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适应”,他们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练习阶段(皮亚杰儿童认知的发展)(1)

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它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换言之,图式就是在同一活动中各种重复和运用中保持共性的那个东西。皮亚杰在谈到儿童心理或智力结构发展时,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个体所以能对刺激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则由于个体具有能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因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条件反射,一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丰富起来。

例如,初生的婴儿无论碰到什么物体,婴儿都产生吸吮反射。此时,婴儿具有“吸吮的图式”。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变化并复杂化。婴儿在吃奶时看到母亲的形象、听到母亲的声音、还接触到母亲的怀抱的姿势等等,因而由最初遗传来的反射图式发展为多种图式的协调活动,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提高。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随着儿童的成长,图式的种类逐渐增加,内容也日趋丰富多彩,开始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到成年时,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

同化

同化本是生物学的一个术语。在生物学中,同化指的是有机体在摄取食物之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皮亚杰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心理学之中,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融合于已有的图式之中。也就是说,同一个梦想是个体以其已有的图式或认识结构为基础去时吸收新经验的过程。个体的同化过程是受他已有的图式所限制,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多,他所能同化的事物范围也就越广泛;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少,他所能同化的范围也就越狭窄。

随着认识的发展,同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再生性同化,指的是基于儿童对出现的一种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例如,每一次物体出现时,儿童便出现抓握反应,这有助于儿童同化物体的不同特征和属性。二是再认性同化,指的是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的差异并以此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是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的,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三是概括性同化(或类化性同化),指的是基于儿童知觉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但是同化本身并不能促使图式种类的发展,它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而不能导致质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人类又发展了认识成长的第二种机制——顺应。同化与顺应的相互配合,都能为生存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环境。

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说,顺应是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用皮亚杰的话说,“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原有的图式加以改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事物;二是创造一个新的图式,以接受新的事物于图式中。顺应过程使图式产生质的变化,导致人的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

一切认识都离不开图式(认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作用,它们都既是认识结构的顺应于外物,同时又是外物同化于认识结构的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每个人的认识过程都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对于那些与个体原有的图式一致的刺激,个体就同化其于原有的图式之中;而对于那些与个体原有的图式不相一致的或不能用原有的图式去处理的刺激或事物,个体就改变原有的图式,创造一个可以包容新的刺激的新图式。

由此可见,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应,那么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元素融合到那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顺应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矛盾着的双方。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应现时存在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应可言。

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概念来说明主体的认识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扩大了主体的认识结构,适应了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智慧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平衡

平衡首先是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人们的认识发展从出生到成年的每一发展阶段都遵循这一过程。人们的认识的发展需要在这两种活动中间有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因为若这两种活动中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个受到压抑,都会阻碍智力的正常发展。同化与顺应处于平衡状态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平衡状态指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同化于主体的图式必须与图式对客体的顺应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种水平的平衡状态是比较简单的主体图式之间的互反的同化与顺应,如“看”与“抓握”这两种图式之间的互反的同化和顺应。

第三种水平的平衡状态是如下平衡化过程所实现的:它由分化与随之而来的融合所组成。顺应导致一个图式或系统分化为亚系统,然后,这些亚系统又被同化到一个新的整体系统中去,这个系统在性质上不同于前面的亚系统。

皮亚杰认为,平衡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同化失败,个体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通过这样一种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