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专家编织了一套似乎很成熟的构想,那就是,将青藏高原的水调往西部地区,最终引入新疆,让干旱的南疆变成浩瀚无边的大绿洲。

这个方案足够大胆,灿烂恢宏,引发不少热议,有人还浮想联翩,心花怒放,仿佛3亿亩的荒漠已然变成江南良田,鱼米之乡。他们觉得红旗河工程,何时开工,只是迟早问题,甚至有人误以为工程已经开建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1)

其实从战略规划角度看,这只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是引人关注的噱头,对个别人来说,可能是借此敛财而设下的陷阱。万一有一天被非理性冲昏头脑,真的去实施这个项目,将面临灭顶之灾。

有人说,你一个处处讲创新的人,提倡打破惯性,允许荒谬,不做否定,怎么面对藏水引疆,却要激烈反对呢?

请在我详细跟大家说明原因之前,长按三秒点赞,并且关注收藏。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2)

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都有充足的水源,将这些江河绕行青藏高原的边缘,通过地势高度差,以自流的方式,绵延6000多公里,引到广袤无垠的西北,滋润干旱缺水的喀什、和田,让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变成大绿洲,让中国凭空多出几亿亩肥沃田地,即所谓红旗河藏水入疆工程。

听上去,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构想啊!着眼于大格局、大战略,形成一条我国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的大动脉,那可是造福民族的千秋伟业啊。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3)

如此激动人心的宏伟工程,为何迟迟不动工?

通常人们会说出一些原因,我认为都严重缺失战略思考。这些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一是,建设难。藏水引疆,要开挖6千多公里人工河道,沿途要穿过横断山脉和多条水系,地形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比如说面临难以计数的地下引水凿洞,修建上百座水库,水电站,相当于5到10个三峡工程。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4)

二是,投资大。预算4万亿。2021年中国生产总值(GDP)是114万亿。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5)

三是,国外反对。雅鲁藏布江的下游途径东南亚、印度,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恒河吧?就处在中下游。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6)

如果将上述三点,当成阻碍红旗河无法动工原因,我认为并不成立。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基建狂魔,尤其在水利建设方面,单说技术层面,即使推前20年,也能突破。

我国也不缺钱,4万亿不算是什么,更何况按此构想,红旗河是能获得巨额回报的投资项目!

我们若是执意要截流一部分水源,印度阻拦得住吗?

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是落后的农耕意识。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7)

猛听到这个观点,可能会让你觉有些失望。听我往下说。

我们这代人,改革开放短短40年,飞速压缩好几个时代,成功跨越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时代,快速进入信息革命时代,而在潜意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却根深蒂固的停留在农耕意识中。

浩瀚无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荒无人烟,要是有水,就能种粮食,就可以让2亿人口在那里安居乐业。什么意思,是很多人渴望去农村种田,还是人口太多容纳不下,去另寻一个新天地?扪心自问,生活在城里的你,愿意去吗?你那个地区的农民,愿意去吗?关键是,去哪里种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吃饱肚子?你和你周边的人吃不饱?

想想看,你若把沙漠变良田的构想,说给一位世世代代做牧民的人,他会怎么想?太好了,我可以多养几十头牛、几百只羊了!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8)

有人会说,要用长远眼光,从大局出发,来看待藏水引疆工程。我要你先请回答这3个问题:

第一,发达社会,是农民越少还是越多?答案是,越少。日本农民人口占10%,美国只占1%,中国正在快速减少。有人说,可以让少两人去种大绿洲种田,那我问:

第二,3亿亩良田种出的农作物,和只占几百亩土地的苹果公司,哪里创造的利润或价值更高?答案是后者远远高于前者。有人又说,即便不耕种,也可以建立一座座新城,让人们在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下生活呀!看,你又在拍着脑袋瞎扯了吧,我再问你:

第三,黑龙江的鹤岗,为什么人口在不断流失?答案是,在这个时代,一旦制造业减弱,其他的比如信息产业又没有跟上,吸引力就会减弱,人口就可能流失。其实鹤岗不但不缺水,而且拥有大界江、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是发展农业比较理想的地区。但是它基本耗尽了作为工业原料的煤炭资源,削弱了工业力量,才出现人员迁出多于迁入的窘境。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9)

总之,落后的农耕意识,却披上了大力开发水利资源的科技外衣,竟然描述一幅壮丽景象,把它当做饭余茶后的谈资,倒没什么,若要当真,甚至付诸行动,那就是一场灭顶之灾啊!细思极恐,要引以为戒!

藏水入疆的红旗河工程进展 红旗河藏水入疆(10)

最后补充一点,创新文化,在提出创意的发散阶段,一定要鼓励荒谬,不做轻易做否定。但在形成定案阶段,则要按可行性原则作出深入批判,以控制风险。

如果您觉得上面说的有道理,敬请关注点赞评价@创新力训练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