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感知论》的人文背景

——《我读感知论》系列之二

《感知论》在网络上流传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作者王建平先生是知名文化杂志《南风》主编,其在文化界影响力自有定论。王先生退休后主动屏蔽社交圈,退居一隅,专心著述《感知论》,其情之专令人敬佩,非此无以成其蔚然大观。

《感知论》已经面世的内容,体量就堪称庞大了,但先生每日仍是思如泉涌、纵横开拓,就像是探险者发现了新大陆,踏足新世界仅是开始,尽览胜景、巡弋寸土、精细丈量、开发改造才是最精绝的过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生的精勤,正是万千《感》粉的福分。相信这部旷世奇绝的惊天之作,在先生的精雕细琢、倾情浸淫下愈发璀璨瑰丽。

你知道什么叫做水到渠成吗(感知论震撼开启新的世界)(1)

《感知论》的论眼是“存在就是在感知”,一个“在”字,赋予了存在以“现在进行时”的动感,一下子把存在里的一切、一切的存在,都定位到了正在进行的当下。《感知论》里的支撑性子理论包括:客观物质不存在、生命死亡不存在、人类存在模式的生存竞争属性、理想存在模式的感知属性、生物存在模式的感知属性、感知本体论、感知方法论认识论、感知逻辑、感知与存在等等。《感知论》里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有感知、感知意识、精神性意识、感知属性、生存、客观、物质、存在、愉悦、界限、我等等。《感知论》里有很多极为精彩、首发原创的逻辑判断,读之燃脂烧脑,常常自觉如坠五里云雾,甚至抓狂,但一旦读懂,顿觉茅塞顿开、天地澄明,这种学有所得的狂欢令人流连忘返。

《感知论》另一出奇之处是其唯美的文笔。这得益于先生小说作家、诗人的深厚功底。篇篇悍文,本是议论文的体裁,却每常弥漫着散文诗的味道。本是形而上世界的观感,却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除却其震撼深邃的思想,单是妙至毫巅、流畅精准的文辞,业已让人不忍释卷了,每每感慨,何方妙手,满篇皆有全新的表征文本、俯拾可见原创的御语行文。

《感知论》从内容到形式,皆为极品。但更重要的,是她出世的人文背景。

凡属文本,如欲深读,必要考察其人文背景,才能得全面领会,所谓“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人类的文明史,表观上是文本、符号、器物等的演进,实质上是一系列的人文思潮所串成。人文思潮,起源于人群的生活经验,总结提炼于圣哲的形而上著述,传播于各个领域智者的思考和实践,异化于三教九流的众生的吃喝拉撒、贪嗔痴慢,然后再被提炼、传播、异化,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轰然前行、永不停息,直到当下一刻我们感觉到她滚滚碾压的力量。

圣哲、智者、众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的闭环。虽然智者可能很傲慢,众生也常浑不吝,但三者同处在一个当下的人文思潮中,各有不可推卸的宿命责任。我们做为众生中默默无闻的一员,虽自命不凡,却无法否认,我们是且只能是以圣哲的思想为核心的人文思潮的载体和喉舌。我们生为素人,浑金璞玉,只有先验的感知,进入人文环境后,我们无意识地被各种思想染污、催眠,直至修成一个油腻猥琐的精英,可笑的是,我们坚定地以为,自己脑子中那些水货,就是自己的思想。实际情况却是,我们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来自于儒家;我们各种信仰、寄托来自于宗教;我们三岁上幼稚园、六岁上小学、多大上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各个学制阶段学习什么课程,这些设计,最初都来自于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院;我们的言谈举止、俚词俗语,都来自于典故寓言、经典故事;我们所思所想的一切、是非好恶、三观,最初都来自于圣哲先贤的言论教化;甚至我们做梦,都有着难以逾越的规定性。虽然我们蜜汁自信地以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人,但我们意识里的一切,背后都闪现着那些思想者的影子,只是我们自己看不见,甚至心怀叵测地忽略而已。

你知道什么叫做水到渠成吗(感知论震撼开启新的世界)(2)

佛陀早就说过“人无自性”,普通人只能为圣哲枯燥地背书,可怜的是,我们往往并不能直接感受到圣哲的气息,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我们只能在嘈杂的念想里气急败坏地头出头没,所以我们只能把这些圣哲之学卑鄙地、自作主张地异化。

