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的组成部分,成都高新区新经济活力区定位为数字经济企业和创新型团队汇集区,重点围绕5G通信与人工智能、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新产业,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策源地。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2021年,成都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14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87%,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诞生了国内唯一支持高级语言编程的网络处理器芯片,成功研制发射了全球首颗AI卫星。

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围绕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效益化总体目标,着力打造面向世界的开放高地和核心引擎,用全省自贸试验区四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五分之三的新增市场主体和四分之三的新增外资企业,资源聚集效益日益凸显。累计形成了140余个改革创新案例,其中“首证通”“银政互通”等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当前,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都高新区正着力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紧扣7大产业生态圈、10个重点产业链和6个细分领域,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力争用2—3年时间,将成都高新区打造为产业基金聚集的高科技产业投资热土,用3—5年时间聚集2—3个百亿级高端制造业项目,用5—10年时间攻克5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力争培育一批城市标签级科技型领军企业,攻克形成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推动政产学研用同向共进,力争全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个以上;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未来五年计划投资50亿元与国内外顶尖高校院所共建5—1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

立足成渝重要节点

全力建设成都未来科技城

10月伊始,秋高气爽,成都未来科技城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建设现场,一片火热景象。

“90%的单体建筑已完成封顶,预计2023年建成投运。”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将设置12个科研实验室、6个行业实训基地以及1个高原研究中心,搭建起更优质便捷的人才库资源。

同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未来科技城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紧邻天府国际机场,由成都高新区主导开发建设,正加快构建以消费电子、人工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制造为主导,智慧民航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成立至今,成都未来科技城已引进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近110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今年以来,推动实施政府投资项目62个,总投资409亿元,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1%,重点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成都未来科技城正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天府绛溪实验室、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打造未来信息技术、民航科技创新策源,依托民航二所、电子科技大学,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一批高能级产业化项目落地发展,打造“新赛道”新优势。

作为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由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将建设成为“自主可控、引领跨越、学研结合、协同发展”的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四川省实验室,并力争成为国家实验室。

目前,该实验室组建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首批10万平方米载体建成,即将挂牌投运。“我们正结合天府绛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聚焦解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策划‘揭榜挂帅’项目,致力于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揭榜,聚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人才,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秉持“公园城市”理念,成都未来科技城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城市形态也正加快呈现。这里正以办公楼宇、居民住宅为圆心,构建动静分区的“5分钟工作社区”“5分钟生活社区”,打造“2个分级”的活力圈,并通过毗邻的工作社区、生活社区功能互补,形成15分钟产业社区。

下一步,成都未来科技城将锚定全年目标,奋战四季度冲刺一百天,加速建设未来创新人才、未来产业业态、未来城市场景协同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国际一流科技城。

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