但是,正是这些跨领域的传播、全体人群的吸收异化,才能把高居神坛、几乎冻僵的圣哲之学,像种子一样播撒在肥沃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群体的共鸣,孕育成山呼海啸的洪流,群体的念想,形成摧枯拉朽的人文思潮,只有那些蜕变成群体思潮的圣哲之学,才能有最顽强的生命力、最丰富的可能性、最积极的创造力,否则,一定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知所终。成为群体的思潮,是个体思想的意义和荣誉。

生活中的我们感觉不到圣哲的存在,但我们往往能感受到思潮的冲击。如果我们太专注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连思潮也没有意识到,那就把生活当成思潮,没错。

我们已经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生活了几十年,这股思潮,集破坏性和建设性于一身,让我们无比自由又无比挣扎,这种爱恨交织、苦乐难言的撕裂,逼迫我们进行更彻底的反思,很多人的反思,正在凝聚成一个更加恢弘壮丽的思潮!而这个过程我们可能浑然不知。

人类经历过无数的思潮,影响深远的思潮脉络很清晰。

史前文明时,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人们崇拜畏惧自然,风雷火电全都是令人生畏的事物。那时的人类刚刚直立行走,但岩画中的人类都是驼背弓腰的怂样,那是对自然敬畏的肢体语言。那时的思潮是原始抽象的图腾崇拜、多神崇拜,人类尚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也感觉不到多少在自然碾压下的卑微,除了日常的采摘渔猎种植外,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围着篝火跳着原始质朴的舞蹈。虽然那时的人们生存率低、存活时程短,但难说不快乐,至少没有还房贷的压力。

两千多年前东西方群星闪耀的轴心时代,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得益于人类文明刚刚开始,还没有那么多既成的文本和思想来规范束缚,理性顺利立足,存在在理性的头脑中一切都是新鲜事物,文明成果井喷,理性急速膨胀。这个星球上有人类聚居的地方,文明之花竞相怒放,如果那时的外星人在太空中路过地球,一定能看到这个星球上到处都有光芒闪耀,那是人们头顶的智慧圈在烁烁放光。那时的思潮,是对自然的平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理性的欣喜。西方的圣哲们超越事实和自然物,徜徉于理性的蓝海中肆意驰骋,他们发现了逻辑、几何、代数、音乐、艺术,创立了哲学体系、基本架构和内容。东方的哲人们可能更明白,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人本身,一切都应以人为本,所以,直接进入主题,着力思考人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人们不再畏惧自然,转而关注人自身,人类开始真正地直起腰身,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之间。柏拉图发现了理念世界,孟子感悟到“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体悟到“天地与我为一”。因为没有现代的文本流通手段,哲人们的思想通过口口相传,也迅速地进入群体成长壮大。田间野叟不再喜欢跳那些幼稚的篝火舞,取而代之的可能满脑子的天地之道,虽然他既没学历又无职称,但他说的话却可能是后世圭臬。

你知道什么叫做水到渠成吗(感知论震撼开启新的世界)(3)

那么灿烂的文明,人类自我意识苏醒,理性兴盛,却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安宁。人类不约而同地陷入到战火纷飞、争抢掠夺的野蛮时代。经过痛苦的重组,西方建立了无法撼动的神权体系,东方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王权统治。或许是人类基因里有受虐设置,刚摆脱了自然神的压迫,人的概念确立,人们没有去拥抱自由,却心甘情愿地重新塑造了“神人”,并且在代理神意、君权神授的意淫中获取受虐狂的欣快,“神人”成了新的大山。那时西方的哲思是证明上帝的存在,东方的人文重点在于仁义忠恕、伦理秩序之道。这样的思想渊薮,形成的群体思潮就是神神叨叨的外在权力的崇拜、以及人自身的罪恶和卑微。人们带上面具,表演着各种仪式感的形式,成了虚伪的木偶,那颗活蹦乱跳的心,被困在重重牢笼里,呐喊嘶吼。在神权统治下的人们,成了该死的罪人;在王权面前,人们只能固化在阶层里好好做奴才,林黛玉的眼泪、贾宝玉的无奈和退隐、宝钗熙凤的殉葬,并不能融化掉冰冷的枷锁。最扯淡的是,“神人”们往往独家解释神的旨意,各种“神迹”令人无语。人们用严苛扭曲的思潮,来努力平抑这种可怕的撕裂,直到无法保持这艰难危险、虚伪诡诈的平衡。

漫长的中世纪神权和封建思想的实践,是人类理性走过的一段可怕的弯路。所幸人类知道反思,西方率先爆发了文艺、科学复兴,惨痛的教训激发了纯粹的理性,圣哲们开启了启蒙运动。人们勇敢地推倒了压在身上的大山,人性首次确立,神权王权成了笑话。理性作为认识对象,被更加深入地审视,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被充分开发。科学大行其道,人类的知识迅速积累,学科细化,视野在时空多维度上膨胀性扩展。科学催生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火车飞驰,飞机上天,电灯驱走了黑暗,电报电话拉近了空间,那时的思潮是科学主义,各个领域的智者们挥舞着理性的板斧,开疆拓土、跑马圈地,人们欢欣鼓舞地撕下了自然和神的面纱,戴在自己脸上,做起了新神。人们追逐科学的理性,荒废了人性的理性。争夺更加残酷血腥,最终的结局是科学家研制出批量屠杀的武器,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充分验证了科学性和有效性。

人类懵了,为什么光芒万丈的理性,却把人带到魔鬼的地狱里。

科学无意间成了魔鬼的帮凶,但科学家不是魔鬼。上世纪,涌现了大批的科学哲学家。他们在深刻反思,理性出了什么问题。胡塞尔的现象学成了新思潮的发源地。他主张,所有的哲学和科学,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沿着这个思路,胡塞尔悬置了离不开科学证据支撑的既有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内,同时悬置了抛弃人性主体的独立学科的科学,用“还原法”重建人类的精神世界,建立了真正科学的哲学——第一科学,也就是影响深远的“现象学”,其最精华的贡献是“还原法”方法论。基本思路是一件事物的诸因素中,去掉某一因素后不影响事物的性质,那么这个因素就不是事物的本质因素,如果去掉它,事物的性质马上改变,那么这个因素就一定是事物的本质因素。沿着这个思路,胡塞尔高度抽象存在物的各个层级的属性,还原它们的本质,一直倒推出存在的本源是先验的理性。具体来说,胡塞尔首先悬置(还原)了存在物的客观物质属性,发现,存在物照样好好存在在人类的感性、理性意识里,所以判定存在物是不是物质的,并不是存在物的本质属性,这是第一步还原。继续悬置人的人文意识和理念,发现存在物仍然存在,所以判定人文理性也不是存在物的本质,这时,意识进入到纯粹理性的层级,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科学理性层级。继续悬置纯粹理性,存在依旧存在,这时的意识里,那些先验的理性得以显现,这些先验的理性就是人类先验的时空理性、感官理性、直观理性,康德研究得非常彻底,王建平先生称之为“感知逻辑”。胡塞尔超越事实和自然物,高举人性大旗,在人性的基础上自由思考,建立了真正科学的哲学,开启了上个世纪哲学思考风起云涌的大幕。

海德格尔和萨特等人,在现象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给胡塞尔方法论中发现的先验的理性,注入了本体的属性,任何理性必有主体啊,没错!所以,萨特提炼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口号,这里的“存在”,就是“先验的理性”的主体本体,萨特主张在本无意义的人生中主动地追求意义、创造意义,他的观念激励了全世界战后创伤的青年,勇敢地生活,存在主义曾经是战后席卷全球的人文思潮

你知道什么叫做水到渠成吗(感知论震撼开启新的世界)(4)

但是,人类是健忘的。战争结束,世界新格局形成,经济复苏,科学创造了财富和神奇的器物,物质享受越来越有吸引力,美女们的裙子也越来越短,领口开的越来越低。人们对意义、本体、存在等事物失去兴趣,既然存在主义鼓励自己追求生活意义,那我们就去追逐无穷无尽的物质利益吧。学术界对哲学不再感兴趣,甚至宣称哲学已死,各个领域的聪明大脑,开始专注于学科建设,构建学术大厦,换取功名利禄,这个时代的思潮叫做“结构主义”,人们旨在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结构,学术成果井喷,大学教授成了新贵,学术和商业以各种形式媾合,利益渠道打通,学术圈子固化,学术傲慢和鄙视链形成,古典的认识论方法论再次以科学理性的面目成为信仰,人性理性再次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尴尬。世界上出现了科学教,众生成了坚定的信徒,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当医生告诉大妈说她骨质疏松了,她一定会问吃点儿什么药?没有人会想应该怎么通过锻炼、调整生活方式等自我努力方式来解决健康问题,人们皈依于科学,忘记了自己。经济的力量太强大了,人们无暇顾及其他,节日促销,人们蜂拥而上,开抢!至于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回头再说!不抢没了!

物质享受的快感,并不能抹去人性扭曲、精神荒芜的恐慌,人性的奔突忍受不了片刻的冷落。虽然健忘,但战争的创伤仍然时时发作。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科学至上的苍白无力,意识到了科学主导的文化帝国主义解决不了人类的精神问题。所以,结构主义思潮之后,人们很快进入了“现代主义”思潮,跟随着经济大潮和媒体技术、传播手段进步的节奏,哲学也慢慢渗透到了文学、艺术、影视、建筑等敏感领域,这些行业的思考者在自己的领域内表达着更多的哲思。莫奈的印象主义反对科学的透视画法,主张色彩、感觉,鼓励人们用眼去看。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派,主张用孩子一样的意识创作,反对技法上的教条。所以,我们看到了好多看不懂的画,远没有《蒙娜丽莎》观感舒适,但学术地位非常高,就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思想。意识流和心理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大批涌现,艺术家们为人性摇旗呐喊!

现代主义方兴未艾,后现代主义后来居上。一大批科学哲学家,在结构主义的体系里发现了诸多漏洞,又深感现代主义对结构主义的反思不够彻底,于是他们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后现代主义运动,其中,在哲学上,最深刻、最体系化的成就,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专为对冲“结构主义”而生,用结构主义的话语,打烂其结构,用“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方式,把古典理性的结构拆解成独立的单元,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包容性,为人性寻找可能的出路。解构主义讲究的是不立任何理论,质疑一切理论,主张任何文本、表征、符号,都有无限多种释义的可能性,反对单一独断的权威解释。解构主义是一个思潮,各个领域都有冲击,所以我们看到了好多观感凌乱,没有任何几何结构的画作,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张力,体会不到美感,但在佳士得拍卖会上,却价值惊人;我们还能看到好多稀奇古怪的建筑,歪歪扭扭、造型怪诞,完全想不到那是建筑大师的作品;更别说那些通篇不知所云的文学作品了,残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就让人费解,但那却是艺术巅峰;更别说那些看不懂的影视作品了,往往能获大奖,那都是因为她们对于人性的深刻挖掘。有一部影视剧我们都能看懂,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那是典型的解构主义,引领了影视潮流,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口语中有了更丰富的素材,词汇释义更灵活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给竞争的压抑生活带来一丝丝缓解。如果这些还远离我们的生活,那么可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不信任何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怒气性格叛逆,但是,如果你能走到他们的心里,就会发现,他们是如此成熟深刻,有见地,再看看他们的作文、笔记,其内心世界往往丰富得难以置信。这股力量来自哪里?就是因为解构主义思潮已经吞没了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

解构主义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因为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既往所有思想成果的缺陷,它们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已经无法再获取人们的信任。所以,推翻既往所有理论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必然兴起,并深入人心。加之上世纪人类取得的科学成就的佐证,相对论、量子力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成就,让人们更加否定了绝对时空、更加质疑物质的客观性、更加无法理解意识的物质起源,质疑不再是哲学家的事,它成了这个时代的思潮。

你知道什么叫做水到渠成吗(感知论震撼开启新的世界)(5)

然而,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勇敢地解构了所有的精神结构、人文体系。但非常可惜,解构主义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独有的话语体系,人们也误解了解构主义的深刻性,她并不是为了破坏而解构,恰恰相反,解构解的是错误,他敏锐地意识到原来全错了,他要推倒错误,为全新的精神世界腾出空间。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人文思潮,也是感知论出世的人文背景。

感知论充分发扬了解构主义睥睨一切的勇气,又创立了全新完整的话语体系。感知论斩钉截铁地宣称,就为颠覆而来,就为重建而生。感知论超越哲学、科学、自然、事实,以形而上逻辑为方法论认识论,规避了学院派哲学的傲慢离群,着眼于人内心的苦难,落脚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却又完全不沾染情绪的污泥,为解决人类根深蒂固的矛盾、修补既往所有理论的逻辑漏洞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感知论的出现并非一枝独秀,倒更像是水到渠成。人类科学成就的加持,理性逻辑的深化,尤其是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更是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更换自己的精神系统,以适应这种呼之欲出的新世界,感知论为我们准备了完美的精神系统,感知论为我们配置了兼容性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调整好姿态,欢迎感知论的到